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39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张岱年简介: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1909年出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大学毕业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1937年抗战爆发,闭门著书。1943年,任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1946年回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从1980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兼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当下,最能担当起“国学大师”称谓的,恐怕非张岱年、季羡林莫属。他们均属于“国宝”级人物,年龄分别为93岁、91岁。 2002年9月28日,当记者走进蓝旗营张岱年家中的时候,他正身穿深灰色中山装,手捧一本书弯腰坐在沙发上,心无旁骛,显出学界宿儒独有的大气象。但岁月无情,这位享誉一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哲人,在时间的长河面前,也显得如此无奈。他须发皆白,体形瘦削,背有点驼,听力较弱,眼睛看起来有点茫然,似乎喧嚣俗世已在他视野之外。没有太多客套,记者直奔主题。“您认为自己这一生在学术研究上最满意、最显著的成果是什么?”张老沉思一会说:“我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接着,他谦逊地说:“我活了93岁,写了一些书,自己不太满意。相对来说,比较满意的还是《中国哲学大纲》和《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这两本书也算是研究成果吧。” 煌煌著作《中国哲学大纲》写于30年代民族生死存亡之机,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哲学范畴的专著。《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则成书于86年,对中国伦理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梳理。 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是血与火共舞的历程,是断头台与文明的较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和精神在支撑着这个民族?张岱年说,一是奋发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宽容的思想。也就是《易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张岱年早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赞同。但“在全球化的今天,‘综合创新’更要注重什么?”他说:“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西方近代文化的先进成就,创造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 大约在1934年,张申府在一篇文章中说:”钱钟书和我的兄弟张岱年并为国宝”。张岱年能成为学术泰斗,有没有什么“秘籍”?他缓缓回答说:“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如果真要说有,那我认为是思与学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述与作的统一。” 整个采访过程中,这位曾被冯友兰评价为”刚毅木纳近仁”者,在仔细地将采访提纲看了两遍后,逐一回答,脉络清晰。张岱年的夫人则坐在几米外的另一张桌前。她是冯友兰的堂妹,精神矍铄,衣着朴素,走路很稳健,听力和视力都挺好。一问年龄:也是93岁!“我每天早晨我去买菜,菜市场就在下面,很近。早上、中午我做饭,两个人的饭菜简单。夜晚请了个钟点工,每天2小时,帮我们做晚饭。” “90岁以后,您的身体状况如何?还坚持读书、看报、研究、写作吗?”张老说:“前年还能写点短文,去年勉强写点,今年就很难了。我还坚持看点书,大都是温习以前的书。另外,每天看看报。”顿了顿,他有点感慨地说:“90岁以后,一年不如一年了。”这一句话说得很轻,但出自九旬老人的口中,显得分外沉重、酸楚。 杜甫云:“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张岱年一生都处于一种求索状态,早年便提出了一些堪称“真知灼见”的观点。他先后著有学术专著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近400万字,力图实现宋代理学家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冯友兰曾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冯友兰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说:“张先生为人厚道,有求必应,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常常觉得他也能说句‘不’才好……在荆棘中行走的人,很少认为自己是大勇者,只是有一种精神,一种志向,遂留下了名山事业。” 自1952年进入北大,张岱年在北大传道授业解惑已经整整半个世纪,可谓桃李满天下。北大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光武教授一听记者提起张岱年,便说:“他是我的好老师,道德与文章都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岱年退休后原计划再写出《关于本体论》和《人生哲学》等著作,但由于身体等各方面原因,未能如愿。他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年轻人,几乎有求必应。 “北大人视您为文章、道德的楷模,您能否对北大或北大人说几句话?”张岱年很有感触地说:“我在北大工作了50年,对北大有深厚的感情。我本来在清华工作,后来清华文科合并到北大,我就跟着过来了。北大是中国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举世都承认的。我希望北大越来越好,保持以前的名誉,对中国的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来。世界有很多一流大学,希望北大努力前进,加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使人一提起哈佛、牛津、剑桥大学的时候,也要提到北大!” 10月15日,当记者第二次来到张老家中时,他挥毫写下:“北大的学术、中国的学术,一定要走向世界。” 作者:曾华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 下一篇: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