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六盘山区的春官与传统春官词(1)

    在西北高原一些汉族地区和我国其他一些省里,民间流行着种春官“报春”的说唱活动。他们走东转西,游村串户,给人们赠送《廿四节所表》,演唱内容丰富的歌谣,为广大农村城镇,偏僻山庄的劳动人民,传播了各类知识,话跃了文化生活,颇受群众欢迎。 
    一、关于春官的记载
    “春官”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第五卷:《春官宗伯第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礼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邦国。”周礼中有六官,称宗伯为春官(现在民间仍有称春官为“宗伯”的),由他来掌管皇帝的祭祀典礼活动。
    在其他一些史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关春官的记截,如《五帝纪注》”中记载:“黄帝受命于雪瑞,因以名师与官,春官青云,夏官缙云,秋官白云……”又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应邵说:“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宫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古代置官,多以四时立名,所以在《左传》中,也有“春官为木正”的记载。
    “春者出生万物,宗伯掌邦礼,以事神为上。”根据史书记载,古时的春官,原是属这类职责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春官的实际职责逐渐起了变化。到了唐武则天时,就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所以后世都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到唐宋至明清间,春官已逐步演变成“主管天文历法的官了”。(见《辞海》“春官”条)这时春官在实际上已只有职称而无什么大权力了,可以说,他已接近于民间的所谓春官职能了。
    根据以上情况看,现在流行民间的春官名称,其源流,确是从古代王朝官方而来,以后流传到民间的。不过传到了民间后,在称呼上虽仍为“春官”,但实际内容和形式,早已完全不同了。
    二、关于春官的传说
    关于春官活动的来源,在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说:远古时期,人们还不太知道按节气务农,常常种无收,劳无功。那时治天治地的“三皇”“五帝”很着急,于是,主管农业的三皇爷,骑了一头牛,到处给人们游说节气,教授种田知识。就这样流传下春官活动形式。还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说唐朝六年,皇上为叫百姓们能按节气及时把田种好,就封了一种叫“春官”的人,到各地各家送“节气表”,后来他们觉着既然送表,也该顺便说些吉利话,于是又慢慢兴起了说唱歌谣。人们见春官远路辛苦送“表”、说唱,也就总酬谢他们一点钱、吃食等。
    一种传说讲,相传唐朝初年,朝里有两位忠臣,是弟兄二人,兄长叫王银春,他的官职做到了丞相,为了辅佐皇帝治理好天下,尽快转变前朝留下的农业衰败情况,于是弟兄二人倡导了春官活动,传说王丞相兄弟二人领头走向民间,向各地农人们赠送来年的《农业节气表》,并把务农知识编成歌谣,唱给人们听。从此,就流传下来演唱春官词的形式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是我们从这些传说中可以探究到一些春官活动的原始情况。这就是;在我国古代,人民为了争得庄稼丰收,民间的一些具有天文历法知识的人,或者也可能是官方赞助、组织过一些人,到广大农人中间去宣传、普及有关农业节气、务农知识等,这些尽管还只是“探”或“究”,但春官活动在历史上的确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的需求有密切关系的。在其漫长的时间中,逐渐丰富了它的演唱内容和固定的形式。而且我们还可以知道,“春官词”这种民间的较简单、原始的的“说唱艺术”,对我国后来不断发展起来的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快板、小曲、小调、民歌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