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信仰与理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信仰与理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宋 圭 武
    什么是信仰?信仰的本质是不确定性,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认同,并进而将不确定性寄托于信仰对象而产生的一种顺从。什么是理性?理性的本质是确定性,是人类对确定性的一种执着追求。
    笔者认为,信仰与理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首先,从主体看,人是信仰的主体,所以信仰体现了一种主体理性。从本质上看,人是理性的动物。尽管在现实世界,人总是会有一些非理性的表现,但这并不排斥人在本质上对理性的执着追求。因为对理性的追求是人的天然本性。
    其次,从决策角度看,选择信仰或不信仰都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的一种理性选择,体现了一种决策理性。面对不确定性,人们的各种选择都可以认为是一种理性选择。犹如赌博,人们既可以押正面,也可以押反面。这里押正面的人就不能说押反面的人是不理性的,押反面的人也不能说押正面的人是不理性的,因为结果是未知的。所以,从决策角度看,信仰实现了一种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转化,信仰本身也是人们决策理性的一种体现。
    再次,从功能看,信仰体现了一种功能理性。
    对个人而言,信仰提供了一条救赎的虚拟路径,从而有效缓解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张力。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但追求效用最大化面临一个基本矛盾,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虚拟了一副药方,这就是通过信仰的办法去解决。
    这里信仰主要提供了三种解决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化。转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将人对物质世界的欲望转化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二是将人在现世的执着转化为对来世的虔诚。人的效用来自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世间万物,有些主要提供给人物质方面的效用,有些主要提供给人精神方面的效用,有些既有物质方面的效用,也有精神方面的效用。根据替代原理,物质效用与精神效用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因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都满足稀缺性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信仰通过将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效用的重新配置,为人生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提供了一种产品组合方式。另外,人生效用的最大化是指人一生总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局部和短时的最大化。信仰通过将现世的效用转化为来世的效用,即通过效用的时间配置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一种解脱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交换。交换主要是实现人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交换。信仰活动实质就是人与信仰对象进行交换的一种活动,信仰场所也就有一种类似市场的功能。交换的方式主要是:一是人通过自觉遵守信仰对象的指示和约定,从而换取信仰对象的满意和对自己所稀缺东西的恩赐;二是通过祈祷和进贡,实现信仰对象对现实世界中不理想状况的干预和拯救。信仰仪式实质就是一种交换沟通仪式。通过仪式,人类也就完成了自身对信仰对象的交待,同时也期待着信仰对象对人的交待。
    还有一种方式是分裂。由于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容纳不了无限的欲望,于是人自身就陷入痛苦之渊。如何解决,将无限性分裂出去就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但分裂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对无限欲望的追求,而是要寻找一种新的实现途径,信仰就是这种分裂的结果。通过分裂,人将有限性留给了自身有限的现世,将无限性寄予了无限的来世,从而有效缓解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张力,减少了人在现世所面临的痛苦和不安,也实现了自身内心世界的基本平衡,这也客观增加了人生的效用水平。所以,信仰的本质也可以看成是人类为解决资源有限与欲望无限的矛盾而为自身设定的一种神圣手段。但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方面,信仰本身是人分裂的结果,是人制造了信仰;另一方面,分裂又促使了人自身的异化,信仰成了人的制约者。
    对社会而言,信仰提供了一种秩序保证。因为信仰为公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意义,而有意义的生活造就了公民的道德趋向与道德行为,而道德趋向与道德行则为社会规则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内在的保证条件。所以贝格尔说:“宗教是一种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秩序的意义是深远的。有秩序就有信任,从而就能减少合作的成本。当秩序占据主导地位时,社会交易成本就少,人们就可以更好预期未来,从而将产生更多的有效交易,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人们将更易于发现其所需要的信息,更易于估算代价和回报,结果是发现和应用更有用的知识。
    由于信仰具有秩序功能,所以对于没有信仰者而言,虽然具有个体理性,但在社会秩序方面最终是缺乏理性的,因为无秩序将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对社会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四,信仰的多元化实质是需求与供给理性的一种均衡。一是需求的多元化。不同的人,由于其生活背景、知识条件、认识水平的不同,从而会对信仰产生不同的需求。二是供给的多元化。信仰的产生既受需求的影响,也受供给的影响。多元的供给主体是产生多元信仰的供给原因。
    由上可知,信仰与理性在本质上应当是统一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因为理性而排斥信仰,也不能因为信仰而排斥理性。它们二者实质是互补的,它们共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和结构。理性要求人们追求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信仰为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解决方式,其意义也是深远的。
    由于信仰的实际存在是多元的,所以对于信仰建设而言,政府应发挥好劝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社会不应要求信仰一元化。政府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整体理性,应大力提倡不同信仰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应以自由、平等、理性为交流和对话的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在《光明日报》、《农业经济问题》、《战略与管理》、《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5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