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现实事物与现存事物

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这对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是运用得最多的概念和最多的范畴。可以这样说,马克思所作的批判和揭露,就是以这对范畴作为出发点的前提。因此,要想找到马克思文本的本真精神,就要弄清这对概念的涵义,以及它们所存在的形式。
    ——因此,解读者如果不理解这对概念、它们所概括的是什么时空范围?它们所反映的和体现的是什么东西?以及这对范畴中的哪个是属于批判和揭露的对象?而哪个是占有和反映的对象?那么,解读者对马、恩文本也就读不通、看不懂马克思学说的指导思想的原理和思路是什么。
    ——由于上个世纪的哲学家们,将马克思学说的指导思想当成是哲学观去解释,这样,一方面,那些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者们、将马克思学说的指导思想的原理,重返到哲学体系的形式,并以此方式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而另一方面,那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们也是用哲学家们的哲学观、来批判和反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这样,也就把马、恩文本中的这对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给埋没了。
    然而,现在中国人通过对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深读细研之后,将这对概念、范畴挖掘出来,并作为马克思创立“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而解读,这样,也是为那些在现 实中从事创新和改革的实践者们而铲除障碍而找到正确的途径。
    实际上,我们在马克思文本所读到的这对概念的实际作用:那是为了确立统一“改变”与“固定”的更替交换其存在的正确前提;因此,在马、恩文本所看到的是——他们在运用这对范畴来消除那种不必要的对抗、或只有使用暴力才能促使改变的方法。
    下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这对概念既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同时,也用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事实而证明:这对概念——它的确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基本范畴。
    这三个方面是:一,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发现:在事物本身的发展上——抽象的形式与现实的存在是不符的,由此而为现实的人建构理性上的现实的形式而投入一生的研究;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确定其合作的前提,就是以这对概念、范畴为基础的,同时,也是运用现实事物对现存事物的改变的立场,从而阐明他们的思想观点的;三,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它是概括和反映人类历史过程和社会存在的时空范围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发现:在事物本身的发展上——抽象的形式与现实的形式是不符的,由此而终生为现实的人建构一种在理性上的现实的形式而研究着;
    下面这段论述就是马克思学说的指导思想原理的起点:
    “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
    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给父亲的信》(以下所引用的都是出于这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第8——19页。)所表白出来的思想动态。
    只要对马克思文本作于实地解读,就会意识到这段论述、属于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
    实际上,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将“事物”当作认识对象的。“事物”是人们在现实中使用的概念,而不是哲学家们的哲学观里确立的对象。
    众所周知,哲学观的对象是建立在:“自在与自为之间”这种“分割”的类似对立的各种形式为前提的。而“事物”不是这种对立的概念。那么,“事物本身的理性”就属于是哲学家们没有发现的、也可以说是哲学家们没有建立的理性。
    然而,马克思在大学生时代就发现:“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任意分割它们”,这里所指的是什么“对象”呢?所指的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的“对象”。那么这种对象就不是指哲学家们的哲学观认识的对象,而是现实的人认识的对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以后的论著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思维和思维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定论,那是在大学生时期就确立的。
    同时,我们从这句话里可以明确:建立这种“是不可分割的”对象为前提,那是“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而发现的。因为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发现:
    “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
    那么,解读者对这句话里的两个概念即“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是怎样区别呢?我们如果用后期马克思的成熟时期的世界观原理、来解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的话,那么,这句话的“现实的东西”其含义,理应是指哲学家们所设置为是哲学观所占有着肯定的概念;而“应有的东西”所指的就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那么,“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所指的是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的立足地即“哲学的基地”,而且是指所有以这种“立足地”建构的哲学体系(其中也包括这种立足地的唯物主义哲学)。
    由此可见,对马克思在大学时期的思想定位——就不是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理解的:马克思根本就不是从“哲学唯心主义者”到“哲学唯物主义者”的转变。从这封信说明,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就确定了:“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的思路,并以此作为自己创立新思想的前提。
    因此,当中国人从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作出于实地解读并发现: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就是一个在思想认识领域的创新发现者。他发现:“主体围绕着事物转,这样那样议论,可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的生动的东西。”
    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发现“事物本身”所“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的生动的东西”,是在现实中,而不是在抽象中。说白了,“主体围绕着事物转”是在现实中反映着的,而不是在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中反映着的。
    这样,一种从现实世界产生认识的前提也就诞生了,这种认识前提就是认识“事物”在现实中存在的范围,而不是认识“实体”和“本质”在哲学的基地上存在的范围。这就是“事物”在现实中存在的“应有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创立的认识和理解“事物本身的理性”的前提。
    在这封信中,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就不是黑格尔派的拥护者。这可以从这封信中明确:
    “由于燕妮的病和我的徒劳无益的脑力劳动引起烦躁心情,由于不得不把我所憎恶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偶像而感到苦恼,我生病了,这是我以前已经告诉过你的,亲爱的父亲。”
    从这封信中的这段话就明确了在大学生时期的真正的马克思,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地,而且这种见地属于是一家之言。但是,在大学生时期的马克思为了应付学院的考试,就不得不在《给父亲的信》中表露出:要采取将他“所憎恶的观点变成自己的偶像而感到苦恼”。同时,在这封信中所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动态是为了应付学院的考试:“在患病期间,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这就是中国人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所读到真正的马克思。
    然而,我们再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可以读出不同于外国学者和中国传播者所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思想观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认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是黑格尔派的追随者、是从哲学的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其实,只要是延着马克思的思想思路深入地阅读下去,就会发现:后马克思主义哲史学家们的观点,那是误解了马克思的本真思想的。下面本文引用这部著作的几个关键性的概念:
    “应当成为出点的东西变成了神秘的结果,而应当成为合理的结果的东西却成了神秘的出发点。”以及“在这里,真实的相互关系弄颠倒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第1卷、第294页。以下只注明页码。)
    实际上,文本中的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是从“现实的”而证明:那种脱离现实基础的抽象是错误认识的根源。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重点是针对:
    “所谓合乎理性,并不是指现实的人的理性达到了现实性,而是指抽象概念的各个环节达到了现实性。”(第278页。)
    这样,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的对立概念的形式也就有其:“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现实的理性”与“抽象的理性”、“在现实中的存在”与“在抽象中的存在”,以及“现实的人格”与“抽象的人格”等等的本质区别。
    然而,马克思文本的解读者如果搞不清马克思所定义的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抽象的?那是如何能找到马克思文本中的精神真蒂呢?
    实际上,后期马克思是继续前期马克思的发现和创立的认识前提、并作了更深化的研究,同时,是将那种在前期所创立的原理,并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这就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前期和后期的定论。因为前期和后期的马克思的思想观点,都是以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关系为前提的。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确定其合作的前提,就是以这对概念、范畴为基础的,同时,也是运用现实事物对现存事物的改变的这个立场作为出发点,从而阐明他们的思想观点的;
    从文本所看到的,恩格斯是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才与马克思结识和产生合作的。——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这段论述的观点,它在反映着马、恩俩人合作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批判的和反对的对象:是“现存的事物”和“事物的现状”,也就是认为它所存在着的,已经是过时的、不是现实的东西;揭露它的目的、是因为现实中所存在着的已经有了取代它的产生了。
    然而,后来在恩格斯的《终结》这部著作,他说明了与马克思俩人合作的意图和目的是:
    “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着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由此可见,人们就是运用“现实事物”而对“现存事物”作出改变;从而构成人类的历史的进程。“现实事物”是改变世界的占有对象;而“现存事物”是改变世界的扬弃对象。
    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为人们在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了对:“事物本身的理性”认识的基地。
    三,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它是概括人类历史过程和社会存在的时空范围的基本问题。
    人类,是有生、也有死的过程而循环的。由此而形成人类的历史;由此而形成人类社会的存在;由此而形成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那么,在人类的历史中、在社会中、以及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中,那是由什么形式而构成人类的历史、构成人类的社会和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呢?
    然而,哲学家们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这种形式构成的。当然,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和发展中去看每次推动其发展的动力,那的确是自我意识的人在起作用。但是,自我意识的人的立足地只能是认识与认识的东西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是“自我对象化”的形式,而不是“对象性”的形式。
    所谓对象性就是对象之外还存在对象,对象性的形式是完成和实现对象最终的实体和本质的前提,这就是对象性的形式。
    因此,在这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也就是马克思在大学生时期所说的:事物本身的理性而构成的形式是在现实中,而不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实质上,这种关系是“自我对象化”的,而不是“对象性”的。
    实际上,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人类的社会中,以及在人类的存在中,事物——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中,它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范围,以及它所展示着的变化、也就有一种在现实中的基本前提。这个基本前提就是: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哲学家们确立的“存在与时间”的前提、“物质与时间”的前提,是不能取代的、而且是取代不了的。
    因为,当每次自我意识的人,从思维到的行为、去创造和发明了一种东西之后,而且被人们承认之后,那么这种东西就会被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的理性、当作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和本质的东西。那么,对于另一个现实、以及另一个现实的人来说,它是不是“客观实在”和“绝对真理”呢?
    ——这个问题,那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中是作为重点而批判和揭露的。也就是说,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那是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已作过淋漓尽致的批判和揭露,其批判和揭露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扫除认识事物发展上的障碍,也就从人们认识的思想源头上而铲除僵化思想的根基。
    因此,我们将马克思创立现实事物与现存事物的关系,以及确立这种关系来认识和理解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那是中国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因为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它们已经在中国展现出: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提;也是调整创新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这是因为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关系,属于人们在现实中存在的认识对象和认识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是在抽象中存在而认识的对象和问题。然而,区别这两个方面和建构改变世界的认识前提来补充和完善人类的理性认识,就是马克思在早期著作的思想观点,也就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要创立一种为改变世界为宗旨的全新哲学。
    然而,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之后的决定:却放弃马克思早期著作要建构新的哲学体系的打算,而改为世界观、历史观和辩证法即观察方法、考察方法和推论预测方法,由此而造成后人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
    实际上,我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条所看到的意图、以及这条纲所要表明的观点就是:要解决的是现实的人所认识和理解“改变世界”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立足于在抽象中存在的认识和理解的只是“解释世界”的问题,解释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等于改变世界的问题的。——这就是马克思创立: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这个前提的意义和目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