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关于精神危机的思考

现今,我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可谓盛世中国,享誉全球。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严重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比如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人口危机、人才危机、就业危机、社会安全危机,特别是人的精神危机。旅德学者关愚谦在《中国崛起的“十二法宝”与“五大问题”》的文章里讲:“我有的时候回国后发现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甚至白领,工资提高了,生活变好了,可是精神领域很空虚,‘郁闷’这个词是我年轻时很少听说的,现在变成了口头禅。”这里所指,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关愚谦还讲:“我感觉中国人目前需要一个填补空虚的理念。过去的理念是皇帝给的,或者是念经拜佛。解放以后的理念后来被实践证明不但不能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反而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困扰。中国必须有自己科学的、上进的、有责任感的新理念才是。”这话讲得诚恳、实在、语重心长,抓住了破解当前人的精神危机问题的根本、关键、要害。笔者不揣冒昧,拟从精神哲学层面就人的精神危机谈些浅见,期在做人的根本道理上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因为,人如缺乏做人根本道理的正确引领,势必影响或拖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大局;人如不知道自己活着为什么,不懂得人生的目的、终极关怀或哲学上所讲的本体论追求,人的生命品质、生活质量将会大打折扣,所谓现今社会的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也会没有什么意义。
    一、人的两个家园
    谈人精神危机,先谈人的家园。
    作为大自然的杰作,万物的灵长,人活在世上,开创和受用两种生活,一为物质生活,一为精神生活。所谓物质生活,就是满足人的物质、肉体需要,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使人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等;所谓精神生活,就是满足人的精神、心灵需要,包括人的直观、感受、想象、体验等方面,使人身有所安,命有所立,心有所属,情有所托等,求得内心的快乐、平和、宁静与安顿,达到优游的生命。《圣经》就讲,人不仅需要面包,还需要充实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相应地,人就有了两个家园,一为物质家园,一为精神家园。所谓物质家园,是人开创和受用物质生活的客观根据、实际依靠,承载和维护着人正常的物质生活,满足着人身体的发育与生长,保证着人身体的休养与生息,决定着人物质生活的质量与水平。它是人生存的客观基础,物质前提,也构成人的栖身之所。它为人躯体遮风挡雨,防暑御寒,避免各种猛禽野兽的侵害与袭击等,使人的生命从人的躯体方面获得一份必要的健康乃至安全保障。所谓精神家园,也是人“诗意地栖居”之所,它是人创造和享受精神生活的主观凭借和心灵依托,负载和支撑着人崇高和伟大的精神生活、审美享受,满足着人心灵的发育与成长,保证着人心灵的滋养和健康,决定着人生命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它是人生存的主观基础,也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归属之地。它强有力地排除着来自外界各种不良现象对人心灵的侵害与袭扰,即使在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挫折面前,它仍然可以使人的心灵保持一种哲人般的快乐、平和、宁静与安顿,对人的生命从人的心灵方面具有强烈的保护和安抚作用。
    二、人精神家园的本质
    进一步讲,人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本质是什么?
    人精神家园问题,实际上就是人崇高的形而上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它涉及的是人终极关怀或本体论追求,关乎着做人的根本道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据”,感情、心灵就有了“着落”,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家园问题就解决了。苏轼讲:“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即人的精神家园。所谓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人的精神、心灵获得安宁、得以安顿的地方。
    人活着为什么?或者,人生的目的到底在哪里?这本是个非常简单朴素的精神哲学问题,不幸,千百年来人们把它想得复杂了,以至于迄今人们还没有弄明白。我以为,人的本质是“自我”,马克思讲:“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正是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才能使人成为人,使人作为人获得落实。如一个人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不能开显或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他作为人就无从落实,他还存在什么呢?而人活着,人生的目的,显然也就在达到自己的本质,使人成为人,使人本身获得落实,也就是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开显或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就是精神哲学解读人生给出的回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讲:人生的目的,不是去获取和积累那些僵死的物质的东西,而是人生命的自我实现。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讲:“生命是个价值过程。”
    由此,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是人生存的根据或理由,构成了人精神家园的根本或实质,哲学家讲:“意义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护所,是人的精神家园。意义的坍塌将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使人沦为迷失方向的孤独存在物。”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等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与现实世界建立了密切的价值联系,他才能获得自己的精神支柱,达到身有所安,命有所立,心有所属,情有所托等,求得内心的快乐、平和、宁静与安顿,臻于生命的形而上境界,享受优游的生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构成了我们做人的根本道理,也是我们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具体意义或客观实际内容。
    对人的“自我”,中国当代向来存在误解,认为讲人的“自我”,就是提倡什么“自私”,宣扬“个人主义”,因而极力阻挠、反对。我们必须为人的“自我”正名,恢复它的本来意义、本来面貌。
    首先,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是人生存的根据或理由。一个人没有“自我”,没有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一生等于虚度,生存就失去了必要性,谁愿意活得没意义使自己沦为社会上“多余的人”呢?人的“自我”对人如此重要,一些成功人士才往往特别注重自我,坚守本色。电影明星张柏芝讲:“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改变我自己。”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讲:“我是一个执着的人,……我从来不愿意失去自我,否则就白活一辈子。”结果,在人生旅程中,他们基本都保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也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生命辉煌而灿烂!
    其次,追求人的“自我”,追求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是人的内在需要、心灵需求。它不是人外在地强加给自己的,它关乎人内心的安宁、精神的慰藉、感情的寄托、生命的幸福等。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讲:“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所谓“天职”,就是指人“内在的生命需要”。所以,反对人讲“自我”,拒斥人的“自我”,实际上就是在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心灵,是不人道的,也是反人类的。
    第三,对人“自我”的追求,对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的追求,是人的最高愿望,终极追求,也是人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所在。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在这种自我实现过程中,人能获得一种“高峰体验”,感受一种生命向上的力量,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作为人,谁愿意卑微地活着,不想获致一种生命的崇高境界?
    第四,人的“自我”,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取决于我们个人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歌德讲:“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如此一来,人的“自我”怎么可能是“自私”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表现呢?关于人的“自我”,我们实在不该反对它,应该大力提倡才对。
    第五,人都不含糊,希望成就一种伟大的人生,崇高的人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为此,人就必须把自己的“自我”与民族、国家、人类、天下紧密联系起来 ,象马克思,为人类而工作,象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具有民族灵魂、国家观念、人类意识、天下情怀等。这种情况下,你凭什么批评和反对人的“自我”,批评和反对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高清海讲:“‘自我’这个词不是一个贬义词,而且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词,是一个很珍贵的宝贝。一个人能够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的自我,那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够真正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的自我,这也就是对人类的贡献。”哲学家是何等看重和嘉赏人的“自我”啊!
     三、人精神家园的特点
    人活出自己,拥有精神家园,就拥有了一份快乐人生,幸福人生,因为,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如下优长或特点:
    1、亲近感。人在世上活出自己,开显或敞亮了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与世界就建立了一种统一性,具有了一种密切的价值联系,在此基础上,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可以时刻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或意义,从而人与世界之间就自然具有了一种相与感、亲近感,彼此可以愉快地认同、接纳,毫无阻碍地沟通、交流,达到理想和谐状态。
    2、归属感。亲近导致归属。人在世上活出自己,与世界建立了密切的价值联系,人的精神就不再漂泊无着,无所依靠,而是有了方向感、归属感,即人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的思想就有了着落,感情就有了寄托,心灵就得到了慰藉,可以获得内心的快乐、平和、宁静与安顿,进入悠然自得、自洽自足的理想生命状态。
    3、成就感。人在世上活出自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释放了自己生命的潜能,还会内心充满一种强烈的成就感,觉得人生充实,生活美满,一切都富有诗情画意,而不会感到人生漂渺、虚无等,这样,他会对自己更自信、更乐观,也会抱有更大的期待。
    4、幸福感。成就带来幸福。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顶天立地,有所作为,就不会感到精神痛苦,感情焦虑,思想郁闷等,而会灵府朗然,心下澄明,感受一种莫大的幸福,感到精神愉悦,感情快乐,思想解放,心灵满足。美国学者加德纳讲,“真正的幸福”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人也会更加热爱自己,钟爱人生。
    四、人精神危机的本质
    接着谈人的精神危机。
    人的精神危机就是指人没有活出自己使自己的生命处在生死关头、危急时刻。人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人就不能与世界之间建立密切的价值联系,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情况下,人就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人的心灵就没有凭借,感情就无所寄托,精神便处于极端的痛苦状态,导致人的生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处在危急关头、紧要时刻。人的精神危机,恰恰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一种颠覆和反动。
    人没有自我,从而也没有形成精神家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从来就没有建立起自我,从而也从来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另一是人建立起了自我,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后来又丧失了,结果,还是没有。
    五、人精神危机的特点
    人精神危机具有如下特点:
    1、疏离感。人在世上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不能与世界建立密切的价值联系,人与世界之间就具有了一种陌生感,疏离感,人融不进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世界上,人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空间或位置,好象这个世界处处与自己作对,事事与自己过不去,自己成了一个来自天外的“怪物”。
    2、漂泊感。疏离导致漂泊。人不能通过建立价值联系融进这个世界,人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必然使人在这个世界上失去精神支柱,面临一种身无所安、命无所立、心无所属、情无所托的尴尬局面,精神上产生一种巨大的漂泊感,感到人生没有方向,心灵没有归宿,感情缺乏依恋,遭遇一种自我认同的深刻危机。
    3、幻灭感。人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变成一种价值存在,还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幻灭感,虚无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一切毫无希望,其结果,人不仅会自我评价下降,感到自己什么事也做不了,而且精神上彻底丧失了动力,没有了那种积极工作和生活的愿望,进而导致自己对日常工作、生活享受等都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可谓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活力丧失殆尽,好象整个人都垮掉了。
    4、痛苦感。幻灭引发痛苦。由于人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由于人作为人无从落实,在这种幻灭感的强烈笼罩下,人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他内心不安,感情焦虑,精神空虚,思想忧郁和迷茫等,有时甚至会生出无端的苦闷与烦恼。
    正是这些特点,把人逼到了生死抉择的危急和紧要关头,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和生活。
    六、人精神危机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人精神危机自古有之,只是于今尤为突出和强烈。
    在新时期,人精神危机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1、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
    1)、经济的挤压
    新时期,从发展大战略上,我国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这些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更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大家都一股脑儿地拚命奔经济去了,结果,那个更为重要的人本身,则对不起,忘了,造成经济对人的严重挤压。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初衷、本意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快乐和幸福,实际上,在某些方面,事与愿违,弄巧成拙,走向了反面,人牺牲了自我,丧失了自我,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一句话,人异化了。人的异化,使一部分人出现精神危机。
    2)市场的颠覆
    市场经济讲物的法则,不讲人的法则,是一切市场说了算,人不过是“商业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特别是市场经济那种波诡云谲、变化无常的特点,市场经济所导致的那种早上还是“富翁”下午就会变成“贫儿”的残酷现实,使得人们更加难以理解和适应市场经济,人们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生活不稳定了,前途殊难预料。一句话,市场经济颠覆了人们对生活的崇高信仰,人们传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怀以及人生信念等都发生了动摇。人们感到人生虚无、荒诞、残酷,毫无人性,出现心理失衡,自我失落,于是,在一部分人身上发生了精神危机。
    3)人文科学的冷落
    市场经济很自然地把经济活动以及经济领域的人物推向了前台,导致人文科学等空前地冷落,出现了所谓“文学的边缘化”等,使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失去了以往的荣光,弄文学者等随之也不再有昔日的荣耀,这就打破了一些人美妙的梦想,造成了一些诗人、作家等极大的精神失落、情感焦虑、思想困惑和心灵困扰等,他们骂人,他们裸体,他们“下半身写作”等,出现了精神危机。他们骂人,他们裸体,他们“下半身写作”等,这些制造文坛热点、焦点、怪点、恶点以企图吸引人眼球的行为,实际正是精神危机的一些外在反映。
    4)富裕后的迷惘
    没有富裕前,人们拼命追求富裕,但是,富裕以后,一些人没有如愿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便对自己拼命追求富裕产生极大疑问:物质财富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吗?如它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人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又在哪里?他们在人生的追求上没有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我国有句话叫“富极无聊”,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正是这种情况,我国当代的一些富人发生了精神危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抑郁的国家”,与此也不无关系。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统计,美国是世界上患抑郁症人数最多的国家。
    2、公共政策的失误
    一些事关民生问题的公共政策的失误,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诸如房价过高,人们住不起房子;医疗费过高,人们看不起病;学费过高,孩子上不起学等。这些社会问题,把一些家庭逼到了极端贫困的境地,一些人因此而心理无法承受,精神垮掉。
    3、多元文化的诱惑
    新时期,我国社会开放,文化多元。这是一个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人们借此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文品质和文化素养。但实际情况是,什么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什么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什么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什么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什么后工业社会,消费时代,什么传统派,前卫派,什么国学,西学,什么商品社会,网络时代,什么芙蓉姐姐,超级女声,如此等等,在这种文化现象的一浪高过一浪的裹挟与冲击下,一些人的心灵空前地迷失了,自我空前地迷失了,他们是非难辨,无所适从,显得心气浮躁,情感焦虑,精神不得安宁,不知道人何以安身立命?哪里才能真正安顿人的精神?实际上,自立才能自重,正是因为没有自立,形不成自我,没有自我格局,一些人才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诱惑、蒙蔽与操弄。
    4、自由思想的误导
    人富裕之后,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审美享受提到了一些人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何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审美享受?大哲们讲,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的审美活动或精神生活就是人对自由的体验和获得。在这种自由思想的指导下,这些人加强了对自由的探索和追求,但是,于此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自己的自由是达到了,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追求,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那种内心的快乐、平和、宁静和安顿,使精神得以慰藉,反而在这种空前的自由中自己空前地迷失了,感到前途茫然,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失去了方向,没有归宿,于是精神危机爆发了。实际上,自由不是人的本质,追求自由,也不构成人生的目的。自由对人而言不具崇高的形而上意义,不构成人的终极价值关怀。自由可能只构成我们做人的基础,不构成我们做人本身!
    七、人精神危机的其他具体诱因
    除上述外,人精神危机还有以下具体诱因:
    1、自然灾害。比如久旱无雨、台风、地震、洪水、海啸等。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一些人会觉得自己没用,容易对自我的能力、价值产生动摇。
    2、艰难的就业。现今的就业,使年轻人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旦就业不成,一些年轻人就对自我失去了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了生活的热望,丧失了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感情问题。比如单相思、失恋或婚变等。一些人在感情上特别敏感,脆弱,一旦感情出了问题,就觉得没面子,很丢人,没法活了,于是失去了生活的愿望和勇气,动摇了活下去的信念。
    4、身体伤残或健康恶化。一个人好端端的,突然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使身体致伤致残,感情一时接受不了,会迸发精神危机。更有癌症、艾滋病等,一般人都难以坦然面对,从容接受,容易造成人心理失衡、精神崩溃。
    5、职务升迁问题。一些人在个人职务升迁问题上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或者在单位没有晋升,或者不仅没有晋升,反而被意外降职甚至免职了,便觉得社会不公,官场险恶,开始对自己一贯坚守的生活信念产生动摇,感觉生活没有意义。
    6、亲人或亲友的病逝等。一些人遭遇亲人或亲友的病逝,一时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7、至亲好友的背叛。本为至亲或好友,却因个人利益突然背叛自己,自己会既为至亲或好友的行为而大感寒心,也为自己的失败而痛心不已,从而对他人失去信任,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
    八、人精神危机的严重危害
    人活不出自己,感到自己做人很失败等,通常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危害:
    1、走向“物”。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发生精神危机,会采取一些诸如唱歌、跳舞等娱乐手段麻醉自己,缓解压力,时间久了,自己的感觉就麻木了,于是乎,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自甘平庸,自甘沉沦,最终卑微可怜,无所作为,最具灵性的人,逐渐变成了“物”,倒退到了“动物”状态,没有了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丧失了生命的质感、力度与厚重。
    2、走向“神”。一些人感到现实生活无所寄托,内心痛苦无法排解,就开始寻求一种虚幻的东西,想象中的东西,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于是,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天国、上帝,开始信奉宗教。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怀疑自己的生存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心情极度忧郁,转向了宗教。曾因扮演林黛玉而蹿红的陈晓旭,近日也因婚姻不幸、事业迷惘以及金钱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等原因,毅然遁入空门,云游四方,做了佛家弟子。在当代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由,有些人信仰宗教无可非议,但在此我不得不讲,一些人的信奉宗教的确与自我在生活中的丧失不无深刻关系!
    3、走向“鬼”。一些人在生活中身无所安,命无所立,心无所属,情无所托,没有精神支柱,便感到人生虚无,活着没有意义,于是在一种极端的心灵痛苦和情感焦虑中,不冷静,情绪失控,选择了自残甚至自杀,以求暂时或永久的解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一些诗人及作家的自杀,以及近一时期我国一些大学生、研究生的自杀等严重情况,不能不与他们感到人生虚无、活着没有意义大为相关!
    4、走向“魔”。一些极少数人在找不到自我、感到自己做人很失败、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的情况下,往往失去理智,丧心病狂,开始报复社会,祸害他人,干出一些大逆不道、伤天害理的事,直到沦为罪犯,成为社会上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九、如何克服精神危机
    精神危机对个人、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但它并非不可克服。有些人就不甘心自己处于这种浑浑噩噩、无所作为的状态,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发掘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激发自己生命的活力与热情等,挣扎,抗争,奋进,最终重新找回了自己,走出精神危机。
    如何克服精神危机,建设精神家园?
    一、从政府言:
    1、正确引导经济活动
    1)在经济活动中,注意引导企业把经济的发展与员工个人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或意义即快乐工作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经济的发展与人的自我发展同步,实现经济与人的协调、统一。这方面,中国的中集公司、美国的星巴克公司等已开先例,创造了丰富经验。在企业管理中,它们注重员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结果,不仅员工个人在企业中快乐工作,各得其所,活得高贵,有尊严,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2)引导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驾驭它的能力,增强对它的预见性,及早防范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适应它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怀以及人生信念等,使人的自我、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引导市场经济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一是引导市场经济为人文科学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而非弱化人文科学,扼杀人文科学的创新与活力。如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文科学却弱化了,我们不能形成一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文精神,这种经济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经济只是提高人生命品质的物质基础,人文科学才能提高人的生命品质,人文科学作为诗性智慧在一定意义上更能代表和体现一个民族的伟大灵魂和精神气质!为此,要运用宏观调控等手段,大力扶持人文科学,鼓励理论创新,提倡精品力作,充分尊重人文科学工作者的独特个性、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劳动成果等,切实维护他们的物质利益以及其他权益,保证人文科学的正常发展,把市场经济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二是引导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审美欣赏能力,使人文科学面临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人文科学目前面临这种市场经济的冲击毕竟是暂时的,长远看,随着引导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审美欣赏能力,随着人们生活富裕后对精神生活的日益重视,人文科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必然会大有作为,重现昔日的辉煌,人文科学工作者要有这个眼光和信心。
    4)引导人们正确面对富裕。富裕对人而言没那么重要,不具崇高的形而上意义,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幸福和满足,只有当这种富裕仍然使人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坚持着做自己时,它对人而言才是重要的,具有本质意义。在《富裕后的生活》一书中,作者弗兰克•隆巴多就讲:“我完全相信物质财富只有在其他财富—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和心灵上的—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有意义。”所以,要逐渐地引导人们把自己的经济活动与自己的自我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生命价值或意义联系起来,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才对人具有形而上意义,也构成中国当今社会重建自己的信仰系统及核心价值的真正基石。
    2、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
    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公共政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基本的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在制定涉及人们切身利益包括房价、医疗费、学费等的社会公共政策时,一定要做到既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把改革的力度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3、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
    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使人们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做到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为,有所不为,吸纳古今文化精华,体验中西文化神韵,不断促成人的自我或扩大人自我之格局。如果一种文化不利促成人的自我或扩大人自我之格局,反而导致人自我迷失乃至自我毁损,这种文化必然是有害的,对此应保持高度警觉!
    4、引导人们坚定地做自我
    引导人们坚定地做自我,让自己的个性、特色在社会上到处开花、结果。学人、学界要继续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深化对人的研究,追寻人生存的意义,再一次“大声说话”,把人的本质由“自由”推向“自我”,确定人活着就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根本道理。心理学家卡尔•罗杰士讲:“人最想达成的目标,以及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的终点,乃是要变成他自己。”犹太法典还讲:“如果你不做你自己,那么谁来做你呢?”可见,做自己,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这样,连上帝都不原谅!从而引导人们坚定地做自我,养成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特色,具有非凡的气质,独立的人格。关于做自我,中国传统文化直呼“立”,即所谓“自立”或“立身”。孔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三十而立。”这里的“立”,大抵如此。20世纪初,鲁迅痛感“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大胆提出了“立人”的理想:“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同样如此。这是中华民族一份独特的思想资源、文化遗产,继承并光大它,有利于坚定人们做自我的理想与信念。
    二、从个人言:
    1、明确人活着就在做自己的根本道理,对个人的生命保持一种清醒的自觉。为此,你不妨有意识地做一回自己,来一次体验,在生活中,或在工作中。当你找到自我的感觉后,你会欢欣鼓舞,你会快乐无比,你会发现天堂。因为天堂没有坐落在天国,而是一种人人都可能达到的精神状态。
    2、静下心来,找到自我。
    1)认识到,作为“大自然的杰作”,“万物的灵长”,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高贵而神圣的,负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所谓“人生为一大事来”。只要你肯付出,肯努力,不断尝试,大胆实践,你就会为自我开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2)深入了解自己的天赋、潜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涵养、气质、理想、愿望、工作、事业等,这一切都与我们的自我密切相关。
    苏霍姆林斯基讲:“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我们必须发现这些天赋,以便用它来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人类,在自己身上具有着人的全部潜能,我们要做的,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实现这些潜能以积极地达成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特点与高贵的气质等。为此,我们首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些潜能,潜能,构成我们实现自我的客观基础。
    健康的兴趣、爱好,是人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强大动力,与人的心灵密切相关。台湾作家张秀亚讲:“有所爱好,精神才会有所寄托,心灵才会有所附着。”
    良好的个性、特长是人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非凡能力。个性是一个人真正伟大的东西。刘燕敏讲:“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综合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敢于从流俗和惯例中出列的人。”特长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发挥己所长,才能找到己所在,容易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
    涵养、气质是人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高贵品质。一个人没有涵养,没有气质,委委琐琐,平平庸庸,怎么可能开拓新局,成就自我呢?
    理想或愿望是人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崇高目标或伟大方向。一个人的理想或愿望,往往是一个人自我、个性的集中反映、本质体现。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理想、愿望,往往就成就了什么样的自我,什么样的个性。
    工作或事业是人活出自己、实现自我的途径或手段。你的工作、事业适合自己的天赋、潜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涵养、气质、理想、愿望吗?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如果你选择了一种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或事业,你的心灵将使你不能获得安宁,相反,你就不仅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且更容易走向成功,获得快乐,达致美满,享受幸福。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一种快乐、平和与宁静的精神状态。
    还有,如果我们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工作、事业等与民族、国家、人类、天下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置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那么,不仅我们的自我、个性会变得非同凡响,崇高而伟大,而且会赋予我们的人生以更大、更强劲的动力,我们会觉得自己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3)与自己的心灵亲密接触,自我就深藏其中。给自己时间独处,给自己轻闲的机会与空间,人只有在独处时,在轻闲时,在放下一切的时候,才更容易回到自己的内心,触摸自己的灵魂,找到和感受到那个真正的自我。因为“心”始终和人的“自我”紧密相连,“心”在那里,人的“自我”就在那里,人的精神家园也就在那里。琳达•菲尔德就讲:“如果你的心不在那里,你就无法感觉到生命的价值。”找到了“心”,我们就要进一步象杰克•康费尔德所讲的:“我们必须确定我们前进的道路与心相连。”只有“跟随我们的心”,听从内心的指引,让自己的感觉做主,我们才能做回自我。
    4)辩证地看待困难、挫折,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绝对没有自我发挥的机会或空间。
    辩证地看待困难、挫折,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灾难以及个人的就业不成或失恋、婚变等,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你就会始终象一个哲人,一位智者,从容、坦然、豁达、散淡,保持一份内心的平和、宁静、快乐与美好。周国平讲:“智者是不会有失落感的。”
    要确信任何不愉快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样,你为什么不从容、坦然地面对它们而要耿耿于怀呢?你痛苦,它发生,你不痛苦,它也发生,这种情况下,你为什么不聪明点选择放弃痛苦呢?再说,即使真的很不幸、很痛苦,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事实一再证明:“忧郁的日子就会过去”。
    实际上,逆境未必是坏事。在逆境中,你正可以增长智慧、锤炼意志,你的生命力将因此而增强。如果你还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矛盾,排除困难,那就更妙了,你正可以充分地享受一份生命的瑰丽、神奇与伟大!
    再说,伟大的人物往往具有伟大的品格,而伟大品格的形成正得益于人生的各种困苦与磨难,为此,我们为什么不看好困难、挫折,善待困难、挫折呢?困难、挫折的出现也许正是老天爷有意考验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大写的人”,成为伟大的人物。相信我们自己,人可以创造奇迹,“人类有本事做不可思议的事”。相信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自己不倒,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我们打倒。
    凡事没有绝对的好,也无绝对的坏。认识到这点,我们就会感到海阔天空,我们的内心就会轻松、豁达、开朗一些,永远保持一份快乐、平和、宁静与美好,我们的做人就有了一份超然与洒脱之气。凡事往好处想,正面思考,心态积极,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与挫折,我们也不会走投无路,束手待毙,我们的自我仍然具有大量挥洒的机会与空间!
    5)建树生活信念,找回自我。找回自我,还需建立一个基本的生活信念: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自然是美好的,是我们温馨的家园。尽管有时它很不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灾难,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美好的性质。他人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往好的方向成长和发展,能够被人认同,接纳,获得肯定。这是人的天性与本能。个别人出了问题,也是后来自己修为不够所致,并非他一生下来就存心做坏事,要做恶人、罪人。社会是美好的。尽管社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局部会出现曲折、反复,但在全局上,在整体行程中,它总在不断地提升、发展、前进。……这个生活信念是我们找回自我的重要根据,因为只有它,我们自我的建立才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如果以为这个世界根本就是丑恶的,荒谬的,我们凭什么还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
    6)在审美体验中,找到自我。审美对象是人自我的一种现实表达,在对审美对象包括清风明月、青山绿水的感觉和体验中,我们也能发现自我。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有段人物对话:“曼英对李尚志说:‘我得了病,以为是梅毒,我到了吴淞口,准备投海去,可是当我见到了朝阳,感到田野的风,我突然觉得生的欲望从我的体内奔放出来。’” 曼英的话深刻揭示了,审美感受和体验,可以使我们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绝望,重新找回自己,燃起我们对生活的全部热情。无独有偶,《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安德烈公爵,在战场上,他身负重伤,万念俱灭,觉得活下去已没有什么意义。这时候,看到俄罗斯的天空、森林、草原与河流等,他的自我又被意外地唤醒了,激活了,他又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
    总之,只有找到自我,才能建立起对自我的强大信仰,而有了这种信仰,我们就有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并日益变得强大和高贵。
    3、拿出行动,大胆实践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我,关键在拿出行动,大胆实践,使自我变成一种价值存在。一旦从实践中感受到乐趣,有了成就感,自我的局面就打开了。
    1)在工作或生活中必须积极努力,往前冲冲冲。罗家伦曾讲:“生命就是不断向上向外向前的努力。”要实现自我,先要付出自我。关键时刻,敢于献身。这是生命的辩证法。泰戈尔讲:“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要建树自我,拥有壮丽人生,必须有行动的决心与勇气。
    2)发展资质,激发潜能,满足兴趣,成就爱好,发挥个性,展示特长,提高涵养,孕育气质,实现理想,达成愿望。所有这些,都与人的本质有关。如果这些还都与人的工作或事业联系起来,那就更好了,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自我将如虎添翼,更加不可限量。因为,任何东西,一旦活到本质上,都可能成大器!
    没有兴趣、爱好也不可怕,兴趣、爱好可以培养。只要大胆实践,不断尝试,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找到自我的感觉,有了成就感,兴趣、爱好就形成了。有了兴趣、爱好,人就与自己的心灵打通了,与自我打通了,从此就可以在自己倾心的对象中安顿生命,获得快乐。特长等也是如此。大胆实践,敢于尝试,问题往往都能解决。有了特长,淋漓尽致地发挥它,就可以达致一种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忘我的境界,人反而做到了最好的自我。
    3)大胆求索,勇于创新。 不能大胆求索,没有创新、创意,只是重复前人的、别人的,如何成就自我?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亚里斯多德曾讲:人的创造力与人的价值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大胆求索,勇于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马克思就是不因循他人,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达尔文就是创立了进化论,实现了人类生物学的伟大变革。为此,我们要敢于想象。想象不仅使我们的生命光艳鲜亮,充满活力,而且具有巨大的创造力量。要重视直觉。直觉总是对的。作为日常思考的长期凝聚与积淀,“直觉总能将我们引向给予我们能量、滋养创造性的事物”。要大胆思想,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思想越疯狂、越与众不同越好。精彩生活从思想开始。思想会使你的个性气质更加鲜明突出,使你的生命富有质感,超越平庸!
    4)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找到自我挥洒的机会、空间与着力点,不急不躁,沉着应对,永不言弃,坚持做自己,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硬汉,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一流人物。孔子为了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周游列国,四处奔波,曾被“斥乎齐,逐乎宋、伟,困于陈蔡之间”,人们那样不欢迎他,甚至驱逐他,使他成为所谓的“丧家之犬”,但他矢志不渝,永不言弃,最终成就了一代圣人。马克思为了全人类的解放,曾经发动和领导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工人展开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坚决斗争,“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1845年1月被逐出法国,1848年3月被逐出比利时,1849年5月被逐出德国,同年8月第二次被逐出法国,但他不避艰难,勇往直前,没有屈服,没有放弃斗争,而是以自己伟大的思想,继续指导和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最终使他成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遇到的困难、挫折,能与孔子、马克思当年遇到的相比吗?
    5)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会展现出一个积极的自我,这时,生活也会用爱来回报你,使你的自我更加奋勇、积极、上进。给生活一个微笑吧。有时,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也能显示无穷的力量。
    6)审美欣赏。经常对生活抱持审美态度,在一种审美感受和体验中,你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也更光彩照人。也包括欣赏自己。时常看到自己有能力的方面,感受自己的特点与优长,你就会逐渐养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你不仅会越来越自信,越开朗,你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迷人,也许你也会象贝多芬那样情不自禁地欢呼:“啊,生活是这样的美丽,活它一千辈子吧!”
    作者:张梦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