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奉调大鼓:吸收皮影、评剧旋律的新曲艺


    
    奉调大鼓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唐山大鼓为基础,借鉴了东北大鼓演员马宝山和朱玺珍的演唱技巧、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的活泼唱法,吸收了皮影、评剧的某些旋律,以北京语音行腔,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由曲艺演员魏喜奎等于1949年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创新而成。 1949年,这个曲种被定名为奉调大鼓。然而,长期以来奉调大鼓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
    魏喜奎自幼随父魏永富学唱乐亭大鼓,后正式拜师周永福。八岁登台,开始辗转各地演出。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三岁时来北京,改唱唐山大鼓。其后,得到单弦演员曹宝禄、评剧演员白玉霜、河南坠子演员程玉兰、铁片大鼓演员王佩臣、梅花大鼓演员金万昌、曲艺弦师白凤岩等名家指导,遂在唐山大鼓的基础上,借鉴东北大鼓演员马宝山起伏多变的行腔、朱玺珍“赶拍节”的技巧,及王佩臣生动活泼的唱法,广泛吸收了皮影调、评剧等音乐素材,经数年努力,创一种新腔,用北京语音演唱,逐步形成了一独具特色的崭新曲种,与曹宝禄等人研究后,于1949年定名为奉调大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使奉调大鼓能较好地表现新的生活及英雄人物激昂奋发的情感与行为,在弦师韩德福、罗仕海等人的帮助下,又对该曲种做了进一步完善。借鉴京韵大鼓“唱似说,说似唱”的技法,加强了“甩腔”和“嗖音”的运用,在原有□拍唱腔基础上,又创造了□拍的垛板和□拍的快板,充分发挥了唱腔抒情与叙事两种功能,同时丰富了伴奏音乐,在原有的三弦之外增添了四胡、高胡等伴奏乐器。1962年,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纪念曹雪芹诞生二百周年《红楼梦》演唱会上,魏喜奎一曲《宝玉娶亲》,曲调跌宕起伏、演唱圆润婉转,使奉调大鼓呈现了新的风采。
    然而,长期以来奉调大鼓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其代表曲目有《宝玉娶亲》、《宝玉哭黛玉》、《李大成救火》、《朝鲜女英雄赵玉姬》、《钱包》、《渔女和战士》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