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美学:从艺术哲学走向文化哲学(1)

作为一门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是在18世纪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但是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其概念内涵和研究内容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康德开创、黑格尔集大成的美学作为艺术哲学之路与这一时期人们对艺术的概念定位紧密相关,古希腊以来“艺术就是模仿”的古老观念在18世纪中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艺术在于表现”成为近代以来人们关于艺术的主要观念,这就使艺术活动和艺术品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谢林、黑格尔所强调的艺术哲学中,艺术是作为“精英艺术”而存在的,艺术活动只是少数天才或精英才能拥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艺术作为脱离了功利性的、想象的或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能与一种窒息着心灵世界的环境相抗衡;艺术品也成为独立于人的现实生活之外的、本身能够表达真理的美的化身。
    在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那里,美学作为艺术哲学而存在则更为鲜明,因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造传统哲学的二元论模式,批判人的现实生活中心灵与肉体、经验与直观、事实与价值以及科学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艺术由于具有内在真理性内容和自由创造特征,成为现代西方思想家改造哲学、改造世界、改造人的片面性活动的价值理想。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海德格尔,他们把艺术作为与日常生活割裂开的否定性力量,认为艺术经验和日常经验的根本性不同就在于审美经验的非世俗化,艺术成为批判现实世界的有力武器和拯救人类精神世俗化的一剂良药。但是这种把艺术“孤独化”的立场却带来了双重恶果:在艺术方面过分强调个性化,使艺术和生活分离,使艺术家从对社会的责任感中逃脱,最终导致了现代主义艺术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所谓“贵族化”倾向;在文化方面则造成了文化的分裂,在艺术与生活、日常经验和审美经验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思想家、艺术家、哲学家普遍有一种“精英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价值和理想凌驾于社会之上。
    到了20世纪中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姿态造成了世界的巨大灾难,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不信任,人们意识到所谓的“个性”和“精英意识”给社会带来的是深刻的文化危机,再加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等科学理论的发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美学领域中首先是艺术概念的变化,后现代主义艺术已不仅仅是指作为精英艺术的面目而出现的艺术,它的概念定位相当宽泛,不仅包括古典艺术、精英艺术,而且那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商业化、快餐化的大众艺术也包含于艺术概念之中,艺术家们普遍强调的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审美经验已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艺术也不再是生活的否定性力量,而是与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要求我们重建与以往的艺术哲学不同的美学理论,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的需要。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不断消失意味着艺术与文化的联系日益加强。这里的“文化”是与历史、生活具有同样意义的概念,“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它通常或以自发的文化模式或以自觉的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在“文化”这一含义的基础之上,“文化哲学”意味着一种不同于意识哲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它不再是对普遍性和绝对性的逻辑思考,而是对内在于生活之中的人类文化精神或人类文化模式的研究。由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对于文化哲学的研究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哲学必定会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