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中医 > 中医其它 >

中医善本掌故: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以字行。生活于公元3世纪,高平(今山西高平,一说山东济宁)人。西晋时期著名医学家,曾任晋太医令。他性格沉静,喜好著述,博通经方,深识医理,尤其对脉学有深刻的研究。西晋时,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简编残乱,濒于失传,王叔和对其中的《伤寒论》部分进行了搜集整理和编撰工作,颇有功于仲景。此外,他还将以往文献中有关脉学的内容加以集录和整理,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著成《脉经》10卷。
    王氏在书中强调“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故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扁鹊、华佗等诸家有关脉学的论述,剖析脉理,条陈脉法,明辨脉象,说明主病。同时,结合疾病的声色证候,确立治法,告之宜忌。卷一论述人脉寸、关、尺三部,持脉之法有“浮、中、沉”,病脉体象有二十四种(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以及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脉候;卷二论“关前”、“关后”脉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位的脉象阴阳虚实变化与所主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奇经八脉的脉象主病;卷三为脏腑的平脉、死脉;卷四论“遍诊法”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各部脉象主病,论杂病的各种病脉,各种亏损病证以及决死生脉候;卷五辑扁鹊和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闻声要诀;卷六论脏腑病机与病证;卷七论述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八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热病诸证与死候;卷八论各种杂病的脉症并诊;卷九阐述妇儿科诸病机理、脉症与预后;卷十为“手检图二十一部”,此图已佚,文字亦有残缺,只剩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央”诊法以及各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脉经》对西晋以前的脉学成就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使脉学独立分科,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该书约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此书。敦煌写本《王叔和脉经》残卷(S.8289)是现存最早传本。北宋时期,朝廷曾予整理刊行,南宋时《脉经》刊本已有多种。经过历代流传,翻刊覆刻,传世刊本主要形成两大系统:一为嘉定元年(1208)陈孔硕借医局建本,用阁本参订互考,刻于广西漕司,即广西漕司刻本。元代泰定四年(1327),龙兴道儒学又据广西漕司本刻印,今存者有明成化十年(1474)毕玉据泰定四年龙兴道儒学重刻本。另一系统为嘉定十年(1217)何大任依家藏绍圣小字监本刊刻,即何大任刻本。元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当从宋嘉定何大任本传刻而来。广勤书堂为元时福建建阳名肆,书肆主人叶日增。建阳叶氏广勤堂刻书兴盛于元明之际,从元末叶日增至明代叶景逵,祖孙相继刻有《针灸资生经》、《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埤雅》、《唐音》等书。此本刊行后影响很大,其后多有翻刻仿抄及影印本。《脉经》在国内现存有60多种版本。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旧藏清代藏书大家黄丕烈处,后为民国著名出版家、藏书家张元济收藏,今藏国家图书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