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易学的哲思——人类理性的导引

前 言
    说到易学,我想最基本的认识应该有,那就是:它是哲学思想。近世以来,哲学界人士由于受了东西文化交融的影响,愈重视哲学问题的剖析与精索,大家把易学的卦象摆在桌面上去审查他们的排列组合方式,去思辩它的阴阳生化思想的正确性,去讨论它的万物变动的主张,越研究越觉得它的理论与人类生存世界的实理相合。再用心研究它所提出的晋升人类品格,解决人类疑难以及增进人类福祉的种种思想,弥觉可贵,才终于醒悟到它并非是一门传统被认为是神秘占筮之学,乃是“极深而研几”落实于理性思考之学。虽然,由于长久以来人心积习难反,总有许多人认为易起源于术家,而易经为术家之书,本论文即以此为主题指向,说明易学之所以为哲学思想之由,期以破除世俗之误解。
    一、易之八卦始兴于哲学思考
    易之兴,始于八卦,记载这一讯息最早最可靠的是《系辞传》之文,原文如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传》出自孔门,一般相信为孑l子之言而为弟子所记述,这一节文字是孔子对八卦源起的意见。在这一节文字中,应注意的有两件事:
    第一,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创制出象以代表此共性。
    第二,这节文字的最后两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特别重要。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务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系辞传》之言虽然简约,却是明白而扼要的交代了八卦的缘起是起于哲思。
    二、易经为哲学思想之书
    八卦是易学第一期的发展,伏羲氏是始创者。第二期易学则是到了周文王,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时起,易学就成了一部书,即后世所称的“易经”。
    易经是周文王承继伏羲氏的八卦哲学而建立,自然也是哲学思想的书,但因为周文王又将六十四卦用做筮术占断,藉吉凶之断以教化人,所以后人又以易经为“卜筮之书”,今日社会以易经为术家算命之学,便是由此而来。实际上易经的真面目是哲学思想,占断吉凶不过是方法之用,这一认识极为重要,以下且作简要叙述。
    当伏羲氏八卦哲学之时,彼时尚为历史上的畜牧时代之初,人们在大自然中与天候环境争生存,人道未显,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到·了周文王之时,人文思想已相当进步,一切人道设施如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制度已立,物质生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此时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个高尚人格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周文王乃应时而兴,完成此一时代伟业。它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卦与卦的关系、阴阳二性的分别,为人生规划出—·个普遍遵循的法则,所以易经是中国第——本,人生哲学的书;又由于周  文王的圣智卓越,见地深透,三千年来这本书成了中国人推崇的宝典。
    易经哲学思想的内容,非常繁富,不是少数字句能够叙述尽意的,扼要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是天道所生,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行事。天地之道是如伺,易经中有明确的揭示。
    第二,人与万物为同源,只是人的灵性高于万物,故应该发挥爱万物之心,谐和相处,使万物各得其宜地生存。
    第三,宇宙是一大变动的存在,人在宇宙的大变动中以变应变,应该认识宇宙变动的大秩序,不失正道。
    第四,最密切关系人生的是时间与位(即空间),所以周文王藉卦爻象特别指明时位之要,要人们因时因位行事。
    第五,人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周遭的环境相处,关系错综复杂,周文王利用卦爻象的相应、相比、承乘、相错、相互等名目以及卦象的先后排列等情况,以指示正道之行。
    总之,易经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明白人于天地如子女之于父母,人道是天地之道的一环,而低于“天人合一”。易经的这些经营,当然是哲学思想的事业,后世人称为“文王演易”。
    然而,文王的理想不是轻易得能实现的,主要因为当时人绝大多数无知识,文王虽有心于教化,无能为力。当时社会最流行的民间信仰是占卜,长久以来承传的龟甲牛骨占断吉凶的方法,周文王思藉助于这种社会信仰以推广教化,乃改革甲骨之卜法为六十四卦之筮术,藉卦爻之变化断决吉凶悔吝,后来《系辞传》述其义云: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失得”指失于正道或得乎正道,是教人知道言行的正或不正。根据史家考证,文王制作筮术后,并未立刻推行,过了约三十年至成王时方推行于社会,因而卦爻辞中有一小部份文字涉及文王死后事,大约是周公或当时卜官所修增;也因此,后世又有“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之说。孔子后来作《易传》,对文王藉助于筮术占断以推广教化之事,大加赞赏,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句中“圣人”即指文王。
    文王创筮术以断吉凶,由于迎合人心故,此后便大行于世,到了秦始皇焚书时,易经便由于此故而逃过被焚之灾。后来班固作《汉书》,儒林传遂写下:“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按班史言“易为卜筮之书”,并非说易学源起于卜筮,乃是说在秦焚书之时易为卜筮之书,然后世学者因不知易学源起于哲思故,竟误解为易学源起于卜筮,以讹传讹,学界多以为信言。至南宋朱熹,尤为张扬此说,竟谓易至孔子始说义理,伏羲、文王之易唯是占断吉凶,如后世杯较之用。见于《朱子语类》书中,此等言论甚多,用于教育门下弟子,不顾念对伏、文王二圣之厚诬,是以为后来学者如王船山所斥。虽然,近代以来,朱熹由于《四书集注》一书与科举制度相应合,在社会上享大名,遂使他对易学的错误见解,也为人所信,影响至今,许多人尚信“易为卜筮之书”之言。试想,如《易经》唯是占断吉凶之文而无哲学思考,孔子岂能述之而为《易传》?历代前贤岂能奉此经若神明?中国士人又岂能数千年推崇之而不衰?此道理不辩可知。 
    三、易学的理性
    以上简约说明易学的本来面目是哲学思想及其被误解的经过,那么我们现在说到易学究竟是怎样一个哲学思想了。要而言:他全然是一大理性思考。为·了明白起见,以下分作几方面述说:
    (一)理性的万物一元论
    易学以宇宙万有为一整体,为一大秩序,为一大变化,此一整体有本有末,本为一,末为多。这可以从两方面说:
    第一,从存在方面说,宇宙万有的存在,可分为“道”与“器”。“道”是形而上的原理法则,“器”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此即《系辞传》所说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的原理法则是变动的,宇宙自然之性如此,观万物之不得不变可知,如人不得不生长老死,草木不得不生荣枯衰,风起云涌,春花秋月,莫不在变动中。可知形而上的“道”的变动作用是万物生成的因,而万物的现象是变动中生成的果。万物均准于“道”,各因其自身的条件而变动,而成其秩序,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生成之“元”,“道”之原理法则统涵万物。《系辞传》云: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道”与“器”只是就形而上与形而下做分别,本质则为一。故如就本质而言,“道”即是“器”,“器”即是“道”。
    其次,从变化而生万物方面说,“道”之化生“万物”原为自然之性,不落意志,但就万物之被生者言,则“道”为生之源,即此“生之源”立名,又名“太极”。太极者,生生之大始,故“道”与“太极”为异名而同指。
    (二)理性的万物发生论
    易学认为万物发生于宇宙间两大根本存在的作用相交,即阳性的“一”与阴性的“一”。
    其实,这与上面所说“道”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道”的变动根据易学的由观察所得,为圆道周流的动,如人之生长老死,如草木之生荣枯衰,如器物之成而毁及事件之兴而废,现象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呈圆道之变化,是以老子言“周行而不殆”,孔子言“周流六虚”。既是圆道之流行变动,自有往有来,往即阳,来即阴;往即动而进,来即静而反。推而言之,即升降,即开合,即明暗,即刚柔等等;用于人生,即男女,即君民,即生死,即隐显等等。《系辞传》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言“阴阳”而不言“阳阴”,正由其为终始周流之故。又云:太极生两仪。“阴”与“阳”之两极作用,原生于一大太极作用之流行。宇宙是一大太极,阳为天之道,阴为地之道,故《系辞传》又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万物发生之实情如此,易学的理论与万物的实情无不合。
    (三)理性的万物差别论
    两仪阳之“—”与阴之“--”乃太极“—”中之分,但在思想层次上,太极之“—”为上层思想,两仪“—”与“--”则为次层思想,易学不另创制其他符号,即以阳仪之“—”同于太极之“—”,正说明此二而一,分而不分之义。理性思辩,十分高明,读易者应于此处细著思。然后,再说到易学如何看待万物的差别,依照易学,万物的差别便是阴阳二性多寡的问题。同为人,或刚强,或柔顺;同为鸟兽,或疾或徐,或羸或肥;同为草木,或枝或蔓,或实或否;形色万亿,不可穷究,一言以蔽之,所具“性分”有别,故物物相异。在这里,八卦的制作确实令人钦佩,八卦利用单纯而明确的几个卦象,将“—”与“--”两个基本符号加以组合,每个卦象采用三画的奇数重叠而成,如此则非阳多即阴多,藉以示明二性多寡,十分明白。例如:三震、坎、艮三个卦均阳性少而阴性多,却以二性组合排列之不同,各代表不同之物类;巽、离、兑三个卦均阴性少而阳性多,具义相同;乾与坤二个卦则表示宇宙间本有纯阳纯阴二作用之存在(非现象世界之物)。伏羲氏画卦之止于八卦,也正因为卦象发展至此,已足以说明万物之差别,尽到了卦象是思想符号的含意。在《系辞传》中我们看到许多处的赞赏辞,如: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象也者,像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八卦以象告。
    八卦的创制,论年代约在距今七千年之前,古人有此理性思考,宁不令人心折。
    (四)理性的万物交感论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罕有道及万物间交互感应之事,然而中国易学不然,万物交感是最根本义之一。“道”为一,一中分阳“一”与阴“--”,阴阳虽分立而实为一体之两面,在“道”的流性变化中,阴极转阳,阳极转阴,阴阳二者永远互动不离。且“道’’之化生万物,物物为一太极,即物物具阴阳之道,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正由于万物具阴阳之道,万物具阴阳互动不离之性,故万物交互感应,打通了物与物间形体的隔离而性性相通。
    易学是以人为本位而发挥的哲学思想,言感应之大者自以天人感应为主,这在文王卦序六十四卦排列上明白看得出来。六十四卦序分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起于乾坤二卦,终于坎离;下经则起咸恒二卦,终于既济未济。乾卦象为三,坤卦象为三三,象宇宙间原有阴阳二作用之存在;降落在万物世界则为火为水,火之卦象为三,水之卦象为三,上经表示宇宙间有此阴阳水火之体。咸卦象为 ,恒卦象为主,咸即感,象少男少女之相感,恒则象长男长女之久与相处,为阴阳二性表现于人生;降落在万物世界则为火与水之相反相成,成则为既济 ,反则为未济 。六十四卦上下经之安排,正揭示人生的一大法则,即“人法天”。天之道在先,为体;人之道在后,为用。 
    推此义以往,则时间上古今相应,空间上人与天地万物相交通,一感应之功,遂使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之征,扩大其用同乎天地。此一义言来非短语所能尽,读者宜广思之。孔子在《咸卦·彖传》中云: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读此,可知感应之重要。
    (五)理性的万物归根论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老子的话,老子这话便是站在易学思想的继承上说,因为根据易学,“道”与万物形异而质同,万物只是“道”的变化形态,万物脱去其形即回归于“道”之本。在易学,无物不归,如果有不归之物,即是有“非道”之物,而如果有“非道”之物,即等于说是“道”外有物,“道”便不是绝对的一了,乌乎可?所以在易学,万物无不归于“道”。
    在这里,涉及到“动”与“静”的含义,老子说“归根曰静”,“动”与“静”究竟有何不同呢?不可不知。后世人以“动”与“静”相对待,多解释“静”为不动,其实是不对的,根据易学,“静”非“动”固然不错,但并非就是不动,因为宇宙间根本没有不变动的存在,何有“不动”?所谓“静”者,乃形上之“道”之自然流行,未著生物之意之变动。换句话说,自然不著力的动是“静”,而著力的动是“动”,乾阳的动生万物乃是著力于生生,故言“动”;至坤阴之极,生之功用已尽,归根于原始之未生,故言“静”。此老子言“归根曰静”之故,为易学思想的本义。
    (六)理性的人道论
    说到易学的人道思想,是一个大题目,应该用大篇幅述说,但在此只要说明易学的人道论为依据于合理的思考而建立,故扼要述之。
    就易学的创立与发展来看,是先起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得天地万物之道的大则,然后收归到人,做自我的反省,立人道以求“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宇宙论思想在先,人生思想继起。伏羲氏的八卦哲学属前者,自周文王六十四卦以后,到孔子《易传》之作属后者。是故易学所揭示的人生,乃立于天地万物之道之上的人生,易学认为人应该对天地万物之道有所认识,有认识而后才得人生之正。因此,以上所述万物始于一元、万物由阴阳化生、万物由性分不同而生差别、万物交相感应以及万物终归于根等都是基本的认识。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只举大端以明易学所示的人道论:
    第一,人为万物之一,人与万物不同者,唯是灵性较高,然而就“物”而言,人非物外之存在,故人与万物在生命的本质上说,为一大平等。
    第二,天地也是“物”,只不过是物之大象,其他万物与人由天地生,故人应该尊敬天地,效法天地之道。而事实上,天地之道即在人生之道中,细察之,则知人离天地之道即不能生。 
    第三,人具有高于万物的灵智,应发挥此灵智以指导万物、安排万物,使各得其宜,不可傲物暴物,此即“开物成务”之义。要言之,人为万物的代表,应担负起辅相天地化育万物之责。
    第四,宇宙自然之“道”因流行故,有其指向,此自然的指向为道之正,人应循正道行事,以不违正道为志业,吉凶悔吝之用心在此。
    第五,时与位为人生行事之大则,故当特别重视,因时当位而行事,则吉祥随之,君子与小人之分别即在此。
    第六,人也当注意与周遭环境事物的和谐,易学分别以乘、承、比、应表示,告人何者当为与何者不当为。
    第七,人在行事中,或有穷困阻滞之处,易学则勉人用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以通物极为重要,圣人的立名主要便在能够“通物”上。
    第八,人生行事,难免有过失,有过知悔即改,谓之“善补过”。
    以上八项,约略已概括易学人道思想之要,至于如何视卦爻之变通以行事,则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每一爻均为指导之范例,读者于用心思考中自可得之。
    结 论
    近世以来,人类常夸耀进步,然而细心观察,所谓“进步”者,多属于知识方面与生活享受方面,知多识丰与生活享受奢华固可以满足人类欲求心,但对于生命价值而言,不唯无益,且有损害,昔老子称此为“道之华”,勉人应该“处其实不居其华”。易学数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领导,中国历代圣哲贤士之所以无不究此学、无不推尊此学者,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理性的产物,从形而上的理论依据到形而下的人道安排,都可以做合理的解说,在本质上它是与人心相应的学问。易学认为人之生不只要扩大知识面,不只要满足欲求心,更要紧的是要生存得幸福快乐,守“保合太和”,之正道而不失,才是人类自求多福的努力方向。否则,如果只务于知识的增长与欲求之满足,最终或将遭受泛滥成灾之害。本文有见于此,故以易学的理性为题旨,约述其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