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32 光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智慧是什么 查辞海,“智慧”一词的解释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而词条“智力”之下则为:“通常称‘智慧’。指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来都是指人类的思维能力,一般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思维,并靠这独一无二的思维,有效地掌控世界。 到网上去搜索“论智慧”三字,则会得到当代哲学家冯契的智慧说。他的主要理论是建立在从佛学引入的“转识成智”上,认为所有知识只是认识客观的记录,还不是智慧,智慧是更高一层的,是充分理解知识的真实含义,用来改造客观的时候。由于我哲学修养低,阅读介绍冯契学说的文章,还真有点看不懂,上一句话是我的理解,也就不一定确切。本文则是我从另一种角度对人类智慧的一些思考。 现在,“智慧”一词似乎愈来愈不是人类的专利。我们常常听说,海豚、狗等动物具有相当于多大孩子的智力。甚至植物也有智能:在受到害虫侵犯时,会释放信息告诫同类。最近更有报导,连单细胞细菌也能靠信息联系来协调动作。 因为我们看不到别人在想什么,所以判断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只能看他对事物的反应。判断动植物有智慧,则完全是凭它们对环境的反应作出的。说到对环境的反应能力,无机物也有,既有迅速激烈的,也有温和的,甚或要延时很久才能显现的。或者说,区别有机、无机的根本标志是,生命有主动性,有定向目的性。但如果仅靠客观观察来判定,这些也与磁性相吸及其他无机趋向性等等难以区别。 我们相信,生命是由无机物发展来的,亿万种动植物是逐步从低级到高级进化来的。各类物种,既有一定的或本质的区别,又有某种联系,或者存在过渡形态而不能绝对截然划分。作为物种的属性——智慧或对环境的反应,自然也是由低至高地发展,而有各种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应全面地考察这个发展的全部过程,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的智慧。 二、智慧发展的几个阶段 这样,我们把智慧看作是万物对环境反应的最高发展形式。而万物对环境反应的发展过程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直接反应阶段:如无机物都处在这个阶段,环境的变化,直接引起它的物理性状的改变,或与外界物质产生化学作用。生物体的局部在碰到危险的环境时,也可能起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常常会改变主体,甚至消灭主体。 二、无条件反射阶段:这是生命体的低级反应,其特点是,同种的不同个体的反应是一样的,是该种生物长期进化形成的,一般都有利于该物种的生存。但却不一定都能适应剧烈改变的环境,恶劣的环境条件促使物种的变异,而变异是不确定的,有好也有坏,只有适者生存。我们现在只有这种自然选择理论,不知道它的更深入的机理。 三、条件反射阶段:巴甫洛夫用狗做了大量实验而建立起条件反射的概念。给狗食物引起流口水,如果给食物前都先响铃,经过训练,这响铃竟成为食物的信号,也引起这只狗流涎。远在这人工实验之前,事物的本质联系,早已使生物建立无数条件反射(如只看到食物的形和色就流涎),它们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上的,说明已认识到规律性。 条件反射是生物后天学习获得的,即使同种内,不同个体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以适应碰到的不同的具体环境。无生命物体与环境的作用,常常要毁掉自己,变成他物,而生命体则要适应、同化环境,力图保存自己,繁衍后代。所有无条件反射是生物的本能,都适应历史环境的稳定部分,而对环境的不稳定的细节,只能由后天的学习来建立条件反射,以求得更好的适应了。 四、语言文字阶段:自然存在的条件反射信号建立在客观的规律性上,而生物约定用自身的声音或动作为信号,就是一种主观的语言了。人类还能使用工具,用作条件反射信号的工具,那就是文字。大家都知道,语言文字是用来交流信息的,有了个体间的交流,就使群体成为整体,这在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发展上的意义,当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思维的工具,在认识自然环境上的意义。这一点似乎常被被忽视。我曾把语言文字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而且强调作它们为思维工具的作用: N 阶段 载体 特点 新增作用 1 肢体语言 肢体动作 限用眼看,转瞬即逝 仅仅传递信息 2 口语 空气振动 限用耳听,转瞬即逝 作思维工具 3 文字 二维图形 限用眼看,可保存、远递 提升思维效能 4 电脑文字 电磁状态 易大量复制,远递极速 思维机械化 三、思维 辞海上对思维的解释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这段说明似乎不很清楚。实际上智慧和思维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智慧指其功能表现,侧重于优异的表现;思维则指整个过程,主体内部进行的过程。 思维是怎样能动地反映世界?且看思维有那些主要过程: 一、抽象与综合:抽象是舍去事物的非本质性状,只抽取本质特征;综合是把许多同类事物合为一个概念。这些事物构成该概念的外延,而它们的共同特性则是该概念的内含。在数量上讲,内含和外延成反比的,即外延愈大(包含的同类事物愈多),其内含(共同特征)就愈少。它们属于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概念以词语来表示,是思维的细胞,是第一步。任一事物,都有无穷的特性,我们只能接受其中一部分,重要的部分总是稳定地一起出现,自然地形成一个概念(实际就是一个抽象)。记忆的就是概念,对应大脑里的一个点或神经细胞一定状态,但可以联系一些表示其特性的另一些点。我们能记着一个人的音容笑貌,但眼前总不能再现一个具体的面孔,因为我们脑子里记的是数量较少的抽象特征,而不是具体图像。即使记忆一个分辨率很低的图像,即使经过高度压缩,也要很多的记忆细胞,而代之以概念,就节省很多。我们还不知道具体机制,可能像电脑里把图像转换为图形那样。不仅仅是记忆,实际上一切思维活动,包括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及信息的进一步加工,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声音的先天性聋哑人,概念不能与口语词汇联系,应该有另一种形式。一些有明显的智能表现的动物,应该也要先形成概念,它们的概念有怎样的形式?还没有研究。 二、具体与分析:具体(具象)是为一个概念找出的一个实例;分析是将一个实例与其他同类仔细比较,找出不同的特点(内含),可能会形成新的概念。常常在发现或为了发现一些新事物时,才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人的五官敏感性有波动,具体的一次认识过程又只能注意少量的性状,遗漏和错误在所难免,经常需要分析比较再认识。因为人的感官功能有限,使许多事物特性都处在视野之外,为此,创造了很多科学仪器,大大提高观察的分辨率,发现新事物和新特性。 三、判断与推理:一个判断规定了数个概念间的关系,包括同时性的属性,也包括异时的变化及因果律。判断用语言的一个句子表达,句子主宾接龙,形成推理的长链,即由第一个或一些判断(前题或条件)可推出最后的结果。像概念的抽象一样,判断和推理也是从无数次实践中抽象出来且得到验证的,我们还总结出关于推理的逻辑学和数学公式,它们是一些形式规则。不过,推理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一定都是完全确定性的。另外,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一个概念的内含和外延也会有变化。我总认为,形式逻辑是概念不变下的确定性推理,辩证逻辑是概念有变化或有或然性关系的推理,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相当于高等数学与普通数学的关系。 四、理论与模型:单一的判断和推理都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对客观的模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理论,形成模型。模型一词似乎是现代才出现的,尤其是计算机出现之后:概念数字化了,都可用数值量度,推理关系用更细仔准确的公式来表达,便于用计算机来模拟。甚至可以代替客观实际,只研究这样的计算机模型也能获得新知识。例如研究大气运动和天气预报,研究群体遗传和物种进化,再现历史和预见未来的星空。这类大系统难以实际控制试验,就可使用这样的模型。医学上应用数字人,也是这样的模型。抽象是模型的基础,概念是抽象,推理关系也是抽象,即舍去了许多次要的东西,却可以表示或适用于一批实在的事物。像唯心的研究者(他们认为心里的抽象即实在,万物都是由感觉组合的)也可以获得可取的成果一样,唯物论者承认模拟试验的结果,但总不忘记最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验证。 五、直觉与创新:一方面,我们深知思维的认识力量,近代发现或发明的事物,以及所有不能直接感觉到的新事物,几乎都是靠思维来发现的:例如无线电、引力场;地球、太阳系和更大的宇宙系统;原子、粒子、前子等微观世界等等。天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直接显示了思维推理的力量,它们都是首先被计算出来的。但是另一方面,单纯的逻辑推理是得不出新东西的,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另外,我们每个人天天要做许多判断和决定,绝大部分也没有使用上述的任一种思维,不属于上述已经很好地研究过的思维形式。我认为创造全新知识的思维,大多属于还没有很好研究的直觉及其他创新思维,对此,要用下一节来阐述。 论智慧(下) 四、创新机制 我曾写过一篇《创新机制》,主要说明一件事: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创新成果,是因为脑子里清规戒律太多,创新思维一露头,就被挡回去了。至于创新的苗头是怎样出现的,没有进一步论述,只能认为是偶然的自发产生的,有点像解释生物进化中的变异是偶然而自然发生一样。这种说法自然是不能使人满意的,在这里我想试着作一个进一步的探讨。 一、单纯推理不能获得新知识,亦即不能获得创新。推理是在过去的实践中获得相关的概念及命题之后,按照同样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推理规则,推得新的命题。如果这些概念、命题和推理规则都是绝对准确和可靠,那么,获得的新知识也一定是正确的。极端的情况,像整部欧几里得几何学,就是由5条公理推出来的,组成一个精密的系统。对于正确的理论系统,所有知识都是经过(可以是由别人或前人进行的)实践检验的,任何人再一次由推理获得的新命题,当然也是经得起实际考验的。新知识像是早已存放在图书馆里一样,推理就像是一种检索方法,把它取出来,所以不可能是创新。 二、倒是类推思维可能会引出全新的发现或创造。比如,属于甲的事物都有性质乙、丙、丁,现在新事物也具有性质乙、丙、丁,所以极有可能也是甲;出现甲、乙、丙、丁时,都会发生戊,现在又具备条件甲、乙、丙、丁,所以也可能出现戊。因为世界总是有规律的,类推常常命中,但它又不完全确定,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的实践过程中,就获得了新东西。按信息论的说法,完全在意料中的事情发生了,不会带来新信息,只有不确定的事物的出现,才提供新信息,其信息量就等于原来的不确定程度。这样,所有与类推相似的思维,只要能提供不完全确定的意见的,都会引出创新。有些书籍论述发明方法,就有各种各样的名目,都属于此类,我们都称其为类推。 三、这样,所谓直觉和灵感,应该就是下意识的类推。因为类推是要把新情况与记忆中有关经验和知识进行反复比较、衡量的,所以平时注重学习,积累大量知识经验是很重要的,另一条就是要多想、多动脑筋。 四、但创新的最后成功,必然要靠实践:坚持反复实验或验证。总之,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就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想有所发现发明,就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 五、文化——群体的思维 文化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含义。易中天先生在《中国文化现象解密》一书的开首说,到1952年时,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就超过160种。查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则是:“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又说“泛指一般知识”。这个说法也不见得全面、深刻。 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群体的思维、群体的智慧。 除了极少数强势动物,大部分是过群体生活的,这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群体之内,常有分工,各安其位,外御强敌,内增效率。不过,如果分工进化到像蜜蜂、蚂蚁那样的高度,个体近于系统的一个细胞,少量个体成不了完整的群体,就不能延续了。所以比它们高级的哺乳动物就走了另一条路,除了性别不同外,所有个体都是一样的,都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这里的能力,在低等的动物主要凭体力,而人类则主要凭智力了。 这智力,也就是智慧,就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必然建立在个人后天学习的经验知识的丰富上。然而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有限,不能事事亲历,但可以向别人学习,而丰富的语言允许一个人可以把自己一生的知识经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别人。早在文明诞生之前,每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特有的代代相传的语言、习惯、信仰和生活技能等。那时虽没有什么科学理论,但有长期流传的神话、史诗和历史传说,这一切与个人的实际经历同样重要,成为人们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参照。就是现在人人都学习了种种科学之后,我们处理问题时,也很少是按部就班地引用定律、原理来决策的,大部分是参考相关的记忆来决定。所有这些从上一辈传承的一切,就是该群体或民族的文化。 发明了文字之后,原来口口相传的东西,都可以记录在书籍中永世流传。但是,我少年时曾有一句座右铭:“知识就是力量,书籍集其精华”,就是说,书籍不可能把一切都记下来,它只包含一些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即便对书籍中的内容,相关的基本概念及语言文字,也需要口口相传,否则就成了天书,有时即使进行了艰难的文字考古,还可能都解读不了。如果没有文字,那就只能根据古代的遗迹和遗物或者地下发掘的考古研究了。研究了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就能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 所有文字遗留和古迹遗物,都是古人智慧的创造。如果某一文化内容失传后又在考古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就要先用现代的智慧去理解它们、读懂它们,才能成功地继承。 六、第三个机械化 人类利用自然物及其特性所创造或生产的产物,不是直接满足生活需要的,就是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一般认为人类的诞生是以使用工具为特征的。开始时的工具,都是生产劳动的工具,可以形象地说,它们是手的延伸。接着,我们还用工具来制造工具和机器,最后使人的双手创造出威力无比的庞然大物,直至人造卫星等。这中间,主要依靠人脑的智慧,没有神奇的思维对自然的深入理解,是不可能的。大概从磨制第一块凸透镜,造出望远镜、显微镜以后,我们便又热衷于创造各种延伸感觉器官的仪器了,这使我们看到了更多更丰富的世界。凭借已创造的仪器,空间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亿光年之外,微细处可以达到1微米的千分之一。这些仪器,除了直接转换自然的输出直接作用于感官外,还可以转换成电信号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最后,还可以通过比较、测量和计算,被我们的理智所感知,这显然更是靠大脑思维来完成的。 一般说来,延伸双手的人造物叫做机器,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叫做机械化;延伸感官的人造物叫做仪器,而用仪器来感知世界事物,似乎还没有特别的称呼,姑且名之为第二个机械化吧。随着1945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第三个机械化,亦即大脑思维的机械化或智慧机械化就开始了。 第三个机械化只有半世纪历史,已显示其惊人力量,但对它的性质和可能前程,至今还难预料。现在看来,它应该限于对已经形式化的思维过程进行机械化,目前形式化的思维似乎主要是数学公式和形式逻辑。模糊逻辑,或者用很多中央处理器组成神经网络,可能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对思维、对大脑的了解还很不够,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第三个机械化将显示更大的威力。从前两个机械化的经验看,并不是一定要把人体器官都研究清楚了,才能机械化的,反过来机械化的成就也会促进对器官的研究。实践证明,我们发明的机器,在强度和精度上常常几倍或几百几千倍于我们身上的器官,这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对新兴的第三个机械化的未来,有两种不同的预期,一种认为,不论机器如何发展,如何进步,它们永远是人的创造物,是受人类控制的工具。另一种则很悲观,担心机器人会统治世界,甚至控制人类自身。实际上,人类的创造物,返回来危害人类自己的事,在第一、二个机械化中就发生过,例如:机器伤人、炸药用于战争、利用高科技来作案。不过,这一切如果不是稀有的偶发事件,就是人类自己控制的自残,这要由伦理道德去解决,不能怪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即使日后机器人满街跑,即使机器人能够复制自身,它们最终还是被人类控制的,为人类服务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