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神话:能喝的古董越存越值钱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14 中国国学网 --品茗轩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情让云南省思茅市某学校老师郑波的命运有了很大转变。 2005年4月,在思茅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郑波在朋友的怂恿之下,拿出积攒了多年的4万块钱工资,以每公斤200元的价格购买了200公斤普洱茶。 “老岳母知道后,眼睛瞪得很大,一下子觉得我可能是个败家子。”郑波说。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后,卖给他茶叶的经销商打来电话,说愿意以每公斤400元将卖给他的茶叶回购。当时那批茶叶的市场售价已达到了每公斤600元。一个月后,那批茶叶的市场售价飚至每公斤800元,“那时,老岳母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几个月后,郑波投资的瑞祥古茶楼开业,“这件事情让我下决心开始经商,普洱茶不但有价,还有市。” 普洱神话 在云南省思茅市,像郑波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是,2002年时,一个小包工队给别人盖了房子,但对方没钱给,提出用两吨普洱茶抵工程款,包工队被迫无奈只好收下。到今年,那两吨茶叶涨到了每公斤1400元。 在坊间这个故事被大家传得绘声绘色。有人说,当时用茶叶抵工程款时,包工头欲哭无泪,而到现在这个包工头笑出了眼泪。 另一个更加离奇的故事是,一个茶厂的清洁工,将茶厂存茶叶的库房打扫了一下,结果卖了十多万元。 对于这样的故事,经历了大悲大喜的普洱茶商并不觉得好笑。 思茅市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之一龙生集团,也是思茅市最早的茶叶企业。对普洱茶的兴起,搞了20年茶叶的董事长朱启忠感受最深。1996年,企业生产了400多吨普洱茶,结果每公斤16块钱也卖不出去,“当时茶园里的茶叶没人采,送朋友也拿不出手,全国各地欠了1000多万元的货款。”无奈之下,企业开始转产绿茶。到10年后的今天,当积压在库房里的那批普洱茶重见天日的时候,其每公斤售价已翻了近100倍。 看到了市场复苏迹象,龙生集团从2003年起重新开始生产普洱茶,并于去年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一个普洱茶加工厂。 “2004年,我们生产普洱茶不到100吨,2005年生产了500吨,今年计划生产1500吨。最终要达到年产5000吨的规模。”朱启忠说。 “产量成倍增长,而销售依然出现供不应求。”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家茶叶加工厂均如此表示。更让人感叹的是,一家老茶厂的茶叶因十分抢手,外卖需要市领导“批条子”。 在思茅市里的街头,随处可见普洱茶专卖店。瑞祥古茶楼负责人郑波告诉记者,“几乎每周都有新的茶楼开业,全市最起码有三四百家专卖店。” 思茅成了普洱茶的圣地。让记者亲身感受到的变化是,在去年同一时间,昆明至思茅的往返航班票价基本都是5折,而今年即使是提前多天预订,最低也只能打8.5折。 在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赫赫有名的茶叶一条街,如今上千家茶叶铺子里都有普洱茶卖。一家经销商告诉记者,时下如果哪家店里不卖普洱茶,好像就显得落后了一样。去年,北京宣武区和思茅市签署了加强两地茶产业发展备忘录,携手打造“北京马连道普洱茶都”。 尽管有一些专家认为普洱茶有炒作成分,价格已被拉得很高,但“普洱茶热”还在升温,从最初的台湾、香港,到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再到西安、成都等知名文化都市,已呈全国蔓延之势。 火热的市场自然会吸引一些大企业介入普洱茶产业,比较有影响的有以药业出名的云南龙润集团以及澜沧江啤酒集团。 “能喝的古董” “当新茶上市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老茶加价20%销售。”思茅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告诉记者一条规律。 据介绍,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制成。千百年来,云南的晒青毛茶都是手炒手揉,日晒干燥。正是这种传统的缓慢的发酵干燥过程,使普洱茶越存越香。这就是为什么绿茶是新的好,普洱茶却以陈年为贵的原因。 瑞祥古茶楼负责人郑波称,在面向消费者的终端销售环节,普通的普洱茶基本都是按每年50%的幅度加价,“有的甚至达到好几倍。”郑波说,他店里最好的陈年普洱售价为每公斤3000元,“卖不出去也不着急,反正是越存越值钱。” 因为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越香的特点,以及具有暖胃、清热、降血脂等保健作用,普洱茶又有一个美誉——“能喝的古董”。 普洱茶久负盛名。在明代,普洱茶即作为专有名词载入书籍。清代,普洱茶是云南进贡的贡品。《红楼梦》中多次提到贾府饮用普洱茶。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光绪年间的普洱“金瓜”贡茶。 提到现今普洱茶的兴起,无人不谈及台湾人。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称,解放前,在东南亚、港台等地就有收藏存茶的习惯,当时主要原因是局势较为动荡,一些喜欢喝茶的人把茶当作生活必需品存起来。到后来普洱茶越存越香的特点显现出来,这一商机被台湾人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台湾人到大陆来考察和收购普洱茶。 据介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普洱茶的价格在台湾已被炒到了每公斤上千元,而在大陆却只有几十元钱。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许多台商、港商开始在广东租厂房,派人大量收购陈年普洱茶。 “有台湾人写了几本关于普洱茶的书,对宣传普洱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侯建荣称。 1993年4月8日,第一届中国普洱茶节在思茅市举办、这次由思茅地区政府主办的茶叶节,被认为是中国官方开始认识和重视到普洱茶价值的标志性活动。但是这次活动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认为政府花那么多的钱搞这样的活动不值。 “当时的地委书记顶着很大的压力,甚至还给外地的经销商补贴运费,以及请这些二道贩子吃饭,因为当时的消费大环境远远赶不上现在,所以效果不是太理想,但最起码外界的信息和观念开始影响这里。”侯建荣说。 侯建荣就是被影响的人之一。在第一届中国普洱茶节举办当年的9月份,侯建荣辞去令人羡慕的公务员身份,创办制茶所种了100亩茶叶。在寂寞了整整十个年头之后的2003年,普洱茶开始显现出热销的端倪。从2004年开始,侯建荣开始在昆明、北京等地设立专卖店。面对普洱茶热销的局面,侯建荣显得十分平静,“对于普洱茶来说,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 因为市场转暖,加上普洱茶特有的价值,收藏热也在兴起。据介绍,仅在思茅市,收藏普洱茶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最少有上千人。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为了收藏茶叶,甚至卖掉了自己住了多年的别墅。 普洱茶热之喜忧 2005年7月,广州一媒体报道,有不法商家在猪圈里发酵制造旧普洱茶。这一报道对整个普洱茶市场产生了很大冲击,并引发了刚刚认识普洱茶的消费者的质疑。虽然这则报道事后被认为失实,但此事让普洱茶产业相关人士不得不反思。 思茅德福经贸有限公司是去年开始介入普洱茶产业的一个新锐企业,2005年11月,该公司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龙潭特区达成协议,获得了该地区4万亩野生古茶的开发资质,成为中国拥有野生古茶面积最大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高飞称,“一篇关于普洱茶的负面新闻报道就能搅得市场大乱,我们应该反思,这个市场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因为普洱茶热,普洱茶市场现在是泥沙俱下。”思茅市市长沈培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 据介绍,现在普洱茶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加速发酵以及加深汤色采用一些不法手段。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称,在广州市场上有很多每饼售价在15元左右的普洱茶,看上去外观非常好,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这个价格连正宗的原料都买不了”。 因为过分强调保存年限的问题,市场冒充陈茶的很多。据了解云南1976年才安排昆明茶厂生产普洱砖茶,但一些商店里却有1949年、1957年、1958年、1962年生产的大量普洱砖茶,而且售价不菲。 “现在千家万户都在做普洱茶,生产热、销售热、收藏热。对于一个食品来说令人担忧。”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说。 另一个在普洱茶业界引起争议的事件是,3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曝光了12家销售商的普洱茶在水分和灰度上有问题。 “什么是普洱茶,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另外,如何发酵?究竟存放多长时间饮用起来会最好?这些都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产品检测标准。”思茅德福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说,“因为缺乏权威的标准,使产品没有足够的信任基础,所以一旦出了问题,大家就不知所措。” 另外,也有人士说,普洱茶一直宣称越存越香且具有保健功能,若此言不虚,应尽早拿出权威机构的证明和科学依据来,“不然,消费者怎么信任?” “猪圈事件”让高飞也有另外的看法,“一个厂商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连累整个产业?当年‘冠生园月饼事件’只是影响了冠生园这个品牌,并没有过多涉及整个月饼产业。” “普洱茶产业还没有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有名茶无名牌,还处在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混乱时代。”高飞分析说。德福经贸有限公司在去年刚刚开始介入普洱茶产业时,已申请注册了“德园福圆”商标,“我们将会在品牌的塑造上下很大的工夫。” “如果不积极培育消费市场,这个产业很有可能崩盘” 对于高飞说的普洱茶产业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混乱情况,思茅市市长沈培平也不否认,但他认为,“战国时代,七雄峙立,卒为秦所统一。”根据思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决定,思茅市将重点培育几家茶业龙头企业。 “那些小企业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沈培平说。 龙生集团是思茅市政府重点培育的企业之一,董事长朱启忠说,他的近年的目标是“加大生产,引导市场”。 思茅月光国泰茶社负责人李桂松建议说,目前虽然各个普洱茶生产厂家均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但这并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情况,因为目前大量的茶叶被聚集在经销商或者收藏者这个环节,真正的消费者购买力并不是很大,“如果不积极培育消费市场,这个产业很有可能崩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思茅采访时也感受到,相当一部分经销商的店铺显得有些冷清。 “到年底就会有人撑不住而抛店。”李桂松预言。 “通过对普洱茶以及普洱文化的宣传,会有更多的人来接受和逐步成为普洱茶的消费者。”市长沈培平说,“2003年,除过藏区,云南其他地方可能还只有2 000人在喝普洱茶,今天可能有200万甚至更多的人在喝普洱茶。普洱茶强大的文化穿透性和健康饮品趋势,使普洱茶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2005年10月,云南普洱茶马帮进京,名噪一时。同时,在北京举行的“希望工程云南普洱茶慈善拍卖”会上,一筒七子饼普洱茶拍出了160万元的天价,每克茶价格大大超过了金价。 2006年7月18日,由思茅市文联主办的《普洱》杂志创刊。据介绍,这本双月刊的杂志运行所筹得的800万元经费,由市长沈培平亲自出面筹集。 对于普洱茶存在炒作的嫌疑,沈培平并不完全承认,“更多的是运作。” 据介绍,为了叫响普洱这个金字招牌,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思茅市打算更名为普洱市,现已上报中央。下一步,思茅将投入10个亿,建天下普洱茶国,包括普洱茶博物馆、茶马古道、祭茶祖等。用三年时间培训万名中国普洱茶艺师的计划也已于2005年4月开始实施。 年份只是普洱茶诸多亮点中的一个 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认为,现在市场上有个别普洱茶的价格的确有些玄乎,有炒作的成分,这是因为消费者的认知水平还很低,“现在好多人还处在要了解什么是普洱茶的阶段,再过三五年,他们就有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普洱茶,到时市场就会有一个规范的价格划分等级,价格也不会太离谱。” 侯建荣同时认为,有一些茶在市场售价很高,这也可以理解,“有些茶的原料生产地局限性很大,要的人多了,价格肯定会飙升。”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炒作的方式:炒家派人到云南等地收购老茶,控制大部分货源,然后再向市场有限地提供货源,尔后又派人提价悉数回收。这样经过几个来回,一步一步将老茶价格拉高。这有点像股市中的控盘庄家。 对于市场上过分看重生产年份的现象,思茅德福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忠告消费者,年份的确是普洱茶的一大亮点,但决定性因素还有好多,比如原料、加工方式等,“普洱茶就是一种饮料,只要你自己喝着感觉好,那就是好茶。” 高飞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目前普洱茶较热的情况下,应该正确引导消费和收藏,不应该赋予普洱茶太多的升值功能,“如果一个产品的商品价格长期偏离其实用价值,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崩溃。”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普洱茶已经成为思茅市以及云南省一个新兴产业,云南省已将云茶列为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个知名品牌。这个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搞得好的话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据说,云南4000多万人口中,有1 500万人与茶叶有关。以思茅市为例,256万人口,有超过100万人是贫困人口,而在2005年思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8元,其中有106元来自茶叶。 “到那些贫困老百姓家里去调研,如果穿着稍微像点样的,家里一般都种着茶树。”沈培平说。- 普洱茶 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晒菁后为原料,气蒸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和散茶,经一定时间贮存演变而成,或经人工渥堆发酵后加工而成的普洱紧茶和普洱散茶。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 依外型分为饼茶、沱茶、砖茶、金瓜贡茶、千两茶、散茶等。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普洱茶冲泡宜选腹大的壶,避免茶汤过浓。冲泡普洱时茶叶分量大约占壶身20%。将茶砖、茶饼拨开后暴露空气两星期再冲泡味道更好。因为好的陈年普洱茶至少要储存十年左右,所以可能会带有部分的灰尘在里面,所以第一次冲泡水不能喝。第一次冲泡的热水除了将茶叶中的杂质洗净外,还可以唤醒茶叶的味道。普洱茶即使变冷以后还是风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时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过以后再喝。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云南思茅报道 不是炒作,是运作 在将来几年里,肯定会有人因普洱茶而欣喜若狂,也会有人 因普洱茶而流泪悲伤 在网站上搜索沈培平的名字,出现更多的新闻是和普洱茶有关。在任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时,沈培平就开始关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整合全省的茶叶企业,组织召开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包括请一些领导和社会名流品普洱茶。 2004年12月,沈培平任思茅市代市长,开始倾力于打造普洱茶都。 在思茅市采访期间,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推介市长沈培平:他不仅是政府官员,还是普洱茶的专家和收藏者。这些采访对象还告诉记者:你和他在一起,肯定会喝到好茶。 在一家普洱茶社,沈培平请记者喝了一泡据称已存放了20多年的陈年普洱。 普洱茶产业关系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瞭望东方周刊》:听说你是一位普洱茶的收藏者,能告诉一下你收藏普洱茶的经历吗? 沈培平:我是2001年开始收藏普洱茶的,收藏最久的有上百年。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文化瑰宝,应该把这独有的东西做大,刚做省政府副秘书长时,我就搞了一系列的推介活动。当时省政府大院里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对普洱茶情有独钟,而现在,省里的领导大都喝普洱茶。 《瞭望东方周刊》:近几年来,普洱茶在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销售日益火爆,你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沈培平:大的环境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开始关注健康,关注文化,关注生态,普洱茶正好满足了新形势下的这种需求。从主观上来讲,一些关注普洱茶的人士也在积极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为这个新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很大动力。 《瞭望东方周刊》:普洱茶产业在思茅市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沈培平:普洱茶产业是思茅富民的第一大产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0.2亿元,有100万以上的人受益,其中老百姓拿到了5个亿左右。在思茅来说,普洱茶产业不是最大的产业,也不是产值最多的产业,但是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思茅市有256万人,其中有超过100万人还是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脱贫的最好的产业就是茶叶。普洱茶产业在去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四大产业之一,今年又被提升为四大产业之首。 让普洱茶给全世界人民送去健康,让我们的老百姓得到富裕,这是我们对普洱茶产业的定位和思路。 普洱茶热不是炒作而是运作 《瞭望东方周刊》:在普洱茶热卖的同时,也有人士担心,这里面炒作的成分较多,甚至有人说现在卖普洱茶就像当年卖兰花一样,你是怎样看待这样的说法? 沈培平:是有一些人在炒作普洱茶,但普洱茶热不是因为炒作,而是运作。普洱茶和兰花不一样,它本身就有很大的价值,它的保健作用已被专家认可,它还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另外,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越存越香,而且是喝一片就少一片。这些因素使普洱茶有了相当的经济价值。在目前新的消费环境和理念下,通过对普洱经济的运作和推动,普洱茶的价值就开始显现。 《瞭望东方周刊》:在普洱茶的原产地问题上,目前还有一些争议,对于这样的争议,思茅市有怎样的打算? 沈培平:普洱茶名称的由来是先有普洱山,后来有了普洱茶,因为普洱茶名气越来越大,清政府于1729年正式设置普洱府,辖现在的思茅市、西双版纳以及临沧的部分地区。思茅市愿意和西双版纳、临沧以及其他产茶的州市共同发展壮大普洱茶产业。 会有人因普洱茶欣喜若狂,也会有人流泪悲伤 《瞭望东方周刊》:普洱茶的开发和销售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 沈培平:因为销售火爆,普洱茶市场目前是泥沙俱下。最主要的问题是现在生产厂家规模都太小,导致在技术改造、企业文化等方面不到位。另外在市场中一些不道德的操作行为还存在,扰乱了市场,也给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普洱茶已经开始进入品牌时代。思茅有600多家茶叶加工厂,我们重点是要培育几个大企业。一些小厂家以及一些没有道德的厂家是没有出路的。从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有的企业的茶叶已经卖不出去了,在将来几年里,肯定会有人因普洱茶而欣喜若狂,也会有人因普洱茶而流泪悲伤。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普洱茶泥沙俱下的情况也引起不少人士的关注,在规范和培育普洱茶市场的问题上,思茅市政府如何定位? 沈培平:在市场问题上,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政府会通过企业贴息、引导消费、文化推介、执法检查等大的方面去扶持和规范这个市场,但不会具体到个别的企业以及参与到竞争环节。 《瞭望东方周刊》:在食品里面,普洱茶算是最为特殊的,因为食品都有保质期,而普洱茶是越存越香,这也和《食品法》关于保质期的有关规定相悖,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 沈培平:这的确是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加大对普洱茶的宣传,让大众进一步认识普洱茶,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这个现实情况时,法律也应该尊重事实。另外,我们也在加强研究工作,越存越香是对普洱茶比较笼统的看法,普洱茶肯定有保质期,但保质期究竟是多少年,有待于实践和研究。 贫困只有到了可以负担的时候,才能谈到有效保护环境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背负上了很大的社会责任。比如怒江的开发就受到环保人士的反对,同样,思茅市因为砍伐森林也受到媒体的批评。不过也有人士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要发展,一些大城市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却要指责那些偏远地区,这是不合理的。对于这种看法,你怎么看? 沈培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会出现一些变化,核心是权衡利弊的问题。贫困只有到了可以负担的时候,才能谈到有效保护环境的问题。 思茅有98.3%的地区是山地,林业经济已成为思茅很大的产业之一,不让思茅砍树,就如同海边不让打鱼,牧场不让放牧。森林保护是应该的是必要的,在保护区内是坚决不能砍伐的,但不是所有的森林都只有保护,而不能利用。 《瞭望东方周刊》:在思茅,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生态”,喝的生态茶、吃的生态鸡,甚至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也叫生态公路,在工业发展规划上,思茅市如何协调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 沈培平:首先是利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的手段来调节,另外从具体措施上,我们把工业全部搬迁到工业园区,对一些技术水平低的加工企业进行关闭,另外像高污染的企业,我们宁愿不要,生态是思茅最强有力的发展力。 在林业保护上,我们正在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通过改革来完善原有制度存在的缺陷,使生态化和产业化达到共取共赢,在这一点上,云南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提法是非常准确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茶乡古镇百年茶叶贸易之路
- 下一篇:嘉兴:茶饮料成为“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