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禅茶行道


    经常听到说:「茶禅一味 」或「禅茶一味 」,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味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个时候,天地之间都是禅味;茶味亦复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后,才有感觉。 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顿悟此中真意;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茶道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在这种情况下,「禅茶」、「茶禅」、「禅˙茶」、「茶˙禅」,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禅茶一味 」、 「茶禅一味 」。
    茶、禅、道,本来即是同根同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茶的内涵是动静、静动的结合;禅的内涵是外静内动的「静动」;而道的内涵是外动内静的「动静」。
    茶之所以形成「茶禅」、「茶道」,理由是非常充份的,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茶,茶就现身在那个方向,「茶禅一味 」是如此,「茶道一如」一复如是。
    中国禅宗形成后,因着禅修而饮茶,相沿成习,潜移默化,饮茶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 《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刘贞亮饮茶有「十德」;《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茶不但与显教、汉传佛教,即使密教、藏传佛教,也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味茶,三者既有相联的共同点,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禅门茶风兴盛。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一般说是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艺术》:「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 僧人坐禅修定,须持斋戒,由戒生定,由定证慧。 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 唐代饮用的是饼茶,以煮茶法来饮用,饮茶为茶汤,像药汤一样。 佛教丛林过午不食,只允许饮茶助修。
    赵州公案说「吃茶去」,道理在此。 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这句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 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茶饮盛行,有一套严格的饮茶程式,据说日本茶道就是从这里传过去。
    饮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于是,高僧大德将「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禅门精神贯注于茶道中,这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茶文化 诞生在两汉之际,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到唐代茶文化 兴盛。 茶文化 的发展随之的制茶法,由唐代饼茶、宋代团茶、明代叶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饮茶法从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的「雅玩」入俗为民间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渗透在文化生活上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
    茶文化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茶入禅形成「禅茶文化 」,茶文化 传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传入英国而催生了欧洲「下午茶」;于是,欧美有了「基督禅」一派,可以说是禅茶文化 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
    自古禅茶不分家,茶与佛家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禅茶文化 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茶与佛家关系密不可分,茶文化 的兴衰与禅文化消长至为密切。 茶文化 在明清之后曾经衰落,禅宗也于此时期匿迹,茶的兴衰期与禅的隐显期,恰好不谋而合。
    弘扬佛法与弘扬茶道,两者可说相辅相成,喝茶者从中体悟禅法而入道,参禅者从喝茶中了悟佛法,喝茶者因而提升到精神层面,参禅者更能参透佛法妙境;因此,茶文化 ,禅文化,融和而成「禅茶文化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