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探寻蔡邕读书台,亡命南国山水之路十二年(1)


    
    2012年10月19日,宁远九嶷山玉琯岩。永州市文物管理处的杨宗君正忙于对此处的摩崖石刻进行拓片,他手下的《九嶷山碑(记)》据记载由汉蔡邕所作,后由宋人李挺祖书写于此。据杨宗君介绍,这是永州3处与蔡邕有关的石刻之一。
    撰文/刘见华摄影/马金辉张松
    他,流放于北国,亡命于江南。广义的江南,包括吴地,包括零陵。
    在零陵,他只有石刻;在吴地,也仅有柯亭笛的音乐才能千古流传。而这些,似乎都浮于表面。他内心深处的忧伤与憧憬呢?我们追随了他在零陵与吴地(湖南与江苏)的踪迹,但似乎总和这“忧伤与憧憬”有些距离,不胜惶恐。何处问中郎?
    永州之野、柯水之岸、溧水之北,1800多年前,那个已是中年的人,仍然带着他的洒脱、飘逸,行走在中国南方的青山绿水或是穷山恶水间。
    公元178年,他因评说国家大事被判罪充军朔方郡(今乌兰布和沙漠,当时仍为草原),一年后大赦,又在包头的宴会上得罪了太守王智,再次被告发。他只好“亡命江海”。在南方山水间“积十二年”,从中年到老年。一生,续修汉史的理想从未实现,甚至从未开始。
    小家伙已经不稀罕蔡邕石刻岩洞了,母亲可怜他“除了县城,哪里也没去过”
    永州之野。
    《后汉书》中蔡邕亡命之地在吴地,今天的江浙一带,无官无职无家业的他,靠“泰山羊氏”的救济为生。但是,作为正史,没有片言只语关于他来当时的零陵郡、今天的永州。
    只有明万历《永州府志》、清光绪《湖南通志》等记载:蔡邕入永州后,凡名山胜迹,到处品题。
    他“可能”在永州的三个地方留下石刻:宁远玉琯岩、道县含晖岩、江华秦岩。
    2012年10月19日-20日,在高速公路仍不发达的三县,我们依次走宁远、道县、江华。
    这个线路与蔡邕当年可能的路线不一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吴顺东推测,如果他到过零陵,最有可能的,是从湘江转潇水直达道县、江华。道县往宁远只能走陆路,但易迷路,艰难到一千多年后的徐霞客来此时还要沿途挂布条以标识。
    玉琯岩就在九嶷山,山以舜帝出名,《史记》:“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岩与舜帝有关,舜命乐工以玉琯十二支演奏韶乐,是为玉琯。
    1800多年前,那个到处亡命的书法家、精通音律的高手一路披荆斩棘,到了这南国的丛林。他是冲着玉琯岩前的舜帝庙来的。
    2002年至200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汉代以来祭祀舜帝的祠庙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19日,我们到来时,考古所在进行后续发掘,这里将要建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
    蔡中郎该是站在南岭之巅,望着“岩岩九疑,峻极于天”,然后,他的铭文里就是歌颂舜的圣德,“芒芒南土,实赖厥勋”之类。短短二三十字的文章,没有抒发他的内心,没有向千年后的我们展示他是愁苦还是洒脱。倒是现代人称“这是最早的直接以永州风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湖南文苑中最早的一篇铭文。”
    铭文也不是蔡邕手迹,它是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李挺祖补刻的。之所以由李来书写,就是因为他工于汉隶,而蔡邕就是隶书大家。
    也因为要建考古遗址公园,当地在进行碑文的拓片。除了蔡邕的铭文,还有后代大小二十余方石刻。做拓片的杨宗君是“永州最好的师傅”,自称熟知山野中的每一方石刻。为证明自己的熟知,他脱口而出永州的三个蔡邕石刻:玉琯岩、含晖岩、秦岩。
    道县含晖岩取“山水含清晖”之意,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上关乡中山石村。石刻在溶洞内,南临潇水,现存宋至清代摩崖石刻27方。除蔡邕外,还有周敦颐、何绍基(清代书法家)等来此。
    蔡邕的“水天一色”石刻在绝壁之上,下临潇水,只有在船上才能看到。村里现在很少有船,随同我们前来的道县文物局退休职工黄代新老人,帮我们找到一个渔民的小船。
    黄代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潇水上还有运输,江华产的木材顺流而下到长沙,甚至还有放排。这可能是千百年来的景象,从蔡邕到周敦颐到何绍基。现在,潇水只剩挖沙船,宁远、蓝山、新田都在这取沙。
    40余岁的张凤在菜地里,她的小儿子在旁边玩耍。小家伙已经不稀罕岩洞了,羡慕外面的世界,母亲可怜他“除了县城,哪里也没去过”。
    秦岩在江华,三省交界地,东靠广东清远,南近广西贺州。据说蔡邕到此时,书“秦岩”二字。现存11方石刻,多数已模糊不清。不管是否为真,碑文中说它是“研究江华早期历史的实物”,对一个山区小县有此功绩,也是它的一种价值。
    江华是瑶族自治县,这里是瑶乡,村子就叫“秦岩村”。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怕旅游公司知道后有麻烦”,他说,2003年以前他们是可以自由进洞玩的。事实上,“秦岩”在洞口,风景区虽以它为名,但游客是冲着溶洞来的,没有人会注意石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