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意识与客观关系在个体中表现的分析

 意识的发生是以个体生命为基础的,所以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以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基础的。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矛盾现象,就是通过这一个个个体人的生命活动,和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我认为,认清每个个体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每个人认识到人的一生轨迹,帮助我们每个人把握好自己一生,走一条健康、完美、幸福、有价值的人生道路。
    一、个体意识是在客观社会中形成
    个体意识的形成,并非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而是人出生后在客观社会中孕育而成的。每个人的意识的形成,从其出生一刻开始到死亡,都是意识形成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还呈现出阶段的特性,如婴幼儿时期为个体人意识的发生时期人;而青少年时期侧为意识的成长期;进入成年期以后,则为意识的成熟期;老年以后则为意识的衰落时期。人进入老年后,虽然意识随着人的神经机能组织的衰落而衰落,但记忆等功能并没有完全终止,因此,老年人仍是意识形成的最后阶段。
    总的来说,形成个体意识,一般都具有这样几个条件,即具有一个能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而且还是健全的胎儿大脑等神经系统机能;一个可为人类生存下来的自然条件;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成长等三个方面。
    1、健全的胎儿大脑等神经系统机能
    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以后,哇的一声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的意识活动还是零,和一般的哺乳类动物,如黑猩猩的胎儿没有多少区别。所不同的是,动物的婴幼儿,因为要适应环境竞争的需要,它们的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机能在感觉、运动、消化等机能方面要比人类强,因此,一出生后,在母亲很短的时间哺育内就能站立起来,基本上做到自力自理,适应自然环境里的生存的需要。而人类的自力自理能力则要在母亲的精心哺育下经过好几年才有。虽然如此,但人类的脑神经有动物所不可比的特性,这就是在人类的胎儿脑神经皮层组织中,有一个动物所不具有的中枢神经组织结构,即一个待发育的潜在机能组织。人类就是通过它,在以后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就会孕育出意识来。这个待发育的潜在的机能组织,包括有两个方面的机能:其一,能动的需求机能;其二为能动的认识机能。前者为主体意识机能,或自我意识机能,它是胎儿发生意识的内在动力机制,动力源泉。是由这种机制,配合人的感觉与运动机能,推动婴幼儿开始走上一条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道路。后者为客体意识机能,即非自我意识机能,它是个体人能反映和认识周围世界,使人的认识世界成为一种可能的特有机能。特别是后者,是动物,黑猩猩等胎儿中所不具备有的一种机能。虽然动物也有能动的需求机能,因而能推动幼小的动物在自然竞争中,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它们能逐渐形成特有感觉和运动的反应能力,但是,就是不能产生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没有人的意识活动的发生。除此之外,随着人的意识有孕育出的可能,人类的胎儿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关配套的语言发音和发声的潜在特有器官,这也是动物所不具有的,动物的发音发声机制与人类相比,差距甚远。说到这里,需要着重补充说明的是,人的胎儿中的大脑和语言等机能组织,在出生后必须健全,否则,即使具有人的大脑机能,因不健全,也会给今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带来重重障碍。
    另外,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康德的先验哲学。康德一生把主要精力埋在书斋中思考人类为什么会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还包括有他所理解的实践能力,审美判断能力?,为什么会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知识、意志实践、审美判断?,他苦苦地一生心血,写了几部深奥的哲学著作,如《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最后的结论是:人类这些能力都是先验的,即先天就具备有的理性等思维的能力。他的这种错误结论的原因,一是受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和德国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影响;二是他闭门造车,独自一个人玄想的结果;三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原因。今天,我们用达尔文进化论,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看这一问题,就要更加客观准确多了,原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等,确实就是天生就有的,不过不是先验的,或是上帝所赋予的,而是自然界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
    2、一个可为人类生存下来的自然条件
    一般而言,人类都会生存在可生存的自然条件下,因此,这个问题提出只是个假设,或是说万一会发生,如偶然在环境缺氧下的分娩,或是即将临产的母亲已死亡等,这些都是不利于胎儿生存的自然条件。
    3、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成长
    人生下来就有一个聪明的大脑神经系统,但如果光有这个条件,不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实践,这样的智能机制也不会自动的发挥作用而产生出人的意识来。人类意识的产生,与客观世界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才是人类意识产生的重要根源。关于这方面,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都曾有人介绍过印度的狼孩问题。据说在1920年间,印度的某地曾发现狼群中生活着两个女童,一个两岁,另一个七岁。这两个儿童被当地人救出来后,在她们身上发现更多的是狼的野性,人性的部分很少。有人专门为此对她们进行人化的训练,如站立行走,语言训练等,但效果都不理想。小家伙不适应,不到一年就死了。大的也只活到17岁,据说,也只学会几句人话,其智力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从这个资料就可看出,人的成长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人生下来的聪明大脑,也只有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中,在最起码的社会生存实践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关系,才能发挥其作用,意识才能产生。
    在社会生活里,人一生下来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的影响,经历社会中的各种实践的锻炼,学习和和实践是人类一生中的最主要的经历。这些活动就是形成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主要原因。概括的归纳一下,一个人一生,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形成个体意识,不外乎由以下几个方面组合而成,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人生活与工作实践等四个方面。
    ①  家庭教育
    人从婴幼儿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以母亲为主的家庭教育,形成家庭文化层面的意识。家庭文化层面意识,其中包括有每个家庭所特有的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生活和处世经验等。家庭教育的影响,一般以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为主要,这是每一个人意识发生和成长的最基础阶段。
    ②  学校教育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是基本摆脱了贫困的地区,一般而言,每个人从青少年开始阶段,就都要进入相应的学校,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形成学校文化层面的意识。学校文化层面意识,其中包括有所在国家、地区、民族的母语文化意识,有的还有一些外语文化意识;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化意识,或是这方面的实践意识;社会科学文化与实践意识,或是各类艺术文化实践意识等等。这是每一个人意识发展和成长的又一重要基础阶段。
    ③  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处在各个相应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成长、学习和工作。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必然要生活在各种中习以形成的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的环境里,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些东西,也必然会形成每个人意识构成的组成部分。
    ④  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实践经验
    人从母体中生出来之后,虽然不似动物那样快就能站立起来,自力地生活,但在母亲的哺育下,人的生存实践经验就已开始积累,只不过刚开始极简单而已。待到一至两岁时,开始学走路和说话,到后来上学,经过一段时期学习后,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各有各的曲折道路,但大体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一直到退休和死亡。在这样一个必经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必然会与自然、与社会发生多种关系,即实践关系、需求关系和认知关系。实践是中间环节,需求是实践的动力,认知是实践的结果。通过长期的实践,每个人都会积累一套套各自不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姜是老的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经验会越来越丰富。
    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必然会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有所掌握,有的甚至是精通。没有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掌握,就是失败的实践,或是不会的,做不到的实践,如有人下水学游泳,没学会,因而一辈子不会游泳。人类所经历过的实践活动,与前面所讲到过的几方面教育的作用,结合起来就形成人们意识活动中的理性与感性两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就形成每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还有行为作风和审美经验等,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意识。
    二、个体意识的差异性
    俗语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这一说法不仅是指相貌的差异,而且也包括有个体意识状态的差异。差异原则是世界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这就是说,在世界上绝没有雷同的东西,被此都有差别,那怕是极细微的表现,也是差异,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矛盾的变化与运动是绝对的所决定。所以,人的个体意识的差异性也同样是由客观原因铸成的。
    1、产生个体意识差异性的客观原因
    产生个体意识差异性有两大客观性原因:
    其一是先天性客观原因。所谓先天性客观原因,是指人在出世之前在娘肚子里生成的。人的繁殖是由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而成,当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授精卵时,这里有一个不同的男人与女人的生理与心理个性所决定,同时还有一个时间原因,即使是双胞胎,也仍有一个前后顺序的差异存在。所有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授精卵中基因的特性存在。一个特定的生命基因,就决定了这个基因在发育成胎儿时,就会有不同的生理基础,这些不同的生理基础与形成个体意识有关的有血型的差异、激素类型的差异、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等,同时,还有更为主要的是脑的神经结构上的性能差异等。这些差异,对于今后形成个体心理状况、包括气质和能力在内的意识等的差异都是基础性原因。
    其二是后天性客观原因。所谓后天性客观原因,是指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一生下来以后,就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其中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等。在这些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就会受到不同的教育,参加不同的工作,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所有这些社会影响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原因,与前面的先天客观因素结合,就形成了人的不同的个体意识。
    2、个体意识差异的具体表现
    个体意识的差异,具体而言,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方方面面,如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个性上的差异;文化样式、文化水平等风格和程度上的差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上的差异;传统文化和风俗上的差异;还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等等。
    由于个体意识的差异,由个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意识也同样相应地形成差异。这就是形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风俗、不同文化团体、不审美习惯的主要原因。
    3、正确对待个体意识的差异性
    个体意识的差异性是一个客观存在,又是长期社会发展历史所形成的,它是造成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不同职业,处于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环境,过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人不同群体、不同观念、不同文化,过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扩大来看,同时,又是造成人群中有强者和弱者的差异,造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差别原因之一,造成国家大小、贫富的差异等。人类历史已走过了数万年了,文明史号称为5000年。在这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有所谓的社会发展史、文明史、科技史等等,其实就是一部意识能动的斗争史,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轰轰烈烈地斗至今日,才有今日世界如此的面貌。
    意识能动地斗争并没有结束,还要继续下去。但是,今非昔比,今日的世界变了,意识的能动地斗争形式也要改变。要丢掉过去那种不文明野蛮的斗争方式,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改变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都要严格按照社会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来处理一切矛盾事务。虽然如今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存在差异,而且还存在两种绝然对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理念,但是要看到有两种较接近的理想为各自的人群所接受。一个是共产主义,另一个人道主义。这两种主义中的中性东西,就是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有了这个,就可以使全世界人类不同的党团群体间的利益斗争,变得更温和和文明一些。意识差异和矛盾所引发的斗争,按照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来处理,化解矛盾是完全可能的。
    如何来正确地对待个体意识的差异性,使这个世界中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化解得更加精彩,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侧面来看:
    首先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如能这样处理,就能有益于自己。其一、有自知之明,发挥自己所长,干些适合于自己的事,不要自不量力,横蛮地干些不适合于自己干的事,要遵从客观自然的规律。其二、面对于强者,相对而言,自己不够聪明,脑子不灵,遇事就要“笨鸟先飞”,比人家多花费一点精力,多付出一点劳动,不要有吃亏的念头。其三、面对于弱者,相对而言,自己脑子特灵,就不能盲目地骄傲。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想到自己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弱者,而是一个社会。“山外有山楼外楼,强手之中还有强手”。
    对于每个人所面对的其他人来说,如能这样处理,就能有益于社会。其一、要善待他人。孔子说:“已所不欲,忽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事,逼人家去做,强人所难,就是缺德,或者说害人。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害人之心不可有”。其二、面对强者,只可与人比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不可比个人的才智和功利。要向人家的长处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三、面对弱者,要富有同情。以自己所能给予必要的扶持相助。不可落井下石,以强凌弱。
    三、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矛盾
    个体意识在客观世界,或者说客观社会孕育而成,都是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中产生的,其矛盾性还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而且统一性还要由每个个体的能力和主观的努力程度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说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同一性,是一般而言,具体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可知性,批判唯心主义中的不可知论。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人的意识,由于个体人的生命时间的局限,每个个体意识面对着广漠的客观世界,对于每个人,或者说无论是什么人,首先他们都是无知者,无知的小孩,未知数总是,或者说永远是很多很多。所以说,矛盾是绝对的。
    人生在世,人生的历程,面对这个陌生又充满着矛盾的世界,人类最主要做的两件事就是认识与实践,所以概括的说,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两大方面,一是认识方面;二是实践方面。
    1、认识方面
    人一生下来到死,都是在不断地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在认识世界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人通过认识所获得的知识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其一,来源于直接的经验,即所谓直接知识。在可行的范围内,凡事都要实践一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下。人的许多有用经验和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原于这一方面。
    其二,来源于间接的知识。所谓间接知识,是相对于直接知识而言,它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实践过的事而获得的知识,而是听他人言,听老师讲,从书本上和其它媒体上看到过的知识。这些都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传播和个人的记忆、理解后所获得的知识。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所以只能是间接的东西。
    从间接获取知识是每个人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途径,因为个人十在太渺小,太有限,面对无限大的世界,只能这样做。所以人一生下来,不停地学习,接受教育就成为人生中一大任务。而且学习与接受教育问题,不光是年青人的事,老年人,退了休,也应该继续学习。随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事情,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其三、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
    人生苦短,在直接经验中获了取知识,总是十分有限的。但人类的社会发展却是延绵不断的,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知识,相对而言,却是丰富和无限的。有限的生命要想获取无限多的知识,只有依靠间接知识。因此,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前面提到过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校教育更是个体意识增长的关键环节。一个人光有实践经验,相对而言,必短视,智能低下;如光有间接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也是一个跛子,只有两者都具有才较完美。具体到每一个人,两者如何结合,还有许多奥秘。我们常听人说,“不能读死书,书要读活”,就指的是两者结合得更好的问题。两者最佳程度的结合,可使人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产生出各种不同于他人的认识能力,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乃至于伟大的发现等。
    实践经验与间接知识的结合的奥妙,就如两个数字一样,不是简单的相加,A+A;而是相乘,A×A;乃至A是A次的方根,AA,就如几何级数一样,产生无可估量的力量。我们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发明创造,都是这两者知识最佳结合的结果。我这里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其一,如现代地质学上能知道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左右,并将地质的形成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如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等。代下又分为若干纪,纪下又分为若干世,世下又分为若干期。与地质年代(代、纪、世、期)相对应的地层又分别称它们为界、系、统、层等。地质学家为什么能将若大个地球就如切西爪一样,将其里层弄得如此清楚,就得益于一些地质学家既有间接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两者结合,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地质年代的测定,是依靠考古发现的化石层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恒定速度来测定的。据说,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现象有一定的比例的。如一克238U在45亿年中生成0.5克238U和206Pb,也就是说,0.5克238U蜕变成206Pb需要45亿年。根据238U和206Pb的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岩层和化石的年龄。其中就有考古的反复实践和间接的考古学知识,还有化学科学知识等综合研究的结果,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就是这样总结出来的。其二,牛顿为什么能发现“万有引力”,为什么能创造如此大的科学成绩,同样是这样一个道理。据说,有一天晚上,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同样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天上掉?由此引发了他的一连串的思考。据说他运用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还开普勒的三大运动规律,分析了天上的行星为什么都绕着太阳转,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什么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什么远行的周期就越长?,所有这些问题,使牛顿想到了太阳具有无比大的吸引力这一根本原因。同时他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他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发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于是他就聪明地认定: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据说,当时有许多科学家都在思考天体运动和力学的问题,为什么独有牛顿独占鳌头,成为科学巨人。原因之一就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任何人的创新,任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基础,离不开巨人的肩膀。想不读书、不学习,离开前人的经验来空想,空发议论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所谓独家发明,凭空猜测,只能是想入非非,独家之言而已。另外,光有书本知识也不行,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像牛顿那样勤奋实验、观察和演算,即使站在巨人的肩上,也摘不到科学的果实。
    2、实践方面
    实践出真知,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践。实践是人的本性。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也是一切动物的本性,是生命中植物与动物的区别。只是动物的实践是盲目的,是动物的本能,而人的实践是自觉和能动的,区别仅此而已。
    生命的本质决定人要实践,人类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如何实践,主体与客体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还得要从实践开始,通过第一次实践开始,所谓“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实践,通过在实践中的正确和错误的比较,总结经验,就会上升成认识。然后由认识再指导实践,这样,在这一方面,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就解决了,统一了。然后又有新的问题产生,需要人类去认识,这又得从实践开始,通过实践上升为认识,然后又去指导实践。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运动,就是在这样的不断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前进的。在前进中,通过逻辑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综合、概括上升为理性和能力;通过动作思维,运用行为表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综合、概括上升为技术和能力。前者的代表就是科学家和理论家;后者的代表就是实践家和能工巧匠等。
    尽管如此,人类认识了许多,实践能力很强,但在客观世界面前,仍是有许多未知和无能。人类面对着这个许多未知和无赖的世界,由于人类需要动力的驱使,因此实践仍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因而实践与客观世界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始终是存在的。世界上要解决的问题,等待着人去解决的问题还有许许多多。因而实践与认识一样,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才是相对的。
    人类所经历的实践,不论何人,都必须经历这样三个方面:
    其一是为了生存的实践。从猴子变成人后至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实践就从未停过。在原始人类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每天打猎和采集等,劳动是原始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所谓“神农尝百草”,说的就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从事原始农业,才会有今日的农业。时至今日,人类为了生存,还要为农业问题操心,要发展绿色农业生产,要从事这方面的生产实践,因为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今日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小到每个人的成长也同样是如此的。人一生下来后,到不断的成长过程,乃至到死亡前,每个人都有一个为了生存而实践的各种活动存在,食、色、性、衣食住行、安全与人际交往等,无处不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这里我就不分析,大家各自去体会。为了生存,解决矛盾活动的实践,伴随着人的一生。
    其二是为了竞争的实践。由于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由于个体需要与客观满足存在的矛盾,社会存在着竞争是必然的。每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为了自己生存,或是为了生存得更好,占有社会财富和资源就成为人类竞争的焦点。在这一方面,人的实践行为又表现为两个侧面,一是人与人之间,或是群体之间发生争夺;战争和抢劫就是形式的表现;个人的意志和群体的意志就是权力地位和国家的产生;家庭的家规,集体的纪律,国家的法律等,就是社会行为的约定。二是人与人之间,或是群体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同情,相互帮助,相互推让就是形式的表现;个人和群体的善心善意,同情心就使社会道德产生;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就成社会行为的准则。
    其三是为了人生发展的实践。人在内在需求动力的推动下,必为自己的生存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去谋求发展,求发展的能动性,也是每个人心理所具有的一种本能。这是因为人会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内在需求意识也在不断变化,需求的能动量级也会随着提高。随着人的能动量级的变化与发展,人的内在需求动力就不会息灭,总在推动着人按照客观规律和人所认识到的美的规律,或者说美的尺度去创造出更好更美的生活。这里,我们要看到的是,认识水平的提高是首要前提。只有人认识到了新的东西,在理性的判断下,人的情感才能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形成新的动机与目的,这就是新的需求意识的产生。在新的需求能动力推动下,人的另一种心理状态,即意志力也就应运而生了。由意志变为行动,这就是实践。为了发展的实践要比前面第一类更高级一些,因为第一类生存的实践,动物也有,因而带有本能的色彩,只不过到了人类更意识化和理性化了。后两类,只有人类才具有。又特别是善良道德的建立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就更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实践行为。
    四、个体意识的能动与客观的回报
    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因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个体意识的能动作用为基础,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个体意识的能动虽然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它的客观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这要看每个个体意识能量级有多大。小的,自然不值一提,与客观自然和社会无碍,他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而能量级大就影响大。中国有句古话“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不可小视。如创建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思想就是如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有一句大家所熟悉的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中的核思想。他是根据当中国的革命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创立出来的一种理论,是符合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理,因而在这一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用武装的革命,推翻了武装的反革命政权,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创立新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样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内的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内,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个基本估计,由此而形成的一个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走了较长的一段弯路,如果继续地走下去,中国革命的前途就随时有丧失的可能。
    所以能量级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大到影响一个时代,甚至人类的子孙万代。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一种科学文化和世界观留传后世,万世不竭。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实践,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人类的生存方式,有的可改变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历史上已经出现的一些伟大名人就是代表,如自然科学上科学家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社会思想家和革命家孔子、亚理斯多德、卢梭、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就是这样一些伟人。
    个体意识能动与客观世界的回报可将人类大概地划为两大类来说,一类为普通人,另一类即名人。
    在普通人之中也还有能量大小的差异,但他们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有限的,所以可归为一类来概说。在普通人之中,又可划分为好、中、坏三类。好人就是指在一个地方和社区,或是一个单位和团体中,总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做善事,勤施善举,为大多数人谋福祉。其结果是他本人乐善好施,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又推动了当地,或是单位、团体的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感激他,他也就成为当地人有口皆碑的好人。中等人就是指不好亦不环的人,一般为多数人。他们的聪明才智主要用于在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养家糊口,教育子孙,为子孙后代勤奋创立家业。他们的能动与客观回报,主要体现在一个个家庭的兴衰上。坏人就是指社会上的恶人、人渣。他们不走人道,运用自己凶残的险恶用心,狡猾的心计,在社会上一方行凶作恶、为非作歹、杀人放火、欺行霸市、贪污盗窃、行拐诱骗等等。造成的结果是,社会混乱,民心不安,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财产蒙受损失,甚至于使一些家庭破产,家破人亡,死于非命。这些坏家伙的唯一“好处”就是及时行乐,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难逃法网的制裁。
    在名人中也可分为好与坏两类。好的前面已经说了,他们的能动作用以及所得到的回报就是推动社会的前进,造福于人类子孙万代,因而他们本人也就成后人敬仰的伟大人物,流芳千古。而坏人则不同,他们阻挡社会的发展,摧残社会的经济和文明进步,残害无辜百姓,使成千上万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或成为实现他们野心的殉葬品。如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劣和东条英机等就是这类人的代表。他们在战争中可谓不可一世,一个在欧洲称霸;一个在亚洲逞威,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都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屡堆,被全世界人民打入另册,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作为后人的反面教材。
    五、追求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个体意识的能动作用所得到的客观的回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是正面还是负面,是好或是坏,它的唯一标准就是它的社会价值量。量大的就好,越大越好;反之,小的就差,越小越接近于坏。没有社会价值的,甚至于损害于社会的就坏。
    如何来评价个体意识能动作用价值量的大小,或是好与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个代表”就是一个最好的尺度。这就是说,要看其能动作用的效果是否符合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的理性原则就是看是否个体意识的能动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个体意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统一。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达到统一,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最佳境界。为了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这里我借用一下黑格尔在《小逻辑》和《法哲学原理》中所说的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来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黑格尔是抽象地从论述他的“绝对精神”理念来看待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现象,并得出现实的存在与合理性的辨证关系。可客观世界的实际是这样的,不是什么“绝对精神”的运动,而是物质世界自然地运动,并按辨证法发展的法则,有内因,又有外因等条件的存在,某一种事物就会产生;如果其内因与外因等条件不存在了,那么该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由此而言,虽然黑格尔是唯心地在分析客观事物的现象,但他的这句名言却是符合客观世界事物存在的法则。这就是说,只要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就是有一定道理存在的东西,没有道理,或者说没有原因,它们就绝不可能存在于世。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我们所见到的周围世界的一切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依照这个道理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合理就不会存在”。
    但是,自从客观自然的发展中产生出人类社会来以后,这种现实存在与存在的合理性的关系,事实上就存在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另一种是绝对的。如一个人要生病,病的发生就是一种合理性。另一方面,有病必要治,治好了病,也是一种合理性。前者就是相对的,后者就是绝对的。因为“以人为本”,人要生病总不是好事。从人道主义来说,人要受病的折磨是无道理的。但是,防病,尽量不生病,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生病总是难以避免,这是客观必然。所以说,人要生病的合理性只能是相对的。同样,“以人为本”,发明和采用最先进的医学技术,治好自己的病,保证身体健康,永不生病,或少生病等,是人类最为普遍的强烈的愿望。从这一最高理想来说,治好病和不生病才更合乎其人本的道理,所以是绝对的。
    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这一名言时,也有这样两种说法,有人分析一说为“保守”说,另一说为“革命”说。如恩格斯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这就是一种“保守”的说法。另外恩格斯又说“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时总是兴高采烈的)来把它消灭掉。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同样,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就是“革命”的说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由此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无论是摧生出什么事物,只要它是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必然是推动客观世界向前发展,这样的事物存在就必然是合理的,而且是绝对合理的。反之,如果是不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就必然是不合理的,即使它是现实的存在,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只能是相对的,也就说是暂时的存在。如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丑恶事物的存在就是这样,因为客观上它们具有暂时存在的条件和土壤,还有内在的一些原因,这就是这类事物存在合理性的根据。如以吸毒为代表的诸多社会丑恶现象,它是为千百万老百姓所咀咒的事情,但是它们又确实是那样地顽固地存在着,这种存在是绝对的不合理的,但由于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内因与外因的原因,所以还不能从根本上把这些东西从人类社会中消除掉,这就是这些东西存在的道理。
    有了这样一个观察事物现象的视角和理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个体意识能动作用的价值量就有了令人信服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其中最核心的理论就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的理性原则就是我们的言行和结果是否符合客观的发展规律。凡是我们的言行和结果符合客观规律的,就必然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我们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和其结果,其社会价值量就必然巨大。这个理念和目标是我们每个健康人,具有先进世界观的人,生活的最高准则;行为的最高准则;理想的最高追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