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其它曲艺 >

大师侯宝林与新中国的新相声(2)


    四场演出一炮红
    在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有件事是难忘的。它使我们的相声事业在困难处境中迈出了新的一步,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新生。
    新华游艺社一开始生意不错。大家能分到一些钱。时间一长,不行了,听众少了,给的钱也少了。我一天只能分到八角钱,我从西城跑到南城说一天相声,这钱只够我吃一顿饭。大家不安起来,都问我:“怎么办?怎么办?”我说:“沉住气,有办法。”我又说,愿意跟着相声改进小组一起走的人,咱们一起干;实在不想留的话,您就请便。没有人愿意离开相声改进小组。说句老实话,离开相声改进小组去单干,不好办,你说相声时还使用那些不健康的语言,观众不答应,会把你送到派出所去。只有和相声改进小组在一起,改革相声,使用健康的语言,才有前途。
    我那时精力旺盛,我想为相声事业找条出路。我开了个节目单,人名儿,节目名儿,都有了。我首先来到长安戏院,找到管业务的人。我说:“给我们两天日子,搞两场相声大会。”
    那时戏院对待剧团有两个方案:其一你这剧团业务软,他就不跟你劈账,他跟你要租金。这场子租给你,要三百元的租金。你卖八个人他也不管。其二你这个剧团的演员有号召力,他就跟你劈账。戏院知道我们有号召力,最后决定还是劈账,同意我们卖八角的票价。
    糟糕的是,那时候正是夏天雨季。星期五这一天,从天亮就下起雨来,而且下的是瓢泼大雨,这暴雨一直下到下午两点才停,我坐立不安,晚上相声演出能卖出多少座儿呢?我不知道。耗到三点多钟,我出门去。那时候,我家住在绒线胡同西口,离长安戏院很近,走着、走着,来到了长安戏院。我直奔票房那个小窗户,去看票图上卖了多少座儿。我一看,心里有底了,卖了五成座儿,都是前边八角票价的,我的心踏实下来了。等我从长安戏院出来,刚下台阶儿,看见罗荣寿从西边过来,两眼发直。我在台阶底下,他走到我跟前才瞧见我,说:“喔,您也来了!”我让他估计估计今晚形势怎么样?他说:“现在起码有半座儿,您估计呢?”我说:“只要从现在起不下雨,晚上包你满座儿。要再下,下小雨,不是暴雨,包你七成座儿。”那天果然没有再下雨。到开场时,满座了。
    星期五满座,星期六更没有问题。两天演完之后,我就到吉祥戏院,跟他们要两天园子.我们到东城再演两场,日期是星期二、星期三,也卖了两场满座。这四场下来,大家一分钱,腰板都挺起来。我说:“所以我跟大家说过,我们要沉住气,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的办法。”确实从那以后,新相声就打开了局面,我们到处演出,卖座率不低。很多晚会演出需要相声节目,都来找相声改进小组,由我组织统一安排。大家情绪很高,演新相声的劲头更大了。
    给毛主席说相声
    在我们困难的日子里,中央领导同志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我们经常给中央领导同志去说相声。我们这时还是边演出边改进,中央领导同志差不多都听过我们演出的相声,这本身就是对相声艺术的提倡和支持,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毛泽东喜欢听相声,这对相声更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1949年北京刚解放,我给毛主席第一次说相声,就发现他很爱听相声。后来,又一次我给他说相声时,我从后台看见他老人家坐在藤椅上,手臂上挽着件雨衣。前边的节目演完,毛主席站起来想走了,但当他看到我和郭启儒出场时(当时没有报幕员),就挽着雨衣又坐下了,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有时,我在小范围里也给毛主席说相声。
    我给毛主席一共说过一百五十多段相声,我在说唱团只说过一百段左右。有些段子在外边已经不说了,像《字像》这个段子,需要白沙撒字,在舞台上由于不具备条件,说起来很困难。但是我给毛主席就可以说了。我们坐在地板上,地板很干净,我们就边写边说。有些段子在外边该不该演,能不能说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我们也给毛泽东说。所以毛泽东听我说相声听得最多。我觉得毛泽东最喜欢的段子是《关公战秦琼》,因为这个段子他点过,当场要求重演。别的段子像《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等,我们都给毛泽东重演过。惟独《关公战秦琼》这段子,我们刚说完,毛泽东说:“再说一次。”他喜欢听《关公战秦琼》。
    毛泽东喜欢听相声,我们又在他的指引下力求说好相声。我们从毛泽东著作中学习他老人家使用语言的方法。毛泽东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使用语言可贵之处就在于变化。比如一句俏皮话,过去是这样说的:“老太太的裹脚条子——又臭又长。”这句话的打击面太大了,把所有老太太都得罪了。毛主席就把这话改为:“懒婆娘的裹脚条子——又臭又长。”前边加一个“懒”字,就给“又臭又长”定了性。还有一个成语,叫“揠苗助长”。这个“揠”(音ya,讶)字很多人不认识,念成“晏苗助长”。毛泽东把它改成“拔苗助长”,我们一听就懂了。我们学习毛泽东这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在相声中学着改些词句。再有,毛泽东著作中有很多讽刺语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把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的相声艺术也学习毛泽东的讽刺语言,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正确的讽刺。相声是离不开讽刺的。
    摘自《一户侯说——侯宝林自传和逸事》 主编侯鑫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