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奇葩——华亭曲子戏(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42 新华副刊 佚名 参加讨论
华亭曲子戏的历史沿革:从华亭曲子戏丰富而成熟的声腔程式和剧目,可以看出它悠久的历史,但要肯定它究竟形成于何时何地?缺乏史料依据,无从稽考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来;现在只有推到那儿算哪儿,不尽之处有待后来者作进一步追溯和研究吧!华亭曲子戏的历史沿革虽然源深难测,一时得不到个定点;可有一段传说还是值得借鉴的。据民国中叶已有八﹑九十岁和近百岁高龄的老年人回忆:在他们小的时候,他爷爷曾告诉过他,小的时候听他们的爷爷说,那时候耍地滩子社火和今天一模一样,他小时侯看到的地滩子社火和当今的也一模一样,(那时我十一﹑二岁)不一样的就是穿戴扎挂比过去讲究了,旦娃子装扮的比过去漂亮了。民国中期至今已有四﹑五十年了,就这样再不要往前累推他爷爷的爷爷,以及再进一代的他爷爷,仅以这两位爷爷五代人的说法推算,最少也不下三﹑四百年。这些人所形容的清末华亭曲子戏,与民国中后期的华亭曲子戏,演出也一模一样。这段历史虽无文字记载,可连续五代八﹑九十岁的传承人应该就是人证,也应该是可信的。为此我总认为:曲子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若按中国民族戏曲形成的规律,应该先于地方大剧种(比如西北地区的秦腔)而形成。至于华亭曲子戏驰名演唱者(传承人),我也亲眼看见过好几位,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功于生行的孟继孔,旦行的何珍和丑行的沈近堂(俗称舵把子)三位老先生。那时他们已经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可演唱时充沛的精力,精湛的演技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常常引起了一阵阵的掌声。他们的扮相和演技我至今还回味犹新,现在曲子戏演出里再也找不到象他们那样的尖子货。 孟继孔,东华张天河孟家庄人,据说还是清末一名未成名的秀才。不知是仕运不通还是癖好曲子艺术,把已具有的文化全部灌注到华亭曲子戏的营造上面。不但领头粉墨演唱。还改编移植整理曲子剧本,可惜未得书册记载而不得其实,仅从老一代的口碑中得知现在演唱的《李彦贵卖水》、《双官诰》是他移植的;《皇姑出家》、《白蛇盗草》是他改编的。他在华亭曲子戏的发展史上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人。 何 珍,策底八王沟人。小时侯族旺家冕,生性好乐爱戏,早年虽然进过几天私塾,粗识几个汉字,但除隔壁邻居过红白大事,或临大年除夕为人代写几付对联外,从未靠文墨过生活。他一生东走西串、求师学艺。再加上一付天赋的好声好相,炼就了一身表演曲子戏的硬功夫。他生、丑、净、旦;唱、念、作、打均佳,尤功于旦行。《双官诰》里的三娘,《皇姑出嫁》里的皇姑,《刺目劝学》里的李亚仙,《闹酒馆》里的杨八姐,《李彦贵卖水》里的梅美,都是他的拿手红戏。有人说他唱三娘里的几段琵琶调,李亚仙的几段洛江怨,梅美的几段银纽丝,连哭的三岁孩子都能惹高兴,看迷了的老头可以失去控制的把烟锅咀子咬断。大家赞他:唱几声好比黄莺儿叫,走几步好象水上漂;三天不吃还有可,不看何珍的曲儿心发焦。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乐施善教,忠于曲子戏的良好艺道。不单是自己爱唱,还爱给别人教唱,三十年如一日,真正作到了诲人不倦。我亲眼看见过他每到一年腊月,就天天生上旺火、煨上烙炕、烧上浓茶、准备好旱烟叶子,庭房地下划上脚窝儿,把村里爱唱曲子的年轻人叫到他主屋里,日以继夜、连天累月的传教曲子唱腔和舞蹈。每晚都是鸡叫三茬不睡觉,夜班子回了家,明班子跟着插进了脚。每次学的人都不耐烦了,他却毅然非常认真的一边教唱一边舞蹈。在华亭,一大批老一代唱曲子而且出了名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出自他的门下。我们那一代唱曲子的人谁要忘了唱腔或唱词,不论是那出戏,去请教他的家属,不管老婆、媳妇或大姑娘,一样都会给你解决全部问题。他坐华亭曲子界第一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