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诠释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4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海德格尔虽然在《存在与时间》里也引证了尼采《不合时宜的考察》关于三种历史学的观点,但前期海德格尔并未对尼采作专门研究,尼采研究乃是后期海德格尔的兴趣: 1.1936-1940年海德格尔共有5个学期专授尼采哲学,计:1936-37年冬季学期“尼采: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1937年夏期学期“尼采在西方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基本位置:同一物的永恒回归”;1938-39年冬季学期“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1939年夏季学期“尼采关于作为知识的权力意志的学说”;1940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尼采:欧洲虚无主义”。 2.1941-42冬季学期原准备开授尼采课程撰写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但后改授荷尔德林诗,此稿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50卷于1990年发表。 3.1943年海德格尔曾在小范围内作了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讲演,此乃是对其1936-1940年5个学期尼采讲座的提示。 4.1950年“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发表于《林中路》中。 5.1954年出版的《讲演与论文集》中收入“形而上学的克服”和“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6.1961年《尼采》两卷本出版,系1936-1940年5个学期讲稿和1941-42年准备讲稿的汇合集。第一卷有“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同一物的永恒回归”、“作为知识的强力意志”;第二卷有“同一物的永恒回归与强力意志”、“欧洲虚无主义”、“尼采的形而上学”、“对虚无主义的存在历史之规定”、“作为存在历史的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存在历史之纲要”和“回忆形而上学”。 7.《海德格尔全集》除第50卷外,尚有5卷关于尼采的:第43卷《尼采: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第44卷《尼采在西方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基本位置:同一物的永恒回归》、第46卷《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第47卷《尼采关于作知识的强力意志的学说》、第48卷《尼采:欧洲虚无主义》。 二.海德格尔研究尼采的中心意图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超越尼采”,他关心的不是尼采所写出来的哲学或思想,而是尼采所没有说出的东西,他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里曾这样说过:“对尼采的形而上学的深入思考成了一种对现代人的处境和位置的沉思……而任何这类方式的沉思,如果不只是空洞的鹦鹉学舌的报告的话,都超出了所沉思的东西”(《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764页)。海德格尔的尼采研究一个根本出发点是反对他之前的尼采解释,即那种认为尼采只是文学家或者文化批判者,即使说他是哲学家,也只是称他为生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坚决将尼采与亚里士多德关联起来,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他曾这样说过:“很长一个时期,在德国哲学讲座中普遍有这样一种想法:尼采不是一个严格的思想家,而是一个所谓的‘诗人-哲学家’;尼采既然不属于那种只思考抽象概念、只思考和生命脱节的阴暗事物的哲学家,所以我们不妨称他为‘生命哲学家’。这个已经风行了一段时间的称号事实上会引发一个问题,好象哲学是为死人所设的,或者哲学基本上是多余的事物。这种对哲学的贬低充斥在那些热切欢迎尼采作为生命哲学家的人所表述的意见中,最终也排斥了抽象思考的地位。对尼采的这种普遍判断根本是错的”(《尼采》,第1卷,第13-14页)。他之所以特别强调尼采是形而上学家,除了说明尼采是形而上学的终结者外,主要是为了严肃地把尼采作为思想家来对待,他曾说道:“说我们要沉思尼采的形而上学,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除了考虑他的伦理学、知识论和美学之外,也要并且首先要考虑他的形而上学,而只是意味着,我们试图严肃地把尼采当作一个思想家来对待,而思想对尼采来说也就是: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表象出来”(《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764页)。 海德格尔这种关于尼采的解释是基于他的诠释学观点。海氏的诠释学观点,正如他的后继者伽达默尔所表述的:解释不是更好理解(Besserverstehen),而是不同理解(Andersverstehen)。海德格尔在上述文章里写道:“任何一种解释不但必须获取文本的内容,它也必须不加注明地把从它自己的内容而来的某种东西加给文本,而不是固执于文本。门外汉总是把这种添加与他所认为的文本的内容相比较,觉得它是一种穿凿附会的加入,并且指摘它是任意独断——门外汉固然有他自己的道理罢。但是,一种正当的解释对文本的理解决不会比文本的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好些,而倒是不同的理解。不过,这种理解必定是这样的,即它切中了被解释的文本所思考的同一东西”(《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767-8页)。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尼采的中心思想实际上并没有在他的著作中出现,或者说, 这种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只是以一种还未成为思想的、没有得到明确阐明的方式出现,因此只有 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诠释学以及一种“不同的理解”,我们才能对它有意识。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谓“切中了文本所思考的同一东西”,当海德格尔说超出作者进行不同的理解,决不是说完全离开文本随意发挥,而是说要切中文本所思考的同一东西,这同一东西即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所强调的“事物本身”,表示诠释学的解释具有真理成份。 三.尼采的思想自称为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这一名称所表示的是一个为尼采所认识的、已经贯穿于此前几个世纪并规定着现在这个世纪的历史性运动。尼采把对虚无主义的解释总括为一个短句“上帝死了”。我们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在1882年于《快乐的知识》第3卷里首次表达的。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正是随着这部著作,尼采“开始走上他的道路,去形成其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768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上帝死了”这句话实际说的是二千年西方历史的命运。上帝尽管指基督教的上帝,但无疑它也是超感觉世界或永恒世界的象征,因此上帝死了,就表示超感觉世界没有作用了,没有生命力了。上帝死了,就是指形而上学终结,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曾看作是对形而上学的反动。 但是,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尼采的哲学本身同样也如其所反对的形而上学一样,仍属于他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尼采从“上帝死了”引申出虚无主义,他说:“如果作为超感性的根据和一切现实的目标的上帝死了,如果超感性的观念世界丧失了它的约束力,特别是它的激发力和建构力,那么,就不再有什么东西是人能够遵循和可以当作指南的了。上帝死了这句话包含着以下断言:这种虚无展开自身。虚无在此意味着: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场。虚无主义, 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就要到来了“(同上书,第771页)。因此海德格尔解释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其意就是要阐述尼采所理解的虚无主义。在他看来,尼采的形而上学“不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而是“对虚无主义的最终介入”,通过这种介入,“虚无主义首次完全地成为自身”(《尼采》)。 正如尼采一样,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理解,虚无主义并不是一种否定的遁入一无所有的虚无之中,而是指一种历史性运动。他写道:“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运动,而并不是何人所主张的何种观点和学说。虚无主义在西方民族的命运中以一种尚未为人们所认识的基本过程的方式推动了历史……从其本质上来看,毋宁说,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772页),因此,在他看来,“虚无主义不只是当代的一个现象,也不只是19世纪的产物”(同上)。海德格尔认为,由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所判定的虚无主义时代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无根状态,加之技术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的灾难性现实 。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虚无主义的本质领域和发生领域乃是形而上学本身,因为按照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这样一种历史空间,在其中命定要发生的事情是:超感性世界,即观念、上帝、道德法则、理性权威、进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文化、文明等,必然丧失其建设性力量并且成为空无所有,虚无主义的本质就存在于形而上学本身之中。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由于人们(包括尼采)没有把虚无主义认为是形而上学本身的一种历史性运动,从而把虚无主义的结果看作虚无主义本身或看作虚无主义的原因,即把虚无主义的现象当作虚无主义本身,结果本身也逃不出形而上学的桎梏。海德格尔写道:“尼采的解释 ——即把虚无主义解释为最高价值的废黜和一切价值的重估的过程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而且是在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解释”(同上书,第803页)。 四.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完全建立在赫拉克利得和巴门尼德之后所产生的哲学偏向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曾开辟了存在论(Ontologie)思考,然而后起的希腊哲学家却偏离这一方向,转而思考“存在者”(Seiende),海德格尔曾用“存在者状态”(ontisch)—“存在状态”(ontologisch)的本体论差别来说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他说:“自西方思想史肇始以来,人们实际上一直在对存在者的存在进行思考,而却未对存在作为存在的真理进行思考,真理不仅没有被视为一种可能的思想经验,而且,显而易见,西方思想作为形而上学还无意中把这种拒绝隐蔽起来”(《尼采》第3卷,189-190)。因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存在遗忘史。海德格尔曾用Vorhanden(现成在手)和Zuhanden(使用上手)的区分,把形而上学称之为现成在手东西的学问。这种形而上学历史始于亚里士多德、经中世纪、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一直到尼采为结束,因此尼采代表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完结。形而上学思考的特征是其对象是存在者和存在者整体而不是存在;途径是存在者或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重点是肯定式的真理本质。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尼采哲学的几个观点都可以说是具有形而上学特征的: 1.强力意志(Wille zur Macht) -存在者的存在的本质和根据,正是西方形而上学“存在遗忘”传统的产物:作为强力的意志,也是追求强力的意志,但不是追求外在的权力、功业,而是不断的自我充盈、自我充实,海德格尔说:“意志之为意志,意欲超出自身,从而必然同时超过自己,支配自己”。尼采说强力意志就是“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这里所谓存在,实指存在者整体,正如亚里士多德的从潜能到实现的能力一样,强力意志成为存在者的存在本质和根据。海德格尔认为“强力意志”这一名称正表示尼采最后的哲学基础,这种哲学可称之为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 2.永恒回归(Wiederkunft) -存在者整体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则是同一物的永恒回归(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即有限的存在者在无限的时间内不断返回自身。尼采反对柏拉图的两重世界说,认为只有强力意志在不断回归。尼采攻击从苏格拉底以下的所有存在思考方式,反对以知识作为终极说明方式,但他自身又陷入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思考之中。 海德格尔试图把强力意志和永恒回归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完成统一的尼采的思想,他认为尼采的形而上学中,强力意志代表存在者的存在,而永恒回归则代表存在者的多样性,这两个概念“从现阶段濒临历史终结的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是同一个思想”(《尼采》3,163)。 3.价值重估(Umwertung aller Werte) -形而上学的肯定式的真理本质。尼采由虚无主义引出“最高价值的自行废黜”和“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从而认为真理作为一种条件,乃是价值,由于意志只能根据对持存的东西的支配来意愿,所以真理就是从强力意志之本质而来对这种意愿来说必然的价值。海德格尔特别赞赏尼采这一句话“我们有艺术,我们才不致毁于真理”(《强力意志》,822)。但是因为“尼采从来没有做生存论的哲学思考,而是做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802页),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真理本质,因为在这里,真理不意味存在者的无蔽状态。 4.超人(Uebermensch)-存在者的整体存在中所开展出的人类行为。虚无主义,即“最高价值的自行废黜”,被克服了,一个作为强力意志而存在的人类出现了,此为超人。“超人”就是根据由强力意志所规定的现实性并且对这种现实性来说才存在的人,海德格尔说:“强力意志的完满主体性是‘超人’的本质必然性的形而上学起源”(《尼采》,3,230)。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尼采这种超人思想同样也是形而上学,因为它从存在论上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存在对于尼采乃是蔽而不见的。 过去形而上学以超感性领域对感性领域的优越性,尼采反其道而行之,以感性领域对超感性领域的优越性,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倒转实际上只是把形而上学倒转为它的非本质,超感性领域成了感性领域的一种不牢靠的产品,而随着这样一种对它的对立面的贬低,感性领域却背弃了它自己的本质,从而仍被他所颠倒的事物本身所决定。例如,尼采把存在构想为一种价值,即构想为由强力意志或为强力意志所提出与强加的一种观点,而价值显然又是一种无意义的幻想,“一种化为乌有的实在性的最后的烟雾”,从而尼采把存在的遗忘带到了其顶点。海德格尔说:“对超感性领域的废黜同样也消除了纯粹感性领域,从而也消除了感性与超感性之区分。这种废黜超感性领域的过程终止于一种与感性和非感性这区分相联系的既非-又非。这种废黜终结于无意义状态”(《海德格尔选集》,下卷,第763页)。由此,海德格尔从对尼采上述思想的分析,最后得出尼采的形而上学“也许是形而上学的最终阶段,因为就形而上学通过尼采而在某种程度上自行丧失了它本已的本质可能性而言,我们不再能够看到形而上学的其他什么可能性了。形而上学由于尼采所完成的颠倒还只不过是倒转为它的非本质了”(同上书,第763页)。 五.从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中可看出,海德格尔已进入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他需要超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按照他的观点,形而上学探讨存在者存在的原因,认为唯有原因才使存在者在场,他说:“形而上学以设定原因的表象方式思考存在者”(Die Metaphysik denkt das Seiende als das Seiende in der Weise des begruendenden Vorstellens ),因而“探讨存在者原因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它以在场者为出发点,从其在场性(Anwesenheit)方面来设想这种在场者,并从在场者的原因着眼把它描述为有根据的在场者”(《思的事情》,第62页)。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存在者原因的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最后形式。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与其从在场性方面来设想在场者,不如说从敞开状态(Offenheit)来开启存在者,敞开是思辨之思的前提。海德格尔把敞开状态看作开显(Lichtung旧译澄明),他认为开显才显示在场者。Lichtung 来源于lichten,lichten意指在森林中砍去一片树木使其物敞开显露出来,这里敞开的原因不是光,相反,光倒是以敞开为前提。在开显中,一切在场者与不在场者都得以显示,存在者只有借助于敞开状态才能在场。海德格尔的尼采解释事实上乃是海德格尔自己哲学的阐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礼义廉耻与时代精神
- 下一篇:厚黑教主李宗吾:我对于圣人之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