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养生 > 其它 >

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

“清淡二字其实有两层含义,简单地说是饮食养生原则。少油少盐,您现在的身体营养过剩,缺少运动,导致痰湿郁积,日久会有血压和心脏的问题,应尽量少在外面应酬,多回家吃饭……”我边开处方边继续说道,他认真地听着并思考着。
    “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情志,中医讲七情致病为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让他凝神思索起来,想必很有感触吧。
    话是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在我幼年的印象里,祖父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天清晨6点就去诊室给病人看病,待到8点钟别的大夫正式上班的时间,他已经给几拨病人看完病。那时候,他每个上午的门诊量就能达到80多人次。直到我也投身于针灸临床工作后,才深深体会到半天80多人次的门诊量是多么的辛劳,即便对于开药方的大夫,其工作量也是惊人的,更何况是针灸大夫,每天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的奔波里程可达到几公里!而回到家的祖父也不闲着,会客、带学生、看书、看稿和改稿,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后来,我从父亲那里才弄明白祖父这样拼命工作的原因。原来,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脾气耿直的祖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拒不承认自己的“滔天罪行”,作为“牛鬼蛇神”被剥夺了看病、教书的权利,到河南南阳等地接受再教育长达6年多。1973年他回到北京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3年。面对这样的境遇,祖父并没有埋怨,也没有要求什么。为了挽回“文化大革命”带来的9年的损失,他蓄须铭志,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损失的时间全补回来,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6点就开始给病人看病。祖父的这种习惯和性情深深影响了父亲和我,成为了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祖父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摞起来和他的身高差不多高,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咽炎、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效果尤佳。例如:曾治疗印度一位纳拉雅南女士,该女士患17年三叉神经痛。她自己开设三个医院,拥有不少国际教授,然而用任何西药都不能为其止痛。祖父为其针刺20次即完全痛止。惊于其神技,三年后纳拉雅南女士特邀祖父去印度为其训练了12名针灸医师。巴西大使夫人因患急性坐骨神经痛而不能起床,服任何止痛药仍疼痛不止,遂邀祖父为其治疗。祖父为其针治三次而痛止,下床自如。又治一七八岁小女孩,患时常摇头,并无它症,其母邀医治疗,均无效,而祖父为其连针三次而摇头遂止,并不复发……学校老师、医院同事均惊叹祖父的针灸效果,但祖父却很谦虚,仍然虚心向别人求教。一针一师,一穴一师,一德一师,不断吸取他人长处,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对首诊力求精准,治疗力求准确,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他不擅长治疗的病种他总是推荐让别的专家治疗。
    祖父的病人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到他门诊,门口都挤满了病人。然而他的收费却少得可怜,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作为工程院院士、文化大革命前就晋升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却和普通大夫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他就分文不取,颇有医侠之风、大医之范。
    当我考入北京中医学院这所神圣的中医教育殿堂的时候,祖父已被尊称为中医针灸界的学术泰斗。然而他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特别告诫我在学校里不要提他的名字,不要提与他的关系。这使我在以高出基础分数线50余分的全校第一高分考上本校研究生时,我的导师耿恩广教授十分惊诧:他与祖父相识多年,竟然不知道我已经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生活了整整五年!
    我能考入导师耿恩广教授的门下,也离不开祖父的谆谆教导。本科的最后一年,我下决心考研究生,当时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报考祖父的研究生,然而他却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学海无涯,医者要博采众家之长。祖父向我推荐了耿恩广教授。耿老师师从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腧穴定位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另外一个推荐理由,则是因为耿老师人品好,不争名夺利。祖父说了这样一句话:“医者,当以患者为本,不求名利。”这句话,后来我的确从导师耿恩广教授身上深深地体会到。在导师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患者送的中堂,仔细看来却是两句藏了导师名字的诗:恩泽无回报,广播有爱心。这也许正是老一辈中医人的人生准则吧。
    祖父一生清贫,却具有清雅高洁的品行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在养生中,他强调对内在精神的调养,既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又要心胸开朗、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一代针灸大家,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已近九十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针灸学界中,在各种场合都不遗余力地为中医事业、为针灸事业鼓与呼,为针灸的发展喜与忧。
    也许有人会说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避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庸庸碌碌,什么都不求,又有什么意思?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可能许多人会说:淡泊表现的只是一种情怀而已。我可以修养身心、不计名利与得失;但是没有名利、没有金钱这类普遍的衡量工具,社会上的其他人又拿什么来评判我生命的意义呢?这样看来,碌碌无为的一生和轰轰烈烈的一生,没有什么不同吧?不如就放低点自我要求,平平淡淡,不争不求地过一辈子算了。
    其实,要求人们不追名逐利、不贪享安乐,这仅仅是它表面的含义。“淡泊”,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性和理想,是为实现宏大抱负服务的,并非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春秋时的齐国丞相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非常简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过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婴迁入新居,都被他谢绝了。最后,齐景公把晏婴以出使晋国为名调出齐国,而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扩建了新宅。等晏婴回国后,又漂亮又大气的新居已经落成了。谁料,晏婴在谢过景公后,拆了新居,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住房,让邻居重新搬了回来……
    从古至今,“淡泊以明志”的人层出不穷,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他们不计名利得失,心里装着国家和民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赢得了后人的歌颂、景仰。
    “养心莫善于寡欲”。适当抑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无尽的人生乐趣,否则一旦“过”了,恐怕就不是“乐趣”了。
    清淡二字,不仅仅是指口味上的清淡,思想上的“清淡”更为重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浮名、权利、钱财都乃身外之物,过度追求反而影响健康,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