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对正确区分和解决两类矛盾的哲学思考

摘要:
    本文在哲学上提出了两类矛盾的概念,即协同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指出了区分和解决两类矛盾的根本方法,解决协同性矛盾的方法就是矛盾的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充分地结合起来,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方法就是矛盾的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必要地分离开来,并在最后提出,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怎样超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促进对抗性矛盾向协同性矛盾转化。 
    关键词:协同性矛盾;对抗性矛盾;一分为二;合二为一;转化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反映了每个事物本身是怎样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个事物必然同周围诸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构成矛盾,这些矛盾就不是各个事物本身的矛盾,而是各个事物之间或者说它们是矛盾与矛盾之间构成的矛盾。对每个事物的发展运动来说,所有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往往或者是协同性矛盾,或者是是对抗性矛盾。
    所谓协同性矛盾,就是说,两个矛盾之间构成的新的矛盾,矛盾双方共存、斗争以及它们各自的空间领域相互融合成新的空间范畴构成了新的统一体,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和互相包容,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必须以两个对立面统合于一为前提,只有在矛盾双方统合于一的前提下,矛盾双方的斗争才会推动新的事物或者说新的统一体在新的范畴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和农业的矛盾就是协同性矛盾,矛盾双方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并融合成新的范畴,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包容,而且共处于新的统一体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具有某种共通性。工业中包含农业的成分(农业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等),农业同样包含着工业的成分(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机等),对立的双方存在着某种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节制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就能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和空间范围构成协同性矛盾。现代社会的生产就在于它是劳动、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一旦它们结合并融合成新的空间范畴,在资本运动中随着产品成果的销售它们就能创造新的价值。矛盾运动的结果,劳动者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工资,资本所有者占有了一定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劳动者得到了工资总量——它构成了社会实际的消费能力能够足以形成保障资本主义生产得以继续的全社会的有效需求,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就能够继续周期性地扩大。
    对于协同性矛盾来说,因为矛盾双方是在各自不同的空间领域内融合成新的范畴,所以矛盾双方在新的统一体内的关系就是“和而不同”,这时矛盾运动的方式是矛盾双方保持某种相互平衡的状态,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亦此亦彼”。
    所谓对抗性矛盾,就是指两个矛盾之构成的新的矛盾,矛盾双方在相同的空间形态上互相对抗、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二者不能融合成新的范畴即不能构成新的统一体。在对抗性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同一就寓于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中,即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相同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斗争。
    以战争为例,战争是人类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和阶级裂痕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极端的斗争形式,战争的双方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战争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为解除敌人武装或打垮敌人,所以,在人类历史上一切战争的双方它们之间的矛盾就是对抗性矛盾。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使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终解决战争的双方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时矛盾的双方就是某种此消彼长、趋向分离的关系,矛盾双方的绝然的对立和斗争就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从统一体的意义上说,矛盾双方的斗争或者是因为旧的统一体破裂,或者是因为二者不能融合成新空间范畴即不能构成新的统一体。这样,虽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相同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但是对抗性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存在着不可调和、不相兼容的对立。
    对于对抗性矛盾来说,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的共同的空间领域内不能融合成新的空间范畴即不能构成新的统一体,所以矛盾双方的关系是“同而不和”矛盾运动的方式是矛盾双方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矛盾斗争的结果往往是“非此即彼”。
    一般说来,区分和判断某种矛盾是协调性矛盾还是对抗性矛盾,首先就是分析矛盾双方是否能在一个统一体内即在一定的空间范畴和时间阶段内相互结合起来,能,就是协同性矛盾,否,就是对抗性矛盾;;其次就是分析矛盾双方是否能在一定的空间和相应的时间内相互分离开来,能,就是对抗性矛盾,否,就是协同性矛盾。这就是说,协同性矛盾是构成统一体的矛盾双方互相融合、互相协同的矛盾,对抗性矛盾是矛盾双方不可调和、不相兼容的矛盾。解决协同性矛盾的方法就是矛盾的某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充分的结合起来,这样,矛盾双方在新的空间范畴内就互相融合、互相协同,新的矛盾统一体构成新的事物将会不断地发展壮大;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方法就是矛盾的某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必要的分离开来,这样矛盾的某一方就通过克服对方或者避开对方而使自己具备了继续发展的条件,事物本身就能在时间上保持长久。
    关于协同性矛盾,举例来说,当前,我国经过十八年的改革开放,能过修正十年文革中一系列左的政策,各民族间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团结,虽然西藏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海外乞洋自怜、挟洋自重,违背中华民族的大义谋求独立,但是这种违背历史潮流的行径早已为中国各族人民所不齿、为海内外同胞所唾弃。
    实际上,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中国境域内,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协同性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使矛盾双方充他地结合起来。在政治上,中国自1949年以来基本上已经克服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极大地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在经济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人口和居住地域上存在着许多互补因素,这就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正在越来越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体。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就已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展了友好往来:汉朝,汉天子遣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如此等等,这对增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越是在外来势力的高压下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就越明显,中华民族就越能增强自身的团结。大清王朝时期,满汉民族间的矛盾曾经因为满清贵族人为地增大民族间的隔阂和差距而加剧,但是,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西方列强的阴谋(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建立满洲国的罪恶的阴谋)不仅全部破产,反而增进了两个民族的团结协作共御外侮。现在,满汉民族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满汉民族在外来压力下大迁徙和大融合的结果。当前,计划生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对国内少数民族则给予了特殊政策,这就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化奠定了根本基础。如果将其推广到民族大融合的意义上说,相信它会对增进中华民族的有机融合与一体化起到必要的促进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交通和邮电通讯对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统一与经济上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各种矛盾在本质上说是协同性矛盾(这里的统一必须是全民社会化的统一,即建立在民主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统一)。这样,交通和通讯的发达对于将矛盾双方充分结合交融起来就起着明显的铺助作用:在政治上,它有效地阻抑了各种政治势力偏居一隅或者是分裂割据;在文化上,发展交通和邮电通讯对一个国家语言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上,发展交通和邮电通讯有助于互通有无,有助于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推动一个国家形成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
    关于对抗性矛盾,以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战争为例,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矛盾的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必要的分离开来,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战争行为:利用和分化敌方,防范敌方间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等。
    古罗马奴隶起义的领袖斯巴达克思在格斗场院上击败三名格斗士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古罗马时期,奴隶主贵族经常在格斗场上观赏奴隶相互格斗残杀来取乐,他们故意让三名格斗士联手上场向斯巴达克思发起攻击,开始时斯巴达克斯明显地处在下风,形势非常危急,斯巴达克斯心中生计,环绕格斗场地转头就跑,在奴隶主贵族的哄笑声中斯巴达克斯拉开了三名对手的距离,最后回过身来一个一个地击倒了他们。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创业初期就能审时度势,循次经营。他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当初他与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对峙,朱元璋根据陈友谅志气骄傲必定好生事端、张士诚器量狭小必定胸无远图的弱点,决定首先攻打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兵败身亡,张士诚绐终不能走出姑苏一步去支援陈友谅,随后朱元璋就乘势扫除了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基本上统一了江南。如果朱元璋首先攻打张士诚,那么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这样朱元璋就必然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所以,在战争中,战争双方就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集中最大限度的力量,在一条战线的决定性地段对付主要的敌人,以求在最短的时期内使敌人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一切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在兵力应该同时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就越好”。这里,“一条战线的决定性地段”或“一次行动”,就意谓着在空间上集中我方优势兵力,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最短的期间”和“一个时刻”,就意谓着在时间上分开敌人,保证在当前的时间消灭当前敌人的有生力量。
    不仅对于战争,而且对于一切对抗性矛盾,解决的方法总是矛盾的一方将对方或者同对方必要的分离开来。
    当着人们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在一定的阶段就是对抗性矛盾,人们解决矛盾的方法或者说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就是从分析开始。所谓分析,就是人们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即事物的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方面和特性等,从整体中分解开来,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最简单,最直接的规定的思维方法。
    总结起来,解决矛盾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有二种:对于协同性矛盾,矛盾的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充分地结合起来,事物在新的范畴和领域就拓展了自己新的空间,即可大;对于对抗性矛盾,事物本身作为矛盾的一方同对方或者将对方必要地分离开来,并最终克服对方或者避开对方,事物就为自己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可久。哲学上将这两种方法简称为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它们是人们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最基本方法。
    分析一种矛盾是协同性矛盾还是对对抗性矛盾,矛盾双方能否融合成新的范畴构成新的统一体的意义至为关键,只有在统一体的意义下,才能够正确地判断在一定的空间和相应的时间内矛盾的双方是互相协同还是互相对抗,而且,超越了统一体的一定的空间和相应的时间界限,协同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奴隶主和奴隶两大互相矛盾着的阶级,长期并存于奴隶社会的统一体中,它们互相斗争着,当着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奴隶主要求继续占有和压迫奴隶,同时奴隶为争取人身自由而不断的反抗的时候,它就激化为对抗性的矛盾,对抗的结局就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两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新的统一体,为新的对立双方即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所代替,这时虽然农民阶级被限制和锁定在土地所有制的关系上,但是它已经突破了原先的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的占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它就与地主阶级处在互相协同的关系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向前发展。
    同样,在自然界,当一种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两种粒子就一起消失或者说“湮灭”,转化为光子等基本粒子,这就表明,只有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在一定的空间界限构成了互相对抗,它们才最后转化为了光子的统一体,相对于原来的基本粒子而言,光子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了自己本身的形式,即它表现为波动性与粒子性互相协同的矛盾运动。
    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不仅在于怎样正确区分它是协同性矛盾还是对抗性矛盾,从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去解决,而且在于能够超越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创造一定条件促进对抗性矛盾向协同性矛盾转化。
    以城市建设中的一种矛盾为例,如果某户居民的房铺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相矛盾,这时矛盾双方在空间上就互不依存和互不相容,那么它就是对抗性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要么拆迁房铺,要么改变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就城市的总体建设格局来说必须采取前面一种方式。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建部门与房铺主间的矛盾应当是协同性矛盾,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应当超越房铺与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对抗,从房铺与城市规划的实物形态,扩展到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形态,让主管部门与房铺主双方充分的协商,并依据有关法规,让主管部门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补偿给房铺主合理的和适当的拆迁移居费用,只有这样,矛盾才能得到根本的和最终的解决。
    《伊索寓言》中提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只饥锇的狐狸钻进了一个树洞,它发现了许多食物并且把它们全部吃完了,等到它掉转头来要爬出树洞时,狐狸不禁犯了愁,原来洞口太小,吃饱后的狐狸肚子太大,已经钻不出去了。狡猾的狐狸干脆躺下睡了起来。第二天,狐狸醒来,它得意地发现,肚子变小了,狐狸就毫不费力地钻出了山洞。这则故事表明:超越一定的时间界限,对抗性矛盾同样能够转化为协同性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超越一定的时间限制促进对抗性矛盾向协同性矛盾转化。
    历史上,不发达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在传统的封建土地占有制下,封建地租和劳役造成了大量的土地兼并,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土地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阶级矛盾不断地趋向尖锐和激化。如果这种矛盾发展到了互相对抗,那么整个社会就必然引起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通过农民暴动、民众式的运动和肉体消灭等暴力革命方式,剥夺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让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
    但是,历史表明,即使对于这种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如果人们能够超越土地私有制的空间限制,从土地所有制扩大到资本所有制(自由交换),那么,这种对抗性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同样能够转化为协同性矛盾。中国国民党在退守台湾以后,就以和平方式实行土地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它为国民党继续在台湾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与此类似,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公私合营、入股分红等方式,就相当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就政治与战争的关系而论,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为,它意谓着人类社会的某种矛盾已经从互相协同转化为互相对抗,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但是,如果超越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人类历史上的某些战争就完全能够消弭在它的萌芽阶段,所以《孙子兵法》提倡:“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全胜思想就包含着通过政治与和平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容。
    所以,在哲学的意义上,政治的第一重含义就是说,它首先是将人类社会领域中的矛盾从互相对抗转化为互相协同的艺术;其次,政治的第二重含义就是说,政治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体在必要的时间内充他地维持和扩大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科学。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分为三步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