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如天上仙乐飘逸人间 古色古香的南音


    闽南是南音的故乡,仲夏黄昏,故乡的瓜棚豆架下,小楼幽院中,弦管南音,轻柔如水,流漫长街深巷……随意走近一户人家,便可看见十七、十八,眉如月,眸如星,文雅清丽的女孩儿,或横抱焦尾琵琶,自弹自唱;或手执彩绸檀板,曼声歌咏,琴韵悠扬婉转,歌声缠绵悱侧。四周白发翁媪、青头少年、大嫂小姑,听着听着,一个个会忍不住按拍唱和起来……
    闽南的舞台上,以南曲为主要唱腔的《陈三五娘》、《胭脂记》、《昭君出塞》、《吕蒙正》、《李亚仙绣襦记》等梨园戏传统剧目,真是屡演不衰!往往是台上演员演唱一支名曲,台下,观众和者数百。
    1981年元宵节,名扬中外的泉州南音盛会上,一位出国多年的老华侨,情真意挚地说:“小半个世纪里,我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民间音乐,能够那样使千百万听众销魂夺魄,如醉如痴;那样令人萌生故国桑麻之思,总角青梅之恋,我敢说,那就是南音。她是我们妩媚多情的闽南女儿哪,走遍海角天涯,也难忘怀!”老人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音乐家。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是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特别是泉州、厦门、漳州一带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民间音乐。它保留了汉以来中原古雅乐的许多特点。因此,海外侨胞称它是“中国音乐的根”,声言“要追寻中国古乐,要找回中国音乐之根,就要从南音中去追寻。”南音曲调典雅柔美,既具有古君子遗风和宫廷音乐气质,又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它演奏的形式是四管清唱或八音合奏。使用的乐器中——南音琵琶是汉唐遗制;洞箫长一尺八寸(鲁班尺),用石竹、观音竹、茉莉花竹制作,十目九节,一节两孔,与我国其他地区使用的洞箫有极显著的区别;二弦是魏晋间嵇康首创的“嵇琴”的遗制。这些古曲乐器,增添了南音古色古香的风韵。怪不得清朝康熙皇帝听了闽南五位南音圣手合奏之后,欣喜非常,即赏乐入宫灯、彩伞,并御笔亲题南音为“御前清曲”。后来,南音界代代相传的挂宫灯、撑彩伞、张画屏、列古玩等演奏仪式,即源于此。
    千百年来,南音这一中原占代遗音,不仅在闽南地区盛行不衰,而且远播台湾、香港、东南亚,甚至世界各地华侨聚居的地方。据海外资料记载:英国驻东南亚大总督麦唐纳爵士对南曲非常赏识,特地邀请演唱者至总督府邸,隆重介绍并表演。一曲唱罢,麦唐纳赞叹道:“此曲只应中国有,泰西能得几回闻?”美国第一流的作曲家啥逊端赞誉南曲是“伟大的音乐”!西方著名的音乐家们在称颂与南音同源流入日本的“宫中雅乐”时说:“音乐之父,应是唐朝的中国音乐家,而非十七世纪德国的巴赫。”
    现在,台湾有鹿港南乐聚英社、基隆闽南第一乐团、台南南声国乐社;香港有福建体育会;菲律宾有长和南音总社、金兰郎君社、南乐崇德社、菲华国风郎君社等;新加坡有湘灵音乐社;马来西亚有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吉兰丹仁和音乐社和太平仁爱音乐社等许多南音社团。他们历年开展活动,持之不懈,为南音在祖国内地及港澳台、东南亚的流传和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闽南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南音影响所至,遍及全球。
    十年浩劫,国内南音销声匿迹。近年来,闽南南音界有志之士,在继承占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容和唱腔,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和改造,采用了独唱、齐唱、二重唱、对唱、帮腔、二部合唱、男女声四部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在创作中,他们认真从传统南音题材中探索海峡两岸以及华侨思乡、思亲的主题,写出了《远望乡里》、《百鸟归巢》、《桐江魂》等一系列优秀新曲,为台湾的回归,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努力。同时,他们注意运用新的作曲技巧,如和声、对位、配器等,来丰富南音的表现能力,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深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八骏马》、《梅花操》等等,得到了音乐界的好评。这几年来,南音界也培养子一批南乐新秀,使这一古老而美好的乐坛精英焕发青春、流香溢彩。
    闽南山青水秀,风光佳丽。月白风清之夜,袅袅南音,有如天上仙乐,飘逸人间。“何须佳酿慰羁旅,一曲乡音醉煞人”——多少海外游子,彼岸乡亲,一踏上闽南故土,便被这回肠荡气、勾魂摄魄的南音陶醉了!远道宋闽的北国客人,听听这优稚委婉、蕴藉动情的南音,也可以从中领略闽南旖旎秀美、古朴淳厚的风土人情,得到别具一格的美好的古典音乐艺术的享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