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天公无语对伯谦(4)


    (三)“济远”真的进不去“扬威”搁浅的海域吗?
    孙克复先生的第三点质疑更具有技术含量,称“2舰吨位轻重不一,“济远”不可能驶入“扬威”搁浅的区域。”依据还是想当然的推论,“济远的排水量几乎是扬威的一倍,吃水也较扬威深得多,不待撞及扬威,本身就已搁浅。焉有吨位小,吃水浅的船搁浅,而吨位大,吃水深的船,不仅没有搁浅,反而在撞坏吨位小的船之后,捩舵离浅飞驶之理!”
    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翻案者(台湾)海军将军郑天杰、赵梅卿“……比‘扬威’约大一倍的‘济远’,又如何能于‘扬威’搁浅而不能动之处撞及之,其后又能不搁浅而飞遁?显与事实不符。”[22]
    根据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战后的报告,“扬威”舰是先遭到了撞击,而后才驶往浅水区搁浅,“扬威舱内亦被弹炸,又为济远当腰触裂,驶至浅水而沉。”[23]如此则“扬威”沉没处的水深深浅、“济远”能否驶入,实际并不能作为质疑“济远”撞击“扬威”的证据。但为了分析孙克复先生的判断,本处权且以撞击事件就发生在“扬威”沉没处来分析。
    首先在舰船常识上便存在认识误区,英国阿姆斯特朗米切尔船厂建造的撞击巡洋舰“扬威”,吃水4.57米,德国伏尓铿造船厂建造的穹甲巡洋舰“济远”吃水5.18米,相差仅半米余,何来的“吃水也较扬威深得多”之说?另外所谓排水量大的船,吃水就一定会大于排水量小的船也是想当然的信口开河,同为德国伏尓铿船厂的产物,“经远”舰正常排水量2900吨,大于正常排水量2300吨的“济远”,但是“经远”的吃水是5.11米,不及“济远”之数。[24] 史学者不明此事尚可理解,“海军行家”也翻出这样的错误,当做何样解释?
    其次对于搁浅一词的理解也存在误区。搁浅是指船舶触到水底,而尚未被完全淹没的情况。举例而言,一艘总高20米、吃水5米的船在10米深的海域遇难,舰体大部分还露出在水面外,呈现出搁浅的情况。那难道这片10米深的水域,吃水超过5米的船只就都无法航行了?
    再次是对海域的指认存在严重问题。孙克复先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中指出,“‘扬威’搁浅地点为东经120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处。”[25]依据此一经纬度,在地图上加以查对,相应的位置居然是秦皇岛以外的辽东湾海域[26],正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鏖战的“扬威”舰如何从黄海瞬间越过辽东半岛进入了辽东湾搁浅?令人难以名之。
    出于慎重起见,在又查阅了孙克复先生早年编写的《甲午中日海战史》后,发现书中有另外一则经纬度记载,即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3秒[27],与地图对照,恰好在大鹿岛外的近海,由此可以大胆推测,上一组经纬度数据可能是孙克复先生笔误所致,一字之差,相差了两个海域。
    按照这一组经纬度在海图上查找,很快便能发现“扬威”搁浅海域的水深,现代军用海图上,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3秒位置的水深约为9.2米[28],考虑到现代海图上所测的是低潮时的水深,加之该位置并非处于航道,百年来泥沙淤积,1894年的水深肯定不会小于次数。根据“扬威”舰历史图纸进行测算,该舰由舰底到桅杆的高度达29米,到烟囱的高度超过18米[29],“扬威”舰在此海域即使完全沉底,海水也无法将船体淹没,因而就会出现搁浅的现象。
    “扬威”搁浅在水深9.2米的海域,吃水5.18米的“济远”能不能驶入水深9.2米的水域?答案已经明了。而且此答案还是建立在“扬威”就沉没在相撞点的假设上的,如果按照丁汝昌提督的“驶至浅水而沉”的报告,撞击发生地点应该在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9分3秒以南,水深大于9.2米的海域,那样就更不存在什么“济远”无法驶入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