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个性和谐与价值均衡

1 文化个性和谐是家庭和企业为主体的生态圈深度和谐。
    文件个性和谐1是指个性的特质为满足文化生态优势的需要所做出的让度性改进,使得个性的生态组合达到价值均衡,从而促进个体的稳定和组织的环境效率。文化生态优势是一种文化优先发展的价值优势,在文化生态圈中表现为一种竞争强势,即生态圈空间“占位”能力。例如:儒家文化比道家文化的“占位”能力在孔子以后凸现优势,加上老子道学的“无为而治”的理念,顺其自然的让度,使儒学轻易的由宾入主。两汉儒学鼎盛,以经释律,法治衰微,至东汉思想家桓谭才再次提出法治思想,主张重新修订法律,统一法度,法治思想才重新苏醒。虽然以后时期礼与法的冲突都有存在,到唐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逐渐糅合,儒学独尊地位确立,至宋,儒家孟子思想被皇家捧为“亚圣”地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以及东亚文化生态的统治地位。
    所谓价值均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为了在生态圈内正常运动和传承所必需的价值空间。当一种文化获得传承所需的价值空间时,它必然要做出空间的让度决策,因为多余的扩充空间意味着另一种文化生存危机的来临,会引起生态圈中的文化冲突。对与本身发展无益,对同期发展有害的状态,成熟文化个性有一种本能的回避,这种本能为生态圈价值均衡划出了心理边界,也确得了组织所处的环境更有效率。文化个性和谐是一种文化在基因层面的和谐。因此是深度和谐。社会和谐框架包括表征和谐与深度和谐。表征和谐是一种暂时状态,深度和谐是一种持续状态。只有表征和谐而缺乏深度和谐的文化社会存在隐性的危机。文化基因出现不和谐因素突变是文化的先天“症状”。患了该症状的文化必然失去现有的价值空间,易被个性和谐优势文化取缔。生态圈层和谐框架是上层向下层的生态价值传递。传递的信息应当包含文化个性和谐。个性和谐的传递机理,类似阳光晒满大地,雨过天情的生态圈层景象充满又一轮和谐发展生机。
    以下列举文化个性的历史痕迹作为和谐案例:
    印度文化的异族个性融合。印度是佛教圣地,也是中国和世界佛文化的发源地。佛文化的精神原旨是“仁慈”、“博爱”,尊重万物苍生,苦度众生。这些正是最原始的生态价值观合理内核。佛教徒对生态圈的深度和谐有着深度的理解,“万物皆神灵”,“勿杀生”,而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是佛教有所不察的。佛没有家庭,所以佛可以舍身而无有无惧,印度佛教徒容忍异族文化糅合本族文化,充分体现了佛文化的和谐“善果”和 印度文化的佛性。
    中国儒家文化的个性和谐渗透。中国的儒学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世界任何地区在宗教战争中失败的一方,都可以到中国继续传教、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以及东亚文化生态的统治地位,但儒家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主动扩张,而是使周围文化一层层塌陷进来,被同化,是一圈一圈地缓慢扩张,周围文化被同化的程度是渗透似的。
    2  企业个性和谐与产业生态边界。
    企业个性和文化个性不是同一个概念。企业个性是企业内在的经营管理特性。文化个性是一种个性文化的本质特征。企业个性与文化个性又有关联。关联体现为前者包含后者。企业个性是一个综合性特征它包括几个方面:企业文化个性,经营项目特点,管理模式特别是企业家的人格特征等。
    企业个性和谐是内部和谐外部和谐的统一。内部和谐内是企业文化,经营绩效,管理风格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业主利益与员工利益的价值权衡达到和谐状态。外部和谐内涵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的外部认同,本质上是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权衡,达到和谐状态。
    企业个性和谐是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本单元。产业生态是一种竞争状态和态势。无论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还是链组合(又称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都存在一个适度的边界。跨越“度”的边界必然要冒巨大的风险。边界就是两败俱伤的临界点。企业个性和谐有利于产业中的链与边界保持“舒适” 距离,确认“安全”距离,从而促进产业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但是企业个性和谐不能保证产业生态圈不侵犯自然生态圈的“舒适”距离,也没有度量自然生态圈“安全”距离的功能。只有通过文化生态圈对产业生态圈的和谐重构才能有效地修复产业生态圈与自然生态圈的和谐关系。达到三元价值均衡(文化元,产业元,环境元)。
    不成熟的文化元通过产业元扩张而对环境元的冲击十分明显。地球在持续升温,每升温1C度导致海平面升高1米,陆地资源不断减少和包括人口在内的“生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成为生态圈的严重问题。环境学预测到2100年,由于温湿气体的排放,地球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8—4C度。美国是温湿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占全球的1/4强。而美国不同意联合国提出的逐步减少温湿气体排放量计划,是奢华的消费观逻辑和不成熟的文化缺少生态圈价值的突出表现。经济霸权而文化弱智的组织或民族能走多远,不妨拭目以待。
    3  价值和谐与价值均衡指数
    所谓价值和谐是指不同组织的价值观和谐。是跨文化和谐的实体和本体的和谐。实体关注利益,本体注重发展。实体和本体价值和谐是兼顾 “利益公平和发展公平” 均衡的结果。利益公平是一切分工类型存在的基础,包括区域分工、产业分工和组织内部分工。发展公平则是合作交流的良性平台。满足了全部组织的利益和发展公平感,就达到了价值和谐状态。价值均衡指数是对这类公平感的数量表达,也是队和谐社会指针体系的深度表达⑼。
    2006年国庆前后,国家统计局宣布,今后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等方面的需求。4个新指数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客观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现状和国民素质现状,例如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课题研究中,将有若干个指针,比如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这些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综合计算得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但是,以经济资料统计为标准的和谐发展指数无法全面、真实的反映价值均衡状态下的价值和谐。美国福布斯杂志的调查显示,超级富翁们的幸福指数与居住在寒冷的北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的幸福指数一样,折射出一种和谐价值观: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财富的多寡。财富只是物质产品的价格,感觉则是精神产品的价值。价格均衡和价值均衡是两种不同的功能,前者服务于组织实体的利益公平,后者服务于组织本体的发展公平。
    以幸福指数为例,说明价格均衡和价值均衡的联用。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⑽。幸福指数所量化的应当是人们的主观心理体验。于是成就感、安全感和工作的满意度纳入了国家统计局的幸福指针体系。收入水平反映人们幸福的物质基础,但收入水平的差异不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相反,幸福体验会强烈地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比如,从年龄方面看,我国现在的幸福指数呈U形曲线,34岁以下的年轻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高,中年人低。这是不同年龄层的价格均衡和价值均衡的主观标准不同引起的。工作压力和自由度则是引起主观标准差距的两个维度。
    中国社会调查所采用的6项指针(职业声望、幸福感、家庭生活、安全感、社会保障和社会参与)较客观的反映国民的幸福主观感受,与国际上的消费者总体满意度评价体系基本一致。据调查机构盖洛普的数据称,中国(相当于“幸福指数”)在过去十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按100分为满分,1994年的“幸福指数”为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2004年的指数却降到了67分。 据此至少说明两个问题:首先,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随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同步改善。我们在注重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创造精神生活,仅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不充分的。其次,国家未来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改善。价值均衡指数要反映深度幸福感,即精神生活的创造水平。
    4  和谐机制要古为今用
    文化个性纳入“太极”,存在和谐和冲突两仪。和谐是阴,冲突为阳。一方面,服从沟通的需要,个性文化保留共性的和谐基因,取得适应社会大环境的生存能力,是为阴;另一方面,服从独立、发展的需要,个性文化张扬不同于“共性”、易引起冲突的性状特征,夺得社会舞台发展优势,是为阳。文化个性发展的意识标杆有三:自我中心、集体中心和自然中心。以自我中心意识为标杆的文化个性,倾向于过渡张扬个性、忽视和谐基因,其特质偏向“阳”而具有典型冲突性过敏;以集体中心意识为标杆的文化个性,倾向于过渡小集体和谐共存,忽视大局观、系统观,其特质阴重阳轻,具有典型的类文化冲突性;以自然中心意识为标杆的文化个性,倾向于既求索个性又兼顾和谐基因传播, 其特质阴阳平衡仅具有生存冲突性。因此,阴阳平衡的文化个性具有较高的和谐属性,阴阳失衡的文化个性具有较高的冲突属性。社会主义的文化个性是阴阳平衡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阴阳平衡的文化个性具有民族性的向心力和多元化的驱动力并激发文化经济的增长点。
    世界正在加速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经济和文化社会也同样朝着亚多元化发展。文化经济和文化社会受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个性的综合影响(控制、约束)。其中四个层次对多元化影响力较大:民族文化、行业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浪潮,世界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四个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文化经济和文化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融入了西方的文化个性。文化社会多元化的差异首先是思想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思想文化差异的本质是个性,个性得到认同后就有了社会价值,文化的社会个性价值驱动社会多元化发展。文化经济多元化差异首先是需求的差异、目标的差异,需求目标差异的本质还是个性,文化的经济个性价值驱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当代社会里,文化个性及其创新,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作为经济的最小单位--企业,不仅普遍关注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开始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个性培育。企业文化个性价值的难以模仿性使得个性文化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获得员工认同的文化个性对企业的管理成本、效率、信誉、品牌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内生驱动价值链效应,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获得市场认同的文化个性对获取利润的能力有了更深刻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形成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同理,文化个性价值运用于经济领域,获得市场需求方的认同,就能形成新的经济优势。仅几年,中国许多新兴产业都建立在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如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和商业性服务中,文化价值构成的比重超于物质价值构成的比比皆是。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和省会城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并以20%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者:刘新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