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西湖龙井:原产地的守望者


    龙坞老茶农葛东发的“龙井生活” 
    西湖龙井,是杭州的财富;而这个春天,关于龙井的产量、价格种种,是杭州各媒体的财富。可是,我们在梅家坞喝着新茶,看着报上的新闻,就算了解龙井茶了吗?我们突然起了好奇心,想知道原产地茶农的生活状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龙坞镇龙梅坎村64岁的老茶农葛东发的家里,感受他的“龙井生活”。
    靠网络联系上了64岁的老茶农
    能和葛老汉联系上,还得感谢网络。
    有了采访老茶农的念头,却一直苦于联系不上熟悉的采访对象。正好,常去的QQ群里有朋友“小米粒”正在热情地邀约:姨妈家在龙坞,想买新茶的赶紧报名!
    十万火急地向她表达了“采访姨妈”的强烈愿望。爽快的她一口答应,只是特别强调,3月下旬是姨妈家最忙的日子,可能腾不出太多的时间来招待。
    葛老汉就是“小米粒”的姨父,葛老汉家其实很好找,从报社沿着高架,过桥,往转塘的方向一路前行,远远地就能看到许多长条形的红灯笼,这就是茶村的标志了。小米粒说,沿着这条小路一直往里走,走到茶山脚下,就到龙梅坎村了。
    和梅家坞或者茅家埠不太一样,这个时节的龙坞显得很安静,路上几乎见不到卖茶叶的茶摊或者炒茶的老人,就连街边的小卖部,也只卖草帽或者箩筐这些采茶工具。
    到了约定的地点,本以为出来接我们的会是“姨妈”,没想到,一个年轻的姑娘出来了,说:“我婆婆上山采茶去了,特意叮嘱我来接你们。”
    原来是葛老汉的大儿媳妇,藏青色的牛仔外套,里面穿的是ELAND的经典格子衬衣,一脸羞涩的笑。
    不再以茶为生
    最怕没有接班人
    进了家门,正在炒茶的葛老汉赶紧起身迎接。还没落座,一杯香气扑鼻的龙井茶就摆在了眼前。碧绿碧绿的茶叶在透明的玻璃杯里舒展,一股茶叶特有的清香在屋子里弥漫。“到了茶乡,就要尝尝最正宗的西湖龙井。”葛老汉说,这可是他今天刚刚炒好的,绝对新鲜。
    呷了一口,只觉入口清爽,回味甘醇,果然是好茶!
    葛老汉说,只有亲自来茶乡,才有机会喝到好茶。这龙坞产的茶,就是正宗的西湖龙井。说这话的时候,他额头的皱纹全部舒展开来,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问起村子为何这样宁静,葛老汉说,这几天是茶乡最忙的日子,男女老少全要上山,还要请人来帮忙,他老伴早上5点半就带着4个采茶工上山了。
    “我的两个儿子都会炒茶,大儿子还在村里的炒茶比赛里拿过奖。但现在两个儿子都出去工作了,大儿子在上海的公司里当经理,小儿子给人开车,都没时间回来帮忙。”
    葛老汉说,他从13岁开始炒茶,到现在已经炒了50多年。“现在好多人都用机器炒茶了,我就不干,用手炒的茶才香,你闻闻看,肯定不一样的。”在他看来,炒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荒废。而且,只有用心炒的茶,才会更香。
    言语之中,看得出葛老汉虽然一直夸耀两个儿子有出息,却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忧。他说,祖上传下来的这门赖以生存的行当,眼看着就要荒废在他这一代了。
    收购价是500元一斤
    他舍不得卖“今年的茶叶生意特别难做,价格压得太低了!”
    喝了一杯茶,葛老汉开始聊起了今年的行情。他说,像他这样的茶农,基本上没时间往外面跑,茶叶炒好了有人专门来村子里收,今年一天一个价,一天比一天低。
    “最早的那批茶他们出1000元一斤,可惜产得不多,我只有一两斤卖。再往后价格就一天天往下掉,今天来收的人出的价钱连500元都不到,我想来想去舍不得卖啊。”
    葛老汉说,今年春茶抽芽比去年晚一点,3月下旬产的茶还是很嫩很嫩的,要在以往,这样嫩的茶叶出一千多元一斤买的人很多,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都卖得便宜,听说有些人三四百元一斤就肯卖了,这让他想也想不通。
    葛老汉说,家里有三亩茶园,他和老伴一整年的心血就全靠这几天卖个好价钱了。“有些人家嫌收购价太低,干脆不炒了,直接卖青叶,150元一斤,反正炒出来也赚不了几个钱。”
    4月一过,这茶就不值钱了,看着堆在墙角簸箕里那一堆新茶,葛老汉也很心疼。“种了一年,指望能换点钱花花,放在家里换不了钱也难过的,卖了吧又舍不得,价格这么低,简直连本钱都不够!”
    说这句话的时候,葛老汉捧着一把茶叶放在手里仔细地拨弄着,自言自语道:“亏了本还卖它干什么,我留着自己喝。改天去上海送给儿子喝。”
    葛老汉的茶叶账:
    500一斤不够本,不采茶对不起祖宗
    中午12点刚过,“姨妈”领着四个采茶工回来了。
    每个人脸上都晒得通红通红的,手指甲也都黑乎乎的。洗把脸,大儿媳妇已经在堂屋里摆起了大圆桌,大家纷纷入座,开始吃中饭了。也许是高兴,葛老汉喝了一点白酒,话也多了起来。
    “你喝到口里的这一点茶叶,其实很不容易,我算给你听。”葛老汉眯缝着眼,颁着指头算了起来。“4斤半青叶才能炒出一斤茶,刚出芽的时候产量不多,也不敢多摘,一天忙下来一个人只能采一斤。而一个茶工一天的工钱是50元,我们家今年请了4个茶工,一天三顿饭,还要报销来回路费,你算一算,一天光工钱都要付200元,而他们采回来的茶叶只能炒一斤茶叶,算上肥料费、工钱还有其他开支,光成本就在三四百元之间。我们两个老家伙的工钱还不算,就算白忙活了。”
    葛老汉说,老伴每天天刚亮就上山采茶,他也是一起床就坐在锅前炒。从青叶到茶叶,得炒四遍,他炒一整天,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也只能炒出一两斤茶叶。到了晚上,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虽说赚不了钱,总不能看着茶叶干死在茶树上吧,这样可是对不起祖宗的。”
    葛老汉也想搞梅家坞式的小茶庄
    葛老汉性格特别直爽,他说自己成天跟茶叶打交道,结识的人不多,想让记者以后多带些朋友过来。他说,茶叶又不会说话,卖出去的时候没几个人认识真正的龙井茶。要是能来亲自喝上一口,就知道什么才是地道的好茶叶。
    “我们村的水特别甜,是山上下来的泉水,泡出的茶你们城里人根本享受不到。”说起这个,葛老汉特别自豪。
    “自产自销”的正宗龙井卖不出好价钱,葛老汉其实也很着急。他说,与其把好茶叶放在家里荒废掉,还不如像梅家坞那样请大家来喝茶,“这么新鲜的茶,外面可是买不到的”。
    不过,葛老汉也有自己的担忧,“儿子不在身边,没人帮忙,两个老家伙没精力,请人的话成本太高。”他虽然有好想法,可是很难实施。
    问他明年还炒不炒茶,他笑了:“怎么不炒,老茶农不能废了老本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