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云南:茶香飘万里 茶农笑开颜


    近日在德宏州茶办了解到:目前全州茶园总面积达16.78万亩,创历史新高;2005年全州产茶叶 0.7万吨,实现茶叶收入8600万元,较2000年增50%。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州委、州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将之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扶持是分不开的。目前,全州茶叶产业蓬勃发展,广大茶农收入明显增加,种植茶叶和管理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龙头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产品远销省内外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茶叶产业是德宏州的传统农业产业,是粮、蔗、畜牧业之后的第四大产业。德宏州生产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由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腐殖质丰富,种植茶树具有生长快、投产早、产量高、自然品质好的特点。茶园按技术措施管理平均3年可投产,产量可达100公斤以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州茶叶产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完全开发出来,还存在茶园管理水平不高、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单产低、茶叶加工技术跟不上、茶所布局不合理、茶叶品牌多、杂、乱等问题。
    怎样充分挖掘茶叶产业的潜力,使之真正成为德宏州山区茶农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农业的支柱产业?这是摆在州委、州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调研,摸清家底,找出存在问题,研究对策,同时积极向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确定发展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关于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战略的高度明确了茶叶产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发展茶叶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原则和措施,理顺了茶叶产业的管理体系,确保茶叶产业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县市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加大茶叶产业扶持力度,同时深入山区发动群众,抓好低产老茶园的改造,扩展新植茶园面积,大力推广高产、密植、速生、高效栽培新技术,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使这一古老的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大力实施低产茶园改造,进一步提高茶园单产;积极引进优质茶种,严禁种植劣质茶种,发展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园。所谓低产茶园改造即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对茶树进行修剪、改造树冠、增加采摘面积,对劣质品种茶园则进行嫁接改造或复垦改园,从而大大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扶贫部门对列入项目实施改造的茶农每亩补助100元,以农资实物的形式补助,对新植茶园则每亩补助150元。以后采取龙头企业每年向茶农提供肥料、农药等农资的扶持形式,农资款由鲜叶收购款中扣除,企业还可向有关部门申请购买农资的贴息贷款。这一扶持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茶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茶区掀起了改造老茶园和新植优质茶园的高潮。
    针对茶农文化素质不高、茶园管理粗放、采摘不规范等问题,茶叶管理部门无偿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培训,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并调配专业科技人员,采取“带一个骨干茶厂、管一片优质示范茶园、带一个专业乡镇”的办法,对茶叶生产乡镇和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和指导,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
    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创建基地,不断巩固和完善“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公司产品收购订单作为保障,以茶技部门技术为依托,以公司和茶厂为支撑,把市场与千家万户茶农小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茶叶生产加工向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州共有制茶企业23家,其中2家为省认定的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增收、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严把茶叶原料质量关,不断提高茶叶加工质量。鼓励制茶企业在技术上进行革新和改造,推广使用新设备、新技术,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开发以出口茶、名优茶、大众茶为主的知名品牌,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经过不断努力,目前不少制茶企业已构建起了茶叶外销渠道,形成了“勐巴娜”、“云宏”、“生态回龙茶”、“勐弄”等一批名优产品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
    加强无公害和有机茶园的培植与开发,争取有机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等认证,提高茶叶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全州各县市以生产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为目标,从茶园建设和管理、茶叶采摘、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据统计,全州有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18799.5亩,有机茶认证面积799.5亩,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18000亩。
    潞西市是滇西茶叶重要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云南十大茶叶基地县之一。据统计,目前茶园面积已达7万余亩,产茶3500余吨,产值5000余万元。2004年,在州、市有关部门的帮助扶持下,江东乡13家茶叶初制所联合入股组建了潞西云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600余万元建了一条年加工能力达1500吨的CTC红碎茶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是我州乃至滇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建成,大大拓展了经营范围,壮大了生产能力,扩大了生产覆盖面,可带动农户12000户,户均增收600元左右,并为当地农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另一个茶叶大县——梁河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势头也非常迅猛。“十五”期间,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及退耕还林等项目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全县以发展无性系良种万亩高优生产茶园建设为重点,进行低产老茶园改造面积6146亩,引进良种茶苗1500余万株,共投入扶持资金300余万元。目前,茶业产业已成为该县广大山区和半山区的一大致富产业,茶叶收入占山区农民所得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在广大茶区形成了一大批户均纯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村专业户。大厂乡街子的杨清云夫妇高兴地说,家里承包了19亩茶园,每年毛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
    放眼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一株株茶树绽放新芽,茶农辛勤的汗水映红了幸福的笑脸。在隆隆的机器声中,一批批新茶制成了优质成品茶,浓浓的茶香飞越千山万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十一五”期间,德宏州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展望茶叶产业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