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中国古民谣研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文人诗文作品历来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显流,在这翻腾的波浪下,也涌动着更为深广的民间文学的暗潮,民谣便是其中之一。但在吕肖奂教授的《中国古代民谣研究》问世以前,研究者尚没有将中国古代民谣作为独立研究对象,他们或者将民谣与民歌视为一体,或者将民谣与谚语不加区分,致使人们产生一个误解:民谣似乎缺少独立的特性与研究价值。
    吕肖奂在搜集整理考察了大量古代民谣之后,首次将民谣从民歌、谚语中剥离出来,专门考察古代文献中的民谣。她从民谣的内容及其作用角度考察,将民谣划分为两类:风谣与谶谣。风谣是反映出民风尤其是民情的谣,古代风谣最为关注的是官方的各种形态、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制度、军事人物以及战争这些大事,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倒在其次;而谶谣是具有预言作用以及应验意义的谣,几乎所有的改朝换代、军国大事都在谶谣中得到表现。两类民谣反映的内容是如此的重大,因此让人无法忽视民谣的存在价值。
    作者还对民谣的文学意义做了详细考察。涉及了民谣的怨刺艺术、民谣的风格与艺术形式、民谣的发展及其语言价值等。作者善于通过比较说明问题,如她指出:民谣的形式比民歌更为短小精悍,两句、三句的民谣是民谣的主体,而民歌常在四句以上,另外,民歌常见的复叠吟叹手法,在民谣中也很少出现。再如作者试图将民谣与文人谣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民谣对文人创作的影响,探讨文人创作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和发展,这样实证的方法与探讨,比较切实可靠。
    作者还做了“风谣的分类整理”、“谶谣的分期整理”、“文人谣的搜集整理”三个附录,便于人们感性认知中国古代民谣的丰富性、深刻性和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民谣的特殊性,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忘记民谣的记录以及搜集整理:二十四史连续不断的民谣记录,加上明代杨慎《古今风谣》、清代杜文澜《古谣谚》的搜集整理,为保存古代民谣作出了很大贡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则不仅掀起过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热潮,而且一些大家、名家开始对民间歌谣进行探讨研究工作,如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曾有文章和专著研究民间歌谣(周有《儿童文学小论·歌谣》、朱有《中国歌谣》),朱自清甚至在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歌谣课程,当时甚至还发行《歌谣》周刊,民间歌谣在当时受到学者们空前的关注。但是由于民谣依附于民歌、古今民谣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民谣研究向更深入更细密处发展。八十年代后,古今民间歌谣一度淡出了学者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民间文学研究、民俗学研究虽然日益兴盛,但是这些学科特别强调田野调查,而忽视文献研究,此外近年来的古代文学研究又漠视古代民间文学创作,文献上的古代民谣因此备受冷落。这使得古代民谣研究一直处于初级阶段,止步不前。在这个当口,《中国古代民谣研究》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冷门、勇于探索之作。作者严谨审慎的态度、不同角度的考察、细致深入的分析,相信对于中国古代民谣的研究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