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漫谈——有生于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24 学说连线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高深精妙,莱布尼兹受《道德经》阴阳概念的启发发明了二进位;“大爆炸理论”也是受道德经“混沌”、“恍惚”、“无中生有”等观念的影响和启发才产生的。 无中生有来源于《道德经》40章,原文为:“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天下万物生于有”容易理解,天下万物皆有形、有状、有起始、有终结,也就是说是物质的存在,只有存在才能被感知。“天下万物生于有”说明的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存在。“有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就很难理解。 《道德经》11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以让我们有些许的了解“有生于无”。三十根轴线才组成了车轮,可人们没有意识到有轴线存在而只知道车轮,因为轴线的功能已包含在完整的车轮里面被车子所用;用泥土做成器皿后,人们意识不到泥土的存在,那是人们的观念中只有有用的器皿;盖房子要开凿门窗,可是人们通常的观感只是关注到房子,谁也不会单独提门窗,那是因为门窗已经成为了房子的一个功能。因此,便利、有用的,能感受到就是“有”;功能被包含在整体里面,人们感受不到的就是“无”。同理,面包是“有”,面粉、糖、奶油等相对于整个面包来说就是“无”。有就是这样生于无。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无中生有”。贸易是商人从别人手里购买商品,再卖给别人,整个交易过程商人是没有创造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统治阶级都是极力反对商贸行为,认为商人是行奸讨巧之人,“抑商重农”成为了中国的基本国策。是的,表面上看商人在商贸活动中倒来倒去,并没有创造什么有价值的物品,而且在整个商品交易中也不增加总商品量。但实际上交易的双方包括中间商都能得利,因为绝大多数贸易都是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实行的。 假设甲国家是农业国家,他们的优势是生产粮食,一个人工在一年内可以生产1000斤粮食,而如果用一个人工来养羊就只能养十只。再假设乙国家是畜牧业国家,他们一个人工在一年之内可以养一百头羊,而如果生产粮食则一个人工一年只能生产一百斤。这样甲乙两个国家就可以通过贸易来发挥自己国家的生产优势,商人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对于甲国来说,假如用500斤粮食能够换回40头羊则是一个合算的买卖。因为照经济成本来算,甲国在本次交易中可以节省两个多的人力整年的成本,将这些人工投入农业生产就可以多生产出两千多斤的粮食。对于乙国来说,如果能够用50头羊换回400斤粮食也是一个合算的买卖,因为在此笔买卖中,乙国节省了三个半的劳力。将这节省的劳力投入养羊,就可以多生产3百多只羊。而商人在促成此次交易中也获得了10只羊和100斤粮食的利润。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模式。如果以商人不生产产品来衡量商人的作用,就会发生偏颇。贸易的作用不单单是简单的使各方获利,而且还能够生产技术的专业化,可提高生产技术。中国在清朝时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的一个主要原因。 贸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有生于无”的例子,通过贸易整合可以节省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机械的认为商人是不生产的,就采取“抑商重农”政策是不可取的。“有生于无”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公路建设虽然没有再后续生产出什么产品可是却提高了运输速度,也相应的节省资金、运费,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通讯也是这样的例子。 我们的祖先虽然在对待贸易上面犯下错误,却一直致力于追求“有生于无”,在提高整个社会效率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如进行德化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德化教育可以让人民遵循一定的规则行动,可大量减少作奸犯科的事,因此也可减少整个社会操作成本。诚信的道理类似,可以减少人际交往的成本。 简单的“有生于无”,一旦我们明了其中的哲学奥妙就能为我们创造出无限的财富,知识就是财富可以在“有生于无”的哲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辛一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
- 下一篇: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