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家治疗传染病经验浅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6:11:13 时珍国医国药 佚名 参加讨论
在进行中医药防治SARS的研究中,笔者对明清医家治疗传染病的相关经验作了整理和提炼。从临床来看,这些治疗经验对于多种传染病的治疗至今仍具有较为广泛的指导意义。以下就主要治法及治疗注意点作一浅探。 1主要治法 1.1瘟疫初起,辛凉宣透 《瘟疫论·上卷》说:温疫初起,“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卫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散主之”。达原散有透达膜原之功,初入之邪宜及早透泄外解。 《伤寒瘟疫条辨·卷一》认为,瘟疫初起所见之表证,“盖怫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之时,若不用辛凉解散,则热邪不得外泄,遂还里而成可攻之证,非如伤寒从表而传里也。”温病热毒,“扬之则越,降之则郁,郁则邪火犹存,兼之以发扬,则炎炎之势皆烬矣。”可用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加味凉膈散、增损三黄石膏汤之类,并说“如升降散、增损双解散,尤为对证之药。”这些方剂中僵蚕、蝉蜕为必用之品,黄芩、黄连、桔梗为常用之药,并配用银花、连翘、薄荷、荆芥、防风等。辛凉宣透之意十分明显。由于瘟疫火毒为甚,故方中苦寒之品也在所必用。 温疫虽有表证,宜辛凉宣透,不可妄用辛温发汗,“一发汗而内邪愈炽”,因为温疫邪伏于内,“虽汗不解,病且加重”。 从中医药介入SARS治疗的报道中看到,在疾病初期,多用银翘散、达原饮等方,基本上还是遵循了这一原则。 1.2逐秽解毒 瘟疫的主要特点是火毒重。对此《伤寒瘟疫条辨》明确指出:温疫“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并兼以解毒。可按三焦分治,从杨氏所创的治瘟疫15方来看,逐秽主用大黄。15方中有7方用大黄,有2方在加减法中有大黄。解毒主用黄连、黄芩、栀子。13方用到黄连、黄芩,11方中有栀子。用大黄之方绝大多数与黄连、黄芩、栀子相伍。充分体现了治瘟疫以逐秽解毒为要义的思想。 回顾本次SARS治疗,清热解毒仍是主要治法之一。 1.3通下 《伤寒瘟疫条辨·卷一》云:“温病下后,里清表透,不汗自愈,终有得汗而解者。”下法是治疗瘟疫的重要方法,运用得当往往可收捷效,但须正确把握。 1.3.1 下当及时 《瘟疫论·上卷》曾明确指出,用下法逐邪,“勿拘结粪”。“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心黄、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募原者,已有行动之机、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彻其余毒。大凡客邪贵乎早治,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下法运用及时,解邪亦速。“凡见表里分传之证,务宜承气汤。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得汗而解者”。若是宿食与疫病相杂,则下法更是在所必用。 《伤寒瘟疫条辨·卷二》也认为,温疫变化极快,当下即下,不可迟缓。此所谓“急证急攻”。 《瘟疫论·下卷》列出众多可下之症:如唇燥裂、唇焦色、口臭、鼻孔如烟煤、气喷如火、小便极臭、扬手掷足、脉沉而数、潮热、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心下痛、腹胀满、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胀满、热结旁流、发狂等等。对其病机及鉴别分别作了分析。 1.3.2察舌为凭 使用下法常须察舌,舌象往往成为运用下法的重要依据。 《瘟疫论·下卷》载有不少可下之舌象,如舌白苔渐变黄苔、舌黑苔、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舌砂苔等。 《温热暑疫全书·疫病方论》亦有相关论述:“舌胎,邪在膜原故白,在胃则黄。胎老则沉香色。白者不可下,黄者下,黑者急下。下后胎不脱,舌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白沙胎、黑硬胎皆当下。白胎滑泽,邪在膜原。倘别有下证,宜达原饮方加大黄。”当然,也须结合其他见证。 1.3.3下后须注意观察病情 温疫攻下,并非下后其病即愈,往往会有某些变化。因此还须注意密切观察病情。作出明确判断,采取恰当措施。《温热暑疫全书·疫病方论》还对此作了阐述:“时疫下后,多有不能即愈者何耶?盖疫邪多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邪传留于肌肉,一半向里,邪传留于胃家。惟传于胃,故里气结滞,里结表气因亦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得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郁肌肉者,方能尽达于表。或斑或汗,然后可以谋治而愈。” 1.4扶正救逆 由于瘟疫“一发则炎热炽盛,表里枯涸,其阴气不荣”,易越经而传于心,误用汗、补、和解等法会出现种种危重证,对此须知救治。《伤寒瘟疫条辨》创制大复苏饮,可治温病表里大热,或误服温补和解药,以致神昏不语,形如醉人,或哭笑无常,或手舞足蹈,或谵语骂人,不省人事,目不能闭的“越经证”,以及误服表药,而大汗不止的亡阳证。此方“清补兼施,宣散蓄热”而使“脉气渐复”。其他如“温病清后热不退”,“温病下后厥不回”等也都有相应的治法。温疫变化多端,辨治时须把握要点。 治疗瘟疫以祛邪为主,但不能忽视正气。《瘟疫论·下卷》中提出应补诸证:“或日久失下,形神几脱或久病先亏;或先受大劳;或年老枯竭,皆当补泻兼施。设因下而增虚证者,宜急峻补”。当然,必须掌握尺寸:“虚证稍退,切忌再补。补后虚证不退,及加变证者危。下后虚证不见,乃臆度其虚,辄用补剂,法所大忌。” 《伤寒瘟疫条辨》指出:对“气血两虚,阴阳并竭”之“四损”,“当从其损而调之”;“既虚且实者,清补间用”;虚而不能不下者,攻补兼施用黄龙汤等等,也反映了祛邪不忘扶正的思想。杨氏尤其重视阴液。对“脉虚人弱,不可更下”者,黄连解毒汤合用玉女煎;清补兼施的大复苏饮也是解毒与养阴之品配合;《伤寒瘟疫条辨》认为,温病一般无阴证,即或有虚弱之人需用温补药,其中亦宜兼用滋阴之味。蒲辅周老甚赞此法,治“乙脑”时法此意而获良效。 2治疗注意点 2.1疫病兼旧病,治疫病为主 《瘟疫论·上卷》云:“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病自愈。” 2.2妇人须注意经、胎 疫邪致病虽有大致相同的规律,但是女性有胎产经带的生理特点,治疗时应予注意。《瘟疫明辨》说:“妇人时疫,悉与男子同。惟当经期则治法略异,以其关乎血室也。凡遇感疫值经期者,治法必兼少阳”。“妊娠感时疫,须治之于早,则热不深入而伤胎。当汗当清之症当速治,固不待言。当下之症,尤不可迟。若因妊娠忌下伤胎之说,因循略迟,则胎受热蒸而反易堕。一见里症,速下其热,其胎反安然无事”。 2.3治小儿之疫须明要诀 《瘟疫明辨》谓:“小儿受时疫,悉与大人同,而时见惊搐,类于惊风,误治多死。用大人治疫清解诸法,减小剂料以治之则愈。小儿不能言,遇当下症,既不知谵妄,复难验其舌胎,则当验其唇,唇赤而燥,即是下症。此幼科之要诀也。” 2.4疫解后宜养阴忌滥补慎通利 《瘟疫论·上卷》说:疫病“暴解之后,余焰尚存,阴气未复,大忌参、芪、白术。得之反助其壅郁,余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缠,日后必变生异证。……凡有阴枯血燥者,宜清燥养营汤。大抵温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慎起居为上计也。” 《时疫解惑论》说:“疫后饮食渐增,而大便久不行,亦无所苦,勿遽通利。宜清余热,滋津液。”疫后气阴两虚,轻用通利易致气阴更伤。 2.5重视饮食 《瘟疫论·上卷》中有“论食”一节,阐述了饮食调节的重要性和方法,颇有参考价值。总的意思:胃气须仔细养护;不可强食、过食;粥乃佳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浅析明代医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下一篇:中医理论—阴阳学说—认识阴阳探求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