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海德格尔"此在"生存论和马克思"现实人"实践论分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他找到了这种存在者,这就是他称之为"此在"的人,理由是: "除了其它的存在的可能性外,(此在)还是能够发间存在的存在者"。海德格尔对"此在"作了详尽的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以哲学史上的"存在"论为出发点,作了对"此在"的人学分析。但早于他的马克思创造了实践论的科学世界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旧的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他和恩格斯的哲学则从人间上升到天国。他们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对现实的人作了实践论分析。现实人的实践论分析和"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对这两种分析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海德格尔强调"此在"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即"在世"。他对"客观世界"论提出了批判,认为有没有一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能否证明,这个问题只能由"此在"提出。因此,世界的本质是随"此在"的在而展开的。就人们所论的世界只能是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来说,道德格尔的"在世说"自有其合理性。      但马克思对现实人的实践论分析和由此而形成的世界观显然更具合理性。他提出"现实世界"的范畴,把它界定为人在其中生活,并以人的感性劳动和实践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世界。这样的界定,既是实践论的,又是唯物论的。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开展性表现为现身、领会和说话三环节,其关键是"领会";而所谓"领会"是说:"此在"对它自身的"在"有所能,按它所是的可能性来在。他认为:可能性是"此在"的最本质特征,"可能性"范畴是"此在"论的最重要范畴。正因为如此,"此在"的活动过程是按照自己的可能性来"筹划"、"选择"的过程。应该说,海德格尔实际上强化了可能性范畴的主体性,而这正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中普遍地忽视的。其实,马克思的实践论是实践地认识世界、又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哲学理论。为了成功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对象世界被改造的可能性和人作为主体能改造世界的可为性(主体可能性),并从而作出选择、进行筹划、付诸行动。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有助于我们校正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也就有助于我们超越沟德格尔的"此在"论。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指明:"此在"是一种"共在"。因为"共在","此在"就形了"畏"和"烦"的整体结构。我们可以把这种存在结构论看成是"此在"的体验,但它的客观内容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矛盾。"烦"从根本上说是"此在"把可能性变成现实,从而超越自身的意向,是在实现这意向时遇到的与世内在者、与"共在"他人的复杂关系。
    马克思在对现实人的实践论分析中得出人学结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中既包括人与其实践环境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他人在实践中的关系,并且是这两种基本关系间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在"历史"和"命运"的闷题上研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关系。结论:马克思的实践论一一"实践的人论"和"人的实践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学观。海德格尔的"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虽同时具有抽象的、思辨的特点和非理性的意味,它在潜有的意义上是接近实践论的,研究海德格尔,吸收其潜有的合理成分,能够帮助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哲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