和衷共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30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王荣华 “和衷共济”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价值和理想。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来表达和丰富当代中国的新理念:“和衷”是凝聚、提升发自内心的共识,就是人类同心协力地追求“和平、和谐”;“共济”就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抓住机遇。“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首先是中国发展之“道”,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以中国的“和衷共济”来促进世界的“和衷共济”;这个共存之道,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共济之道”、“共赢之道”,就是在政治上互尊互信,在经济上互利互惠,在文化上互鉴互学,在生态环境上互保互助。 在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之际,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就像人类的盛大节日让我们激动难忘。在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汇成的情景、欢呼和笑容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景成为真实的写照。奥运开幕式上艺术家们精心构造的三个巨大汉字“和”,向世界昭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人类的理想境界相互融汇。这是一个理解中国、感动世界的历史时刻!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相互接近、相互理解。在这个时刻,举办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和衷共济”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价值和理想 世界中国学论坛以自己特有的思想视野和学术路径,展现着与北京奥运同样的理想。论坛连续三届以“和”作为核心理念主线,在“和而不同”、“和谐和平”、“和衷共济”三个主题之间延续和伸展,成为中外学者的共同话题。在这条主线之下,中外学者切磋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融会贯通,对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未来趋势深入思考,形成一系列共识和创新。中国学论坛正在成为国际学术对话的重要平台。在此,我向对论坛做出思想贡献的各国学者深表崇敬和感谢,并就本届论坛主题“和衷共济”的深刻内涵求教于各位。 “和衷共济”理念来自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早在3000年前的周易中就有关于“济”的卜卦出现。2500年前的先秦典籍《尚书》已有完整的“和衷”表述,指的是人们彼此和谐恭谨、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共济”则出自2000多年前的《国语》,是指众人借助同一舟楫、共渡江河的行为状态。这些文献记载,表明中国人自古就珍视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共同奋斗达到彼岸。此后两千多年中,“和衷”与“共济”连为一体,一代一代地传承于中国人精神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 今天,“和衷共济”依然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价值和理想。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来表达和丰富当代中国的新理念:“和衷”是凝聚、提升发自内心的共识,就是人类同心协力地追求“和平、和谐”;“共济”就是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抓住机遇。 在提出论坛主题的过程中,我们试图把这么丰富的内容译成英语短句,几乎找遍各种辞典都没有妥切的对应词句。但是,专家学者们绞尽脑汁,终于以创新的意译表达了这个古老成语的当下内涵,这就是“共同挑战、共同奋斗、共同利益”,这三者结合才是完整的“和衷共济”。可见,这个译法本身就是中外文化融合的见证。 “和衷共济”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 “和衷共济”既是历史的智慧结晶,又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这种呼唤来自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来自台海两岸日益紧密的交流;来自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的危机和挑战。中国人需要以这种古老而又创新的思维来走向现代化,融入全球化。 “和衷共济”首先是中国本身发展的需要。我们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正在共渡新的难关,共攀新的险峰。中国在前进中的问题是严峻的。例如,中国经济如何应对新的全球化竞争和挑战;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如何缩小;四亿农村劳动力、八亿农村人口如何实现城镇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如何实现社会结构的稳定均衡;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且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受到威胁的生态环境;社会利益分化后如何扩大舆论监督和大众参与,确保人民在国家事务中当家做主的地位;台海两岸的中国人如何建立新的“生命共同体”,如何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等等。 中国的矛盾和潜在危机固然不少,但是十三亿中国人何以能够保持“和衷共济”,这是当代世界的“斯芬克斯之谜”。其实这个答案就在于全体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为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可以取代这条道路、可能为中国人带来更好的发展。三十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个认同,到2050年的未来发展将继续证明这个认同。有了这个认同,“和衷共济”就有了最深厚的基础。 就台湾海峡两岸而言,“和衷共济”来自对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两岸四地心手相连、携手共进。海峡两岸之间的通道正在打开,两岸人民联结越来越相近,沟通越来越顺达。中华文明的深邃博大,足以融化横亘在两岸之间的冰山。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可谓治乱相循,历经磨难,却绵延不坠、生生不息,凝结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和衷共济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摧不垮的心灵长城。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机遇,为两岸“和衷共济”增添了持之以恒的力量。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衷共济”是中国如何对待自己的发展、如何与各国扩大合作的价值选择,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破解难题的行为准则,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的进步与升华。 “和衷共济”反映着当代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增强。全球化时代需要我们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共同应对全球发展的难题。当今世界这个“地球村”已越来越紧密地连结成“命运共同体”。人类在享受着巨大的社会进步和物质财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态恶化、能源资源紧缺、贫困与粮食危机、跨国恐怖主义等威胁,也不可能脱离世界来获得自己的任何发展。中国的发展问题要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世界的问题也必须有中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中国需要与各国同舟共济,这不是中国的“龙舟”,而是全人类的“诺亚方舟”。 “和衷共济”揭示了当代中国人所具有的强烈忧患意识。只有在危机和威胁面前,人们才会更加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才有“和衷共济”的基础。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难题,世界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两难选择和危机。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呈加速度上升。中国和世界都需要这种忧患意识,有了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不断强化中国与世界各方应对挑战的战略合作。 “和衷共济”的演绎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努力创新的开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亟须通过新的提升新的传承,发掘出开启当代难题的钥匙。中国人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将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紧密合作提供更加深厚的亲和力。 提倡“和衷共济”,意味着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意识。对大国行为加以约束,就要从中国自身做起。世界需要“和衷共济”,首先是中国社会需要“和衷共济”,中华民族需要“和衷共济”。中国应当对人类负责、对地球负责,首先是对中国的发展负责,同时也是对亚洲的发展负责,对世界的发展负责。 “和衷共济”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 “和衷共济”展示当代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方向。中国的开放并不限于市场领域,而且越来越在文化和制度领域推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借鉴各国经验来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实现各种文化和制度的相互开放,兼容并蓄。这是“和衷共济”的又一种境界。 那么,以“和衷共济”来说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把现实世界视为一种超凡的“大同”境界呢?无须讳言,五百年以来的世界历史确实充满着血与火的暴力。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强权即真理”的逻辑主导着这个进程,至今给世界造成难以磨灭的深痛巨创。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下半叶的冷战,就是这种哲学和逻辑的极端产物。21世纪的人类要避免以暴易暴、以战止战的恶性循环,必须改变几百年来的强权思维模式,改变以战争解决争端的对抗行为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威胁,已经远远超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的竞争,而是这种竞争造成的生存条件恶化。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口正以每分钟净增一百五十人的速度递增;垃圾以每年五亿吨的速度增加;森林以每年二千万公顷的速度递减;沙漠以每年六千万公顷的速度扩大;土壤以每年二百四十亿吨的速度流失;物种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灭绝;二氧化碳每年以一百亿吨的速度向大气中排放;海平面迅速上升使许多岛屿和沿海岸线碎石可能被吞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早已呼吁消除这些威胁,所谓“全球治理”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集团的力量所及。这就需要“和衷共济”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需要将人类共同利益置于狭隘的集团利益之上,以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争取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文化的先哲很早认识到,共同利益应高于个体利益。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当洪水来临时,治水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以邻国为壑”,把洪水排放到周围邻国那里,逃避自己的责任,结果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另一种则“以四海为壑”,充分兼顾邻国的利益,把洪水排入大海,结果使天下得到共同的安全。这就是“和衷共济”的态度,只有共同应对灾难和危机,才是保证自身利益和各国共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和衷共济”展示了多元利益结构下合作共存的必然性。人类因共同利益而类聚成群,又因不同利益而分解成众多群体。正因为人类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衷”才有必要;又因为存在着超越不同利益群体之上的共同利益,“共济”才成为可能。 正是基于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认识,我们提出,“和衷共济”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道”者,是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既是“道理”、“道义”,又是“规律”。中国学论坛要研究“道”,不是一般地解释“中国现象”,而是要说明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走向。只有通过“道”的研究和诠释,才能使世界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和衷共济”就是体现中国之“道”的一种状态,即从对抗竞争转化为竞争合作、共同责任、最后达到和谐共生。 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就是要回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合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各种金融震荡和市场波动,如何以中国经济的稳定来增加世界经济的稳定性;如何以自己的增长来促进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邻国的增长;如何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如何在国际体系转型过程中促进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如何与传统大国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何与新兴大国共同实现和平崛起;如何通过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增加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这类问题将不断增多并日益复杂化。 中国以自己的诺言和实践回答了这些重大问题。例如,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负责任行为,有效地减轻了东南亚国家的压力。最近几年,中国又以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保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中国以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措施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作出了贡献。中国在处理有关地区热点争端的国际机制中发挥作用,有效地防止了这些热点上升为地区冲突,维护了全球和平发展的总趋势。即使如此,中国在实践“和衷共济”过程中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却是尽心尽力的,是按照“言必行、行必果”去做的。 总之,“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首先是中国发展之“道”,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以中国的“和衷共济”来促进世界的“和衷共济”;这个共存之道,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共济之道”、“共赢之道”,就是在政治上互尊互信,在经济上互利互惠,在文化上互鉴互学,在生态环境上互保互助。 当我们在思考“和衷共济”的题中之义时,现实生活展现了最为感人的一幕。2008年5月四川发生历史罕见的超强地震,灾区人民遭到极其沉重的生命打击和财产损失,以及由于猝不及防的灾难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这次自然灾害震撼了世界,中国人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同样震撼了世界。万众一心、奋力抗灾的全民意志,以人为本、感同身受的人道关怀,相濡以沫、无私援助的同胞情义,勇于牺牲、无畏从容的英雄气概,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领袖风范,真实而又深刻地注解了“和衷共济”的丰富内涵。这次灾难唤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国际社会伸出的援助之手是那么有力而温暖,他们注视中国的目光是那么富于理解和同情。这里,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全人类的“和衷共济”!我们更加相信,“和衷共济”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归根结底,世界的“和衷共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汇。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误解、歧见甚至摩擦还会不时发生。但是,我们相信,“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只有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通,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实现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预言,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 如同前二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我相信,本届论坛的主题“和衷共济”也一定会在论坛内外引发更有意义的讨论,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贡献新的思想动力。作为上海的学者,我们愿意以此论坛为旧雨新知提供相聚相会相识相约的宽松环境,愿意为各国同行们之间搭建“和衷共济”的网络和桥梁,愿意为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衷共济”而尽心尽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组织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唐君毅论超越人生之哀乐相生
- 下一篇:热爱妈妈---母爱牵引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