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用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日前联合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冯小敏、夏斯云、叶兴国、唐培吉等近70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等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深入研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
    中共上海市建设党校刘惠恕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即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亦即用中国政治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传统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指导理论。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唐培吉教授指出,“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今天讨论“井冈山道路”的重要现实意义,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工作和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孙健博士充分肯定了抗战时期苏联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影响。他认为,抗战期间,苏联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指导方式,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支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初步认可了以毛泽东为核心构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正面影响;而适时解散共产国际的做法,也在客观上为我们党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造了契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与实践紧密相连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正豪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的现代化实践和进程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对中国现代化“政治立国”、“经济转型”、“社会整合”等三个主题的实践总结和理论阐述。其中,作为这一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虽然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现代化的初期阶段,但仍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必须倍加珍惜和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吴其良教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国际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是深刻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是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
    吴其良认为,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必须厘清社会主义在价值、制度和体制三个范畴内的不同含义,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基点;三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推动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秦淑娟教授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当前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了错综复杂的态势。各种思想观念、政治、法律、道德、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要素相互交织,冲击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此,要正确处理以下四种关系,即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意识形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意识形态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关系。
    巩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应积极推动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强调,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研究,注重改革开放理论的历史背景、性质、地位的研究;二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注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地位和使命展开研究;三要加强对党内民主历史经验的研究,注重民主集中制的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队伍建设研究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