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深远悠久


    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深远悠久,它的独特传承性,在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如今也是硕果仅存的,而且其思想意义仍至今不衰,可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总体上处于停滞不前、落后于人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出现近代的科学技术?李约瑟博士的这一著名问题,确实会引起很多人的深思。
    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传统自然观对天地万物和自然的理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天、道、自然”的概念是从被古代先贤提出时就不断演化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是科学的进步。如最早把天看作上神,所谓的“天事必象”;然后认识到所谓天象不过是天体的自身运动而已,“是故天地者,形之大也”,(《庄子*则阳》);后来到“天者,万物之总名”(《庄子注*齐物论》)已经认为天与自然是同义的了。东方自然观主要包括的首先是所谓天道自然,强调人要遵守自然的秩序;其次是执一齐物,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再次是循环异变,即和谐的运动发展观,损益相互消长的辩证关系;还有静观止察,观测、顺从自然而不是干涉、破坏自然,这与培根的名言“我们不能命令自然,只能服从自然,”有相似之处。
    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的统一客观性,采取顺应自然、静心观察的科学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另一方面,道家所谓的无为、顺从自然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创造机械、改造自然的先天抵触,对于中国古代机械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李约瑟认为道家顺从自然的思想是当代科学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中国科技后来出现停滞的原因,他认为是“重理性的逻辑与重实验的经验主义之间,有着极大的分歧,重理性的儒家和名家对自然不感兴趣,而道家对自然深感兴趣,却不信赖理性的逻辑。”确实,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存在着片面的经验主义论调,对理性逻辑很少重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思想流派儒、释、道三家其实是互为你我、互相补充的,并不是像李约瑟博士说得那样它们互相排斥、抵触。前一阵子在看李泽厚先生写的《论语今读》,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儒家对自然天地的认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其内容与道家的思想很类似,并且儒家一向强调乐观向上的入世态度,相比于道家的无为思想,我认为更符合今天人类社会主流的认知。如《论语*述而》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是说夫子钓鱼但不用绳网捕鱼,射鸟但不射栖宿巢中的鸟。“取物以节”,不妄杀滥捕,乃理性经验,但这里更强调的是人们所应有的仁爱感情。我们知道儒家的中心便是“仁”,这里的仁已经不再局限于人类之间,而是对于世间万物均应抱有一种“仁”的感情,不应暴殄天物,过度向自然索取。再如《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长久有如山;作为学习思考谋划的智慧,其灵敏快速犹如水。真正聪明的人不仅能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且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而快乐。“仁”似乎更高一层,已无所谓快乐,其心境平和宁静、无所变迁。这里的乐山、乐水说的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化,回归自然,免除各种社会异化,使人的心灵、身体与整个自然融为一体,尽管有时这只可能是短时间的,但对体验生命本身极具意义。流动不居(水)而又常在(山),“纷纷开且落”,动亦静;“日长如小年”,静含动。主客同一,仁智并行,亦宗教亦哲学,这是儒家的特点。对于“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李先生也指出其儒家本意在于人对于鬼神之类的事物所采取的态度是不要加以轻易相信,但对自然仍要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或更确切地说是珍惜的心情。单从《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我们就可发现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有比较深刻的论述,并与现在所提出的生态自然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加以学习研究。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启发问题,我想主要体现在:首先强调宇宙的基本统一和互补性。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它们是互相依赖的,永远不会以一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总表现为双方的相互作用。这种思想在现代物理学中也取得了同样的进展。时空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相对论中得到了统一;波与粒子、力与物质、运动与静止在物理学中都变成了相对于一定参照系的互为变化的事物。另外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直觉顿悟和创造性。这与强调逻辑分析和抽象化的西方科学思维在基本倾向上是对立的,但在科学实践中却是互相校正和补充的。像中国的禅宗里面就有顿悟这一流派。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非常喜爱读《老子》,并说:“看来重要的问题是在直觉与抽象之间实现平衡与协作,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只靠自己是不能起作用的,必须以直觉能力的存在为前提。”在科学实践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直觉、想象、内省、顿悟这类思维方式对于创造性的贡献,因而经常把它们与传统的科学逻辑交替使用。
    至于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科学思维的比较,我们可以把最近被炒作的非常热门的有关中医的争论,当作一个经典案例来分析一下。中医采用的是取象比类、直观外推的方法论。它对病理病因的认识是在直接观察和辩证推理中形成的。把全部病因归纳为有直接观察所得到的具体情况,即所谓的对症下药。望闻问切四诊都是通过感官来直接认识疾病的。这是一种将事物现象通过性质特点的分析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又将同类事物通过类比建立有机联系的方法。而反对中医甚至建议取消中医的人主要认为中医本身的科学基础就存在问题,它不是一个符合西方医学规范的体系,它的名词体系都是虚的,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看作是经验的产物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的地步。在我看来,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其实正体现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与西方的巨大差异。东方自然观把万物看作一体,那么人体的不同部位其实也一样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它强调的是人的脉络,强调人这个有机的整体。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自然不应该被当作纯粹的伪科学来看待。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如何建立中医与西医之间有效的沟通联系,从西医的角度解释中药的治病功效,从中医的角度阐述西医原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不可否认这么久的历史传承下来,中医书上有精髓也有糟粕,甚至不可避免的带有些古代迷信的产物,还有许多人打着中医的幌子行伪科学之实,对这些事情我们当然要认真分析,采取不盲从、不唯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