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与现代 >

朱彦民书法艺术的有关评价和报道


    一、题朱彦民书法集
    范 曾
    与彦民往还十载,初唯知其穷契文之学,以青年不厌枯索,积渐成家。于殷墟都城、巫觋之史、商族源起与殷先公偶配之学,咸有创说发明。一日见彦民书法,大诧异。乃询其所师法,自谓少时于乡间无擅文者,更无论精书翰。凡见旧帖,喜不自胜,心追手摹。于二王、米芾尤所心仪。余观其书,飘逸有出尘之致,非时流逐怪追异者可同年而语。其结体神会殷虚书契,自有上古遗韵。昔观堂、叔蕴书中亦曾有感。而彦民于行草中,更增汉晋简牍、金文意味,则前未之见也。要之,心为书主,书为心画。苟有诗心为书羽翼,彦民之书当赴绝尘。近年与余相晤,必以诗钟、联语为戏,久之渐窥门牖,且有从余学画之志。彦民书法集付梓,嘱为诗,余有厚望于朱君,诗以勉之:
    大哲之门几度春,
    推敲甲骨究天人。
    清寒淇水怀乡曲,
    荦确伾山铸此身。
    觥斝常为佳句满,
    翰毫信待墨池屯。
    传经刘向遂心愿,
    十翼同俦探古醇。
    甲申春彦民赴日讲学前夕
    江东范曾于南开大学西南村
    二、椎轮 玉毂 并驰 驱
    ——朱桢(彦民)书法略论
    郭长虹
    欧阳修《笔说》引安昌侯张禹言:“书必博见,然后识其真伪。”当今之世,印刷术发达,纵览古今法书名帖,广阅天下崇碑巨碣,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上至殷契周鼎之文,欧颜柳赵之迹,下逮近世名贤墨宝,无不可得而窥之。古人所谓珍秘也者,不过一二知己,书斋清赏,若非广闻博见,就不免坐井观天,以枣木纹为二王风神,视牛角触为万世宗法。就学习书法的条件而言,今之视古,其便利多矣。然而对于博见,我这里倒有个谬见,如果学书者只是晓得折钗股、屋漏痕,日对古人书迹,描头画角,所得恐亦有限。若鲁公之祭侄、东坡之寒食,欲知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欲知其人,不知其世可乎?北朝碑志,不详书人者故多,然论书而不知时世,其所得于碑志者恐亦肤浅。所以,学书者欲入古人堂奥,必能先体古人之心,知古人之学,然后才能探骊得珠,曳曳独造,成自家面目,否则,即使下笔钟王、满篇颜柳,也不过优孟衣冠,奴书与俗书而已。或者,浑不知传统与技巧,向壁虚造,鲁莽灭裂,则苏东坡所谓“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舞眩儿童”(《题王逸少帖》)之流,固能取悦一时,欺瞒聋瞽,终究是欺世之伪书。
    彦民以学者而能书,故其书法底蕴,迥不同于一般的所谓书法家。他长期从事先秦史与甲金文字研究,近年来,在殷商城址和甲骨金文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为学界所瞩目。学问一途,是寂寞生涯,尤其是先秦史,研究者必须有相当的经学和小学训练,夜雨霜晨,荧然一灯,此中辛苦,只有个中人才能深知。然而治学之乐,也有不为旁观者所知的,检点以往之陈迹,欣然而有所得,如遇异代知己,如逢久违故人,这样的乐趣,只有学者才能体会。学问的根基使彦民在书法创作上能够别具只眼,他的甲骨文书法,不取径于习见的武丁时期的雄强壮阔风格,而追求甲骨学界所谓历组卜辞的挺劲颀秀,可谓别开生面。彦民不仅术业有专攻,他登高能赋,下笔成章,格律倚声,均是行家里手,古典文学功底也非常深厚,所以,他不仅是学者,更是一个文人。纵观他的书法作品,无论真、草、篆、隶及甲骨,皆能文与意合,情与景会。其实,古来以书名家者,无不具有深厚的学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究天人,通古今,发而为辞章,形之于笔墨,然后才能以手写心,情采毕见。如果胸无点墨,不辨之无,仅仅靠“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赵壹《非草书》)地猛练,再拿一本《书家便携》之类的应景文字寻章摘句,就期望有所成就,吾未之见。
    字为心画,书法贵适性情而已。人之性情有高低俗雅之别,有激越平和之判,若能识博见远,离俗趋雅,不违自身性格,则无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还是中正平和、婉转流丽,都不失为好的书法作品。如果违性情,逆常理,追逐时尚,以世俗之好恶为好恶,以他人笔墨写我之怀抱,便觅不着自家立脚处。彦民作字,更多地是自抒怀抱,以遣逸兴,故而能以真性情形诸笔墨,初不欲强寻自家体格,而风采自现。他的行草书,以欧体为根基,故结体中宫收紧,取势险劲,又有黄鲁直之气势开张,行笔磊落处,颇见米南宫风貌,在章法布局上又可见郑板桥的影响,但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风骨,在追求秀美婀娜的同时,又时见骨力劲挺,这与他深厚的甲骨文临习功底是分不开的。不拘一格,取舍有度,是他学书的路径;众体兼擅,一以贯之,是他书法的总体面貌。
    曾几何时,稚、拙、丑、怪的书风,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人人谢无量,个个傅青主,仿佛书若不如此,便不足以称“书法家”。书法如能够具真性情,写真怀抱,则天机流露处,虽粗头乱服,亦自有一段风流可爱,若一定要如此这般,不仅使书法的美学意义变得逼窄,也丧失了艺术本身的基本立场。所以,书家贵在不趋时,不做作,情态不虚伪,下笔不勉强。今人论书法,往往分书家字、画家字、学人字等,按此分法,彦民就可以被归入学人字一类。其实,无论是谁的字,都不可以是写字匠的字、鬼画符的字、半文盲的字。在此,我又有一个谬见:愚以为无论何人,只要他想被尊为“书法家”,首先得是个文人,专业的写字匠如果不通文墨,是否可以叫做书法家,我有些存疑。
    彦民兄据德游艺,书法特其余事。然而骚客幽怀,才人块垒,有不得不发者。当其临楮挥洒,意兴神驰,所抒发者,不过其胸中数卷书尔,所谓“焕乎其有文章”,其人其书,何能以点划之工拙、习俗之眼目而拘之?今彦民兄书法集付梓,而以知己谬托,嘱为文,彦民兄不从俗从众,倩当世大老或书界闻人为之鼓吹,其落落品行,于此可见一斑。更兼此集以浓情笔墨,状故国山川,其桑梓情殷,见诸毫端。故不揣谫陋,谨为序,并成一律,以为彦民兄贺:
    椎轮玉毂并驰驱,
    磊落才人腕底珠。
    众美初集琼琬绚,
    新煤乍落霭霞出。
    文章自古千秋事,
    风物何曾百代殊。
    豪情更借传神笔,
    写将家山入画图。
    郭长虹2002年9月19日于听雨待虹斋
    (按,椎轮玉毂句本孙过庭《书谱》:“何须易雕宫为穴处,反玉毂为椎轮。”盖上古之书质,后世之书妍,彦民兼擅,故云。)
    三、朱彦民尹沧海书画联展举行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韦承金摄影李星皎)6月17日,“朱彦民、尹沧海书画联展”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永明馆拉开帷幕,当代中国画坛巨擘范曾教授为画展题词“朱尹合璧”。此次展览展出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和东方艺术系副教授尹沧海的70余幅书画作品,他们以画展的形式对的恩师范曾教授的70寿辰表示敬贺。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张静,党委副书记刘景泉,副校长佟家栋,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界专家学者以及南开师生代表参加了17日上午的开幕式。
    陈洪在开幕式致词中预祝尹沧海、朱彦民书画联展取得圆满成功,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他说,尹沧海和朱彦民都是范曾教授的学生,范曾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人文修养,使其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而这正是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办学特色之一。
    朱彦民艺名朱桢,河南鹤壁市浚县人,199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王玉哲教授门下,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先秦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甲骨学、殷商史、书法艺术史论等。2006年,朱彦民拜范曾教授为师,研习书画艺术史。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之外,在南开大学开设多门书学课程,主讲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书法史”,获得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历年来撰写发表的书学论著有《书法艺术探源》、《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榜书通考》、《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等。书法作品上溯殷契周铭,下宗魏晋钟王,潇洒飘逸,意雅气浓。曾在郑州、天津、鹤壁等地举办书法展4次,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外知名大学、博物馆收藏。
    尹沧海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199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2003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范曾先生,现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至2007年,尹沧海先后在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成功举办画展10余次,出版个人书画集6部。教学之余,兼善人物、山水、花鸟、书法。作大幅山水风格气势恢宏;作人物、花鸟多见性情,作品笔墨精湛,抒发书画家于现实之外恬淡、安然之心境;书法结体清奇,放逸出尘。著有学术论文集《复归于朴—写意花鸟要旨》《沧海一粟》等,发表论文、散文、文艺随笔100余篇。
    四、朱彦民教授书法艺术赏析
    杨宁
    日前,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永明馆举行了“朱尹合璧”——朱彦民、尹沧海书画作品展。此次活动展出的作品全部由朱彦民教授和尹沧海副教授创作的,其目的是为著名书画大师范曾先生贺70大寿,两位先生均为范曾先生的高徒,二人联手举办此次书画展体现了两位先生以自身做表率,提倡尊师重道的高贵品格。
    本次展览展出的书法作品是由南开大学书法协会指导教师、历史学院朱彦民教授创作的,综观展出的各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三大特点:
    书法作品的内容均为朱教授亲自创作古典诗词、联语,有些是朱教授与范先生在一起吟诗作对、作诗钟的妙得,平仄、声韵皆合乎古典诗词形式,内容涉及治学、修身、抒情等各方面,充分展现了书家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内外兼修”的突出表现。
    朱教授主业研究殷商甲骨文,所以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甲骨文作品。以往书家以金文或篆书笔意书写笔墨甲骨,写出的效果往往体现不出甲骨文瘦硬劲挺的风神。有鉴于此,朱教授自创了以行书笔意书写甲骨文的全新的书写风格,这种新字体气韵高古又不失灵动,全篇作品神采飞扬,有浓厚的书卷气,一改传统的甲骨文书法线条单一而缺乏变化,过于朴拙而略显呆板的局面,表现了书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宝贵品质。
    朱教授左右皆善,有不少书法作品是其左手之作,这些作品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右手的风格,将原本飘逸飞动的行草写出了碑版石刻的朴拙端方,全面展示了书家深厚的功力。
    本次展览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书画界同行对展出的作品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并祝愿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南开周报》2007年6月20日报道,作者为南开大学书法协会会长
    五、承古风而抒新意
    ——记朱桢及其书法艺术
    本报记者 吕国平
    只要见过他一次面,你就会忘不了他,那浓密的大胡子,着实特别特。
    第一次见面朋友是这样给我介绍他的:“这是个会引诱别人偷东西的家伙。”把我吓了一跳,原来他在安阳、郑州、天津办书法展时,每次展品都被人破窗砸柜洗劫了去,让举办单位折损许多家当,常常不得不提前结束书展。
    在南开大多人都知道他是“朱桢”,并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东方艺术系的老师。其实他是以先秦都城文化与甲骨文研究为专业的历史学博士——朱彦民。
    朱彦民1964年冬出生于河南浚县农村。少年家贫几乎辍学,在上中学时,他就担当起逢年过节为邻里乡亲写春联的义务。他嗜习字如生命。到上大学时正式练帖,先是练楷书,自颜柳临起,三年如一日,每天午后三小时,一点一画,一丝不苟。后来转学行书,以米芾为榜样,又是数年不辍,并从魏碑、篆书、隶书诸体中选帖临摹,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同步并进。在学校做学生乃至参加工作多年了,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未曾穿过的他,却常是买来一摞摞字帖、一刀刀昂贵的宣纸。为了看一次正规的书展,他只身骑自行车从安阳到郑州,一天一夜跑个来回。为了拓好一块他发现的唐碑,他曾一人呆在野外丈余深的玉米田坟坑里,一天不吃不喝。他说,“搞书法只有一个死招,先爬到前人的肩膀上去,再设法站起来。”
    多年临摹之后,他爬到了古人的肩上,也设法站了起来。1984年,朱桢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之后他在国内开始频频获奖。一些作品被编入书法集,成为专门礼品送给国际友人,日本的一家中国书画家作品展览馆还收藏了他的一幅作品。由他摹刻的甲骨文,1993年初荣获全国重点高校科技展览会金奖。
    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他还注重书法艺术理论的学习研究,先后发表了《书法艺术探源》、《论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甲骨文书法艺术》及对书法名作赏析的文章。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使他的书法艺术感受极为独特。他自民族文化源头处探寻书艺之根,古朴大气而不玄虚矫作。香港艺术理论家黄韵奇先生来郑州看过朱桢书法,赞赏不止,与之切磋良久,返港后专门将其著作《甲骨文字与书法艺术》寄给朱桢以相讨教。
    每聊及艺术观问题,朱桢总感喟道:“范曾先生,真灼见也。”今年四月,我曾随他一同听过范曾先生在南开大学作的《国画的灵魂》的演讲。以范曾的观点,艺术必须保持民族性,而不宜兼收并蓄导致趋同现象。中国书画同源,又都是以线条表现世界,由状物造形,到传神创势,进而抒情述怀。一张白纸对青天,放笔驰去,烟云自在笔先,在两维空间中表现三维世界,潜示四维神韵,动势气象,跃然纸上。中国书画不是描摹写真,而是由“物竹”而“心竹”,由“心竹”而“画竹”,不断创造升华。只有下尽真功夫,在笔笔线条都能追根溯源的基础上,再独辟蹊径,才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从艺莫图眼前利,市场里面少浮躁。范曾先生谈艺说理,启人心智。朱桢对此的啧啧称赞,实也道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切身理解。
    当他知道我是《中国矿业报》的记者时,他说他自幼喜爱地质找矿与考古,上大学原是一连五个志愿都报了地质院校的。我们谈到野外生活,顺便还提及我以前的一些格律习作拿来请他指教。我的一行旧句“梅香不计色浓淡”,引出他对地矿创业者的许多感慨。临行前,他特意集甲骨文“地不爱宝,山川献灵”,连同我的旧联“遍踏青山人未老,饱经炎凉景犹殊”,书就两幅作品,嘱我转赠给地矿界二千多万奋斗者,以致敬意。
    慕名而访使我们成为朋友,但在其中结缘的却是于山水之间对地矿的共同志趣。我不禁想,在书法艺术之大山中,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探宝者呢?愿他常有收获,多探得书法艺术的富矿来。
    此文载《中国矿业报》1994年5月11日第036期第四版副刊
    六、博士书法家朱桢
    佟有为
    在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哲先生的弟子中,最年少者大概当属朱桢(彦民)了。朱桢今年只有32岁,便获得博士学位,可谓青年有为,风华正茂。
    毕业前夕,朱桢举办了“告别南开园个人书法展”,使我有缘结识了这位博士书法家。
    那天下午,我一走进展厅,就看见一位青年正在为参观者用左笔题字,此人正是朱桢。他并不似我想象中的戴一副近视镜的白面书生模样,生的浓眉大眼,再加上满腮黑密的钢髯,倒有几分猛士的豪气。不过说句实话,我对年轻人(即使是搞艺术的)留大胡子是不敢恭维的,因为我以为有没有真本事,绝不在于有没有大胡子。但当我读罢朱桢的书作之后,却对他的大胡子有些喜欢了。几十幅作品,或行或草,或隶或篆,或硬笔或毛笔,均见功力;特别是他所书的甲骨文,可能与他学业上的研究有关,已初具自家风貌。而从他自撰的诗文联语中,更使人领略到他厚实的文学底蕴以及强烈的个性色彩。我觉得他的大胡子也成为他昭示个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朱桢自幼便喜爱书法;上大学时专习楷书,先柳后颜,三年如一日,临池不辍;后转习行书,上溯二王,尤喜米芾。曾于居室壁间贴满米襄阳的字帖,终日眼观手摹,几近痴迷。功夫不负苦心人,自19岁时其书法作品便在国内频频获奖,被收入《全国大学生硬笔书法作品精选》、《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等作品集中,黄河碑林、巩县宋陵甲骨文书法碑林、日本札幌中国艺术博物馆、安阳市殷墟博物苑均有收藏。
    朱桢还注重书法艺术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先后发表了《书法艺术探源》、《浅说甲骨文书法艺术》、《榜书述论》、《论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等书学论文。
    我被这位大胡子青年感动了。感动我的不仅是他的才气,更是他对前辈师长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崇敬之情。
    朱桢指着范曾先生为他题写的斋名“怀醑堂”,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范先生对他的关怀与提携。
    朱桢的导师王玉哲教授有一次对范曾先生说:“我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文章。想请你看看。”范曾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朱桢把自己写的《论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一文面呈范曾先生。范先生阅毕对朱桢文中的独到之处给予褒奖,并说:“如果你出书的话,我愿为你写序。”
    范曾先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高深造诣令朱桢十分钦佩,便常以诗词习作求教于范先生,这使他们的情感有了更多的沟通。
    喜爱舞文弄墨的人,大多都为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有所寓意的斋名。有一天,范曾先生问朱桢的斋名。朱桢说是“冰醋斋”。范先生不解其意,朱桢解释道:“我生在农村,家境贫寒。今日能就读于高等学府,亲聆前辈们的教诲,实乃三生有幸。冰者寒也,醋者酸也。起此斋名,是警策自己不可忘了寒酸之时。”范先生听罢不以为然,说斋名宜大气。朱桢便请先生赐之。几日后,范曾先生问朱桢可喜饮酒,朱桢说爱饮。范先生说:“那好!我已经给你想好了一个斋名:怀醑堂。典出屈夫子之《离骚》。醑,美酒也。但大而广之,又可指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应以满怀热情去拥抱之。不知你可喜欢?”大胡子喜不自胜,连连称谢。范曾先生笑道:“你给我研墨,我这就给你写。”范先生写了一幅,不满意;又写了一幅,依然不大满意;于是又写了现在看到的第三幅。大胡子说:“我看都很好,您就全给我吧。”范先生不允,遂将前两幅撕了。范先生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大胡子今日道来犹深怀崇敬。
    朱桢言及对前辈的敬仰时,还特别感激他的导师王玉哲教授。王教授年逾八旬,学识渊博,课徒尤严。朱桢的四十万字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是与王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全力支持分不开的。朱桢激动地说,他这篇论文中有一个重要观点与王教授的观点相左。开始,他颇为担心,深怕引起导师的不快。孰料,王教授阅罢,大加赞赏。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并能超越我。”还为朱桢找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帮助他丰富论据。一派大家风范,令人钦佩之至!朱桢说:“范曾先生曾誉王玉哲先生为今之圣人,诚哉斯言!”
    我问朱桢今后的打算,他说一是准备在甲骨文书法上多下些功夫,争取有所建树;二是要老老实实做学问,在先秦史的研究上施展才华。他向我透露了一个想法,就是要撰写一部《先秦艺术史》,以填补史学上的这一空白。好一个大胡子,有雄心,有“野心”,有胆魄!我衷心地祝福他成功!
    此文载《家庭报》1996年7月5日第27期第12版“娱乐世界”栏目
    七、1996年朱彦民南开园书法展媒体报道
    《天津日报》的报道:
    考字研史之余寄情翰墨
    朱彦民博士书法展在南大举办
    本报讯 (张淑英 高建春)6月18日,由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团委及南开书画苑联合举办的“朱彦民博士南开园书法展”在南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开幕仪式。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洪国起、校长侯自新和天津市书法界人士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天津市书法名家孙伯翔、唐云来、田蕴章及南开校内学者、书法家也为此次展览题词致贺。
    今年31岁的朱彦民是南开大学历史系九三级博士研究生,主攻甲骨文和殷商史,考字研史之余,寄情翰墨,临池不辍,近年来在国内外书法比赛中屡获大奖,成就斐然。其字上追王羲之,下摹米元章,用笔飘逸潇洒,结字优美多姿。他结合专业常临写甲骨金文,又喜爱郑板桥六分半体,故其书法中又不乏古拙意趣与别致风味。他不仅勤于创作实践,也注意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已有数篇书学论文发表。
    此次展出的作品共有40余幅,囊括了甲骨、金文、小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
    《天津日报》1996年6月20日
    《今晚报》的报道:
    南大一博士生举办书法展
    本报讯 经过南开书画苑、南开大学校团委、研究生院紧锣密鼓的筹备,朱彦民博士“告别南开园书法展”,昨天在南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天津市书协孙伯翔、唐云来、田蕴章等题词表示祝贺。
    朱彦民是南大历史系先秦史专业博士生,自幼酷爱书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展中获奖,并见诸报端。此次共展出他的作品40余幅。 (水长)
    《今晚报》1996年6月19日第二版“文化新闻”
    《南开周报》的报道:
    朱彦民“告别南开园书法展”圆满结束
    6月18日,由南开书画苑、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的“朱彦民博士告别南开园书法展”在学生活动中心开幕。校党政领导洪国起、侯自新、吴本湘、天津书协领导田蕴章以及天津日报、今晚报等新闻单位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党委书记洪国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认为这次展览办得很有意义,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类似的活动丰富同学的生活。校团委与研究生院领导等先后发表了讲话。
    本次展览历时一个星期,于6月24日结束。
    (南开书画苑、研究生会)
    《南开周报》1996年6月28日第582期第三版
    八、此处书画意正浓
    ——朱彦民、尹沧海书画展观记
    丁昊
    3月29日至4月3日,东艺系永明馆笼罩在一片书情画意中,朱彦民、尹沧海书画展在此举行。
    笔者亲临观之,见展厅中间围坐着几个人,其中有一大胡子,遂上前询问,果真是朱先生本人。朱先生似乎比照片更具神采,可谓字如其人。朱先生的字讲究华美,又追求飘逸洒脱,只是我实在看不出其师从何路,当我说出自己的疑惑后,朱先生解释道,他主要研习的是二王一路,兼习宋米芾风神,借清板桥笔意,遂形成现在独特的风格。原来如此!我自小爱郑板桥的字画,有此良机,着实想求一幅“难得糊涂”。当我把此意与朱先生说后,他欣然应允了,只见他左手执笔,看得出已是成竹在胸,运笔若蛟龙在渊,“难得糊涂”四字一气呵成。我看,比之板桥笔下的四字,不仅形象,更显神似矣。
    书画为心声,朱彦民、尹沧海二位老师的书画作品造诣高深,意味隽永,能够在新开湖畔作此艺术展览,实在为盎然的春色又锦上添花,丰富了原已迷人的南开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