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再次周游列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33 中国儒学 佚名 参加讨论
2004年11月“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时,相当引人瞩目。这不是什么传授儒家思想的学院,而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在境外设立的汉语学校,希望通过非盈利的孔子学院,教授外国人汉语,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全球出现汉语热 随着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上汉语学习的前景也一片大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每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学生正在急速增加。单是来自韩国的报名人数,2000年只有4765人,去年已猛增至21804人。据统计,中国目前全职和兼职教授汉语作为外语的合格老师只有6000位,却得应付中国本地的7万多名学生和全球3000万学员,缺口之大,反映了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 中国教育部采取主动设立孔子学院之举十分高明。纵观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歌德学院,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的欧洲文化机构,先是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了自己的文化。 法国语文学院在三家之中创办最早,始于1883年。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落败之后,在社会各界名人的支持下,创立了法国语文学院,通过推广法文、传扬法国文化来维持法国的影响力。 英国文化协会则是上实际30年代,由英国外交部资助成立的文化机构,统战味道更加明显。它最先是1938年在埃及设立第一个境外办事处,在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在英国的许多城市设立中心,为盟军的人员及难民提供教育与文化方面的支持。 歌德学院是1951年继承德国学院创立,首相任务是在德国境内培养外地德文老师。歌德学院也是语言先行,教授德语。进而接替了德国在国外文化机构的使命。 中国在境外成立孔子学院,与这几个欧洲大国的文化机构相似。它的高明,在于中国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留学生来华,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发挥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的定义,软力量是一个国家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或报偿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它的魅力源自于该国的文化、政治理念、政策。中国的崛起,需要其他国家的深切理解。而除了经济,语言和文化在中国历代都是一股重要和难以限量的柔性力量。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 我觉得有趣的是为什么中国的语言文化要以“孔子”命名。乍听之下,它似乎完全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吊诡的是,当孔子准备周游列国到境外去代表中国时,他在中国却未必找到一个人们看得到、找得着的位置。他很受尊重吗?好像也不。孔子数千年后还是这样,注定是要到自己家园以外去寻找天地的。 看到资料说,1968年因为欧洲学生运动,歌德学院也对它的文化项目进行调整,把社会政治的课题和前卫艺术都包含在内。 文化机构虽然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机构也不会不断体现该国文化的演变、进步。 我充满好奇,殷切地等待,不知道20年后的孔子学院会发展出怎样的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解读"学"说
- 下一篇:关于儒学阻碍反腐败斗争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