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第一次武装侵藏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32 转自:中国西藏 佚名 参加讨论
入侵背景 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由于对印度这一“英王皇冠上最亮的明珠”和英国“食品篮”的高度重视,确保英国能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稳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根据印度的地理特点和周边环境,英国的战略家们逐步提出了所谓“拱卫印度安全”的“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的战略思想。三个“缓冲区”中,第一个就是“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第二个是印度洋,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在英国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是“阿富汗,它挡住了沙皇俄国。”① 两个同心圆是指,内圆:印度西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尼泊尔—锡金—不丹—阿萨姆邦—印度东北边境的部落地区;外圆:波斯湾的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② 一个内湖就是英国控制的印度洋。 从这一战略构思出发,英国必须从印度向北入侵喜马拉雅诸山国,进而对西藏进行侵略。此时沙皇俄国也在觊觎新疆,企图进而南下与英国争夺西藏。但是,沙俄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威胁,远不如英国严重和直接,其主要方式是进行政治上的笼络。 英国按其从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针,1835年向锡金租得大吉岭地方,作为东印度公司的“避暑地”。从此,英国在喜马拉雅山区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国吞并印度西北部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以后,又悄悄侵占了原属于我国西藏地方的拉达克地区。1860年,英军进攻锡金,并于1861年囚禁了锡金王,强迫其签订英锡条约,占领了锡金的许多土地。1860年,英国同尼泊尔签订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对尼泊尔的控制。1864年,英军进攻不丹,1865年强迫战败的不丹与之签订条约,强占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后,英国即以锡金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锡金境内大举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实现“英国管理下的西藏,保证印度不受中国威胁”的战略意图。 侵藏战争经过 19世纪60年代,侵入锡金的英国官兵,在锡金境内筑路架桥,开辟进入西藏的通道,又招雇游民,非法越过当时藏锡边界日纳,进至隆吐山,深入藏地探路。当地藏胞发现后,当即进行阻止。但是英国人不听,反而派人进至隆吐山以北开路建站。鉴于英国北侵的步骤日益加紧,噶厦不顾清廷对英妥协退让的政策,于1886年至1887年派藏军在隆吐山建立哨卡设防,并在哨卡旁塑立了西藏的护法神像。英国随即反诬藏军侵入了锡金境内,并向清廷提出要噶厦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的蛮横无理要求。清廷畏于英国,惧怕藏边发生战事,希图委曲求全,因而一再压噶厦撤卡撤兵。但是噶厦和三大寺说隆吐山是西藏领土,不在锡金境内,因此反对清廷的后撤命令。驻藏大臣文硕也感到英国居心叵测,支持噶厦的抗英主张。英国遂进一步施展离间清廷与噶厦的诡计,在政治上竭力争取和清廷共同打击抗英的藏胞,在军事上则集结2000兵力于隆吐山以南,由格累哈姆将军率领,做好北攻的准备。噶厦也派去两个代本率900名藏军,又动员民兵一部,布置于隆吐山及其以北一带,加强边境防务,并任噶伦拉鲁益西诺布旺秋为前线总指挥。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0日(藏历2月7日),英军开始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西藏官员多吉仁增等率领藏军、民兵勇敢反击,首战毙伤英军100多人,但后来自身伤亡更大,整个作战先胜后败,遂被迫后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陷于英军之手。这时,清廷将支持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革职,任命听话的升泰为新的驻藏帮办大臣。但十三世达赖喇嘛与噶厦不顾清庭的阻挠,仍然调兵遣将,动员藏军、民兵万余人开赴前线,于6月至10月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复隆吐山。然而,升泰执行清廷的命令,多方破坏藏胞的抗英义举;加之藏军训练差,作战指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最后归于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掳去住春丕之锡金王①, 加以囚禁。据日本人所著《西藏通览》一书载,战后到过亚东、隆吐山一线的日本人成田安辉称:“吾前经此地时,从仆指旧战场为吾言曰:前年战役,是处死尸累累,所谓流血成川,积骨为山者也,呜呼!当日藏人死伤之巨,由此可以知矣!”② 1888年是藏历土鼠年。因此,藏胞称这次的抗英战争为“土鼠年战争”。 英国第一次侵略西藏战争结束后,腐朽的清廷迫不及待地要同英方议和。1888年冬,清廷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在英方的压力下,升泰一再让步,不惜卖国求和,于1890年在加尔各答同英印总督兰斯顿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由此,历来是中国西藏地方藩属的锡金,被英人攫走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甲午年旅顺大屠杀(1)
- 下一篇:高楼寨之战:捻军全歼清朝精锐的蒙古骑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