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没有文化底蕴 茶馆生存何去何从


    “我是老成都,谈生意也好,闷到打懒瞌睡也好,都喜欢到茶楼去。”自称有30年茶龄的成都老茶客杨文斌说,今年,明显感觉到茶楼的生意冷清了。据成都市美食家协会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成都3000多家中档以上的茶楼中有30%走到了关门的边缘,其中有10%已经关门谢客。究其根源,省美食家协会会长李树人感叹地说,成都茶楼的发展丢失了茶馆文化的个性。
    现状:茶楼迎来关门年
    “生意不好,我们空调也不敢开得太高,成本大了。”青藤茶楼大堂经理马月说。记者发现,在100平米左右的大厅内,稀稀拉拉坐了三五桌茶客。在青藤茶楼所在的天涯石北街,这条不足500米的街道两旁,排列了4家茶楼,有两家贴出了转让的信息。下午3点,同样位于在这条街上的“品茶坊”入座率也只有30%左右。“现在茶楼太多了,顾客只有这么多,加上天气原因,生意当然不好做了。”品茶坊一服务员说。以前这条街上有7家茶楼,现在只剩下4家了。据成都市美食家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成都3000多家中档以上的茶楼中有30%走到了关门的边缘。
    说法一:失去特色,做死茶楼
    茶馆文化,在成都洋洋洒洒写就了千年历史。商政名流品龙井,小工脚夫喝苦丁,各有各的闲适,各有各的享受。眼下,品茶或喝茶的乐趣渐渐被成都遗忘——装满故事的老茶馆和茶坝子,稀罕程度跟大熊猫越来越相近。“满街都是取而代之的商务茶楼,不中不西的装修,消费门槛不低,茶的那股味道却淡了。外地人到成都,慕名去泡老茶馆,却发现不过是北京、广州、重庆等一干茶楼的翻版。“老茶馆是成都名片,从何谈起?”省美食家协会会长、喝了50多年茶的李树人感叹地说。
    成都有3000多家中档以上的茶楼,密度居全国之冠。高档茶楼还算叫座,农家乐的茶碗也有人来端,处境最凄凉的就是中档茶楼。李树人认为,成都茶楼的发展丢失了老成都文化的个性。农家乐图的就是便宜,有没有老茶馆的遗风也无伤大雅。可中档茶楼的庸常,就难以撬开成都人的腰包了。
    老茶馆有几个要素:评书、川剧、皮影戏、长嘴壶,装饰古朴,气氛随意,可掏耳朵,兴起时拉一个生人就能海侃。现在原汁原味的老茶馆实在太少,李树人掰起指头,只数得出顺兴老茶馆、大慈寺、文殊院等几处。
    说法二:斗地主,赚不了几个钱
    城南领事馆路到大世界一线茶楼在玉林圣天露茶楼里,几乎都是忙着“斗地主”的顾客,记者细数了一下,在10桌喝茶的顾客中,竟然有8桌在斗地主。一茶楼老板告诉记者,现在茶楼经营基本上都是斗地主的顾客,这类顾客占了生意的70%左右。“斗地主一桌最多消费30元,一杯茶能从早上喝到下午,这样的生意怎么做?”大堂经理摇摇头。
    专家支招成都茶楼回到从前
    在省社科院经济学家陈武元眼里,茶楼之于成都向来是一种文化:长嘴壶、大盖碗、竹躺椅、漆方桌、青砖平房、竹林环绕以及麻将声、茶倌的吆喝声承载了浓厚的川西坝子的民俗风情,因而茶楼在成都一直是作为民俗学的对象而受到观光客的青睐。
    今天的成都茶楼显然已不只是民俗风情的载体,茶楼的档次发生大规模的分化,占主流的、大量的是那些装修精致、空间优雅、有封闭式小包间的茶楼,而不是露天或平瓦房的“坝坝茶”。“坝坝茶”以其简陋价廉被驱逐到城市空间的“边缘”,散落在博物馆、公园、大学周边、锦江河畔。
    “茶楼是一个滞留的地方,茶座的换座率往往是几个小时、半天或者一天,包间的换客率则时间更长。怎样留住茶客,还要走特色化这条路。”西南财经大学朱南教授认为:“现在留下的中档茶楼可考虑向‘传统’靠近,回归成都的本土味。这样才能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