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哲学精神的神韵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14 解放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哲学精神”学术研讨会日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哲学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应兼具“内容实质”和“活力神韵” 有学者提出,中国哲学精神应该包含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和中国哲学的活力、神韵两个层面。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上讨论,而不从中体悟、概括其活力和神韵,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理解便会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但如果撇开中国哲学的内容实质,只讲究其活力和神韵,容易失之笼统。二者缺一不可。 有学者认为,关于“中国哲学精神”的定义应当包含以下条件:一是必须千古如斯地流传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二是为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流派所公认,又在历史长河中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赞同;三是不只是一种纯粹理论思维中的学说或观念,而是在下层民众中有着广泛的传播。例如,人们较为熟悉的大同理想、阴阳学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就符合上述条件。 重“求道”、需“自强”、应“和生” 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精神可用“求道”二字来概括。历史上,诸子百家均以“道”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儒家对“道”的追求体现为:“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家对于“道”的探索和追求更胜,如老子的“求道”,更注重在“闻道”之后的“为道”实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则是对庄子“求道”精神的精辟概括。名家的名实研究也是一种“求道”,他们所求之道是从自然之道进入言语之道、思维之道。其他学派,如墨家、阴阳家等也都具有这种精神。 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2、经世致用,实事求是;3、阴阳互补,辩证思维;4、民贵君轻,以人为本;5、大同理想,止于至善。这五方面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自强不息,它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主体精神。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精神应当是“和生”。“和”的本质在于“生”,在于生存、发展。早在西周末史伯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理念,并认为不同事物的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这就是“和实生物”,简称“和生”。“和生”思想,遂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大传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大”“微”融通、“上下求索”方得道 有学者通过对《周易》数理结构的分析得出观点认为,“广大”与“精微”乃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因为中国哲学于发轫伊始,所关注的就是宇宙中的大道理大规律以及万事万物产生消亡的总根本和第一原因。正因为其着眼处最为“广大”,所以于具体之处才见其“精微”。 有学者将《周易》、《庄子》和儒家学说联系起来,提炼分析出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形而上是悟道的过程,然而,是否能真正“得道”,还要看能否将对道的领悟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就是经过形而上以后的形而下。“形”自己不会下,能下的是人自己。因此,只有以得道的体悟与器打交道,才算进入自觉通变的状态。中国人的哲学就是这样上下求索的哲学。 建构“本民族”话语叙说的“中国哲学”系统 有学者提出,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只不过是用西方哲学的话语系统来讲述中国的本土哲学,并没有发掘出中国哲学的真正精神。因此,有必要反思“语境”,建构起一种真正纯粹的“本民族”的话语叙说的“中国哲学”系统。 有学者认为,“求真”还是“求道”,是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之所在。西方哲学偏重概念思辨或语言分析,把哲学纯粹作为一种思辨或论述,和思想家的性格或生活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中国哲学偏向个人体验或身心修养,把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修养,是中国从事哲学的基本途径。这种哲学重在人的内在省察,注重身体与心灵的一体,以获得主体(人)与客体(世界)的“合一”。同时,强调修养的实践性,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应对社会人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岱年与《中国哲学大纲》
- 下一篇:现代社会中的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