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一壶茶,指望“泡”出新农村


    火热七月,位于安溪县城的中国茶都交易大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和茶农们在谈价、交易,忙得不亦乐乎。据介绍,等到暑茶大规模上市时,每天交易大厅将有1万多名茶农前来交易,获得好收成。
    在安溪,茶叶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茶业富民”政策也成为安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说,近些年,随着农业税、特产税的取消,茶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越来越小,但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减小,反而加大了。安溪人决心用茶叶,泡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多予少取,茶产业“长肉”
    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近年来,安溪县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据统计,1995年,安溪财政支农资金为1161万元,2006年财政预算支农资金则高达4680万元。这些经费大部分投进了茶产业,成为茶产业发展新的推动力,使安溪由全省最大的贫困县,实现了贫困脱帽、基本小康、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的三大历史性跨越,并连续8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自古就有“闽南茶都”美称的安溪曾经是一个交通不便、人口众多、产业结构单一的“穷山沟”。198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279元,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8元,是当时全省最大的贫困县。
    农民脱贫需要一个突破口,农民致富需要一个新的产业平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安溪县提出“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口号,把茶产业作为农民脱贫的突破口,鼓励农民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增加茶叶生产总量,茶叶迅速成为安溪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基地、提质量、拓市场、树品牌”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安溪县里实招迭出,适时提出不同的茶产业战略。2004年,安溪铁观音获得地理标志保护,2005年底,“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涉茶的第一个驰名商标。
    “多予少取放活”,正是政府这双“有形”的手的积极引导,使得安溪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约占全国乌龙茶种植面积的30%;年产茶叶4.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各类茶叶加工企业800多家,全县涉茶行业总产值45.2亿元。
    人人涉茶,生活有滋有味
    在安溪采访,有两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兴趣:2005年安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6元,同比增长12.7%,其增幅不仅在全省居领先位置,而且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目前安溪全县108万人口有80多万人口涉茶,全县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茶产业,在茶叶主产乡镇,甚至超过90%。
    在安溪,茶产业已由过去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转变为民生产业、富民产业,茶叶改变了安溪农民的生活,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感德镇是安溪铁观音茶叶主产区,这里的茶叶近几年声名远播。记者来到这里时,农户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制茶,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茶香。镇里的干部告诉记者,感德镇目前拥有茶园面积3.2万亩,年产量达3200多吨,年产值5亿元。去年全镇农民纯收入达5980元,比上年增长19.6%,增幅居全县第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使镇里涌现了不少亿元村,劳动力在当地供不应求,全镇农民很少有人出外务工,反而吸引了不少外来劳动力。
    在感德镇槐植村,村委会主任黄连财告诉记者,这几年,茶叶的行情越来越好,农民种茶的积极性高涨。现在村里的农户几乎家家种茶,少的一两亩、多的十几亩。一到春茶、秋茶上市季节,外来的茶商云集村里,挨家挨户收购,根本不愁销路。去年秋茶,村里的好茶收购价1公斤就要两三千元,农民收入自然是不少的。
    槐植村村民的收入高了,许多农民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开上了小车。据介绍,这几年村里旧房改造每年至少三四十幢,村民们光小车就买了50-60辆,不少农民还到厦门、泉州、安溪买房安家。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人的素质也提高了。现在村里不仅建了文化室,同时正准备投资140万元建新小学校舍和教师宿舍楼。
    感德镇与槐植村的变化只是茶乡的一个缩影。在祥华、长坑、金谷等茶叶主产区,农村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还辐射带动了本地周边永春、德化、南安等县市茶农,以及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10多个县市产茶区。
    持续发展,创新致富“茶经”
    采访车驶进金谷镇华芸村,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中间种的“凤凰木”吐出新绿、摇曳生姿,颇为引人关注。这正是这几年安溪大力推广的“生态茶园”。
    据悉,生态茶园也称‘立体茶园’,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上,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地创造良好的多物种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是保持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模式。
    近年来,虽然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安溪人并没有自满。在今年的全县茶叶工作大会上,安溪人认真分析了茶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并在突破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上,对症下药,“新茶经”念出新花样——提高茶叶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实施“万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用好驰名商标,加强品牌保护。
    同时,安溪还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组建乡镇、村两级茶叶协会,鼓励发展茶叶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一批机械制造、印刷包装及涉茶产品深度开发等配套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29亿元,财政总收入5.3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42元,同比增长11.3%,增幅居全省前列。茶产业已经成为安溪富民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规划,至2010年,安溪涉茶行业产值要从现在的45亿元增加到80亿元,年均递增12.2%。
    安溪茶产业正面临新一轮的突破与提升,安溪人想要泡出新农村的“好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