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儒学与知识论 >

天文·人文·历法----重新认识源头的中华文化


    
    ..
    天文·人文·历法
    ——重新认识源头的中华文化
    刘明武
     
    摘要:江河能否源远流长,关键在于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一个民族能否文明先进,关键在于优秀的文化基础。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在对比中证明源头的中华文化是那样的优秀;二是希望重新认识、重新找回能够孕育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圣经;周易;历法;再出发
     
    一、源流关系的思考
    没有源头活水,就没有川流不息之长江,就没有川流不息之黄河。同理,没有源头活水,也就没有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告别源头活水,所有江河都会枯竭。自然哲理对于人文哲理,有没有启示意义呢?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中华民族一样有着多灾多难;从公元前到公元后,他们多次被打碎打烂,但他们始终没有被战胜。现实中他们能提出众多的、领先于世界的新问题,一个在数量上根本无法与中华民族相比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世界世界一流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出现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民族就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紧紧拥抱着本民族的元典《圣经》,碎而能聚,任何人都无法战胜。现实中的犹太民族,一面读元典一面提出别人不能提出的新问题,让人望尘不及。
    犹太人出身的爱因斯坦,一生多次像赞美自己文化一样赞美中华文化,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之时,爱因斯坦坚持赞美中华文化。1953年,爱因斯坦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与中国古代的发明》一文中,对中华文化还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中国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编按:指希腊发明的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兄弟民族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对我们有没有启示意义?
    犹太人的根本元典是《圣经》,《圣经》一开始讲的是神——万能之神,那么,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何处?源头的中华文化一开始出现的什么呢?
    二、值得重温的十句话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传》
    2.“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周易·乾文言》)
    3.“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系辞上》)
    4.“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
    5.“崇效天,卑法地。”(《周易·系辞上》)
    6.“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7. “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黄帝四经·经法·四度》)
    8.“天人同文,地人同理。”(《鹖冠子·度万》)
    9.“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
    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
    十句话,一个指向。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人文源于天文。重温了出于《周易》与先秦诸子的这十句话,就可以清楚源头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天文与人文之间存在着源流关系。
    犹太文化,人文源于神文。一切从神这里出发,这是犹太文化的第一特征。一切从天文(包括地理)出发,这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征。中华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有自己的特色。
    三、历法:天文向人文转换的第一成果
    1.进入文明的基本标志。历法,是蒙昧进入文明的基本标志。
    文明之前的人类先贤,为了生活与生存,需要采取野果,狩猎鸟兽。采取野果,必须弄懂野果成熟之规律;狩猎鸟兽,必须明白鸟兽产卵、产仔之规律。生活生存之必须,使人类先贤开始了天文的研究。
    哪颗星星出现,果树开花了;哪颗星星出现,果树结果了;哪颗星星出现,果子成熟了。天文与果树与万物,在此建立起了对应关系。
    太阳在地平线出于什么方位,鸟兽鱼虫开始出现了;日影在什么位置上,鸟兽鱼虫开始繁殖了。天文与飞鸟与走兽,在此建立起了对应关系。
    认识了太阳变化的周期,认识了月亮变化的周期,认识了北斗星变化的周期,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变化的周期,总之,认识了天文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了气候变化与万物生长收藏的关系,认识了气候变化与飞鸟走兽的关系,并把这些变化记载起来,人文之历产生了。
    天文与人文的转换,历是第一成果。以历为标志,文明开始了。
    2.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历。《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六种历,依次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按照《汉书》的记载,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历,应该是黄帝历。
    实际上,《汉书》记载的并不准确,笔者在《帛书周易》《尸子》里发现,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历,应该是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帛书周易》《尸子》共同说,八卦里表达的是四时八节,八卦本身就是历。伏羲氏早于黄帝,八卦为伏羲氏所作,以此而论,中华大地上的历,应该远在黄帝之前的伏羲氏时代就出现了。
    除了八卦,《周易》里还有图书(河图、洛书)。笔者在彝族经典《土鲁窦吉》里发现,河图、洛书里有历。洛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太阳历。按照彝族文化而论,中华大地上的历,应该早于八卦,起码是与八卦同一时期。
    历出现的早晚,是跨入文明的早晚标志。欧洲所使用的儒略历,是在凯撒时代出现的。《汉书》所记载六种历,无论哪一种,都远远早于凯撒时代的儒略历。以历而论,中华民族的确率先跨入了文明。
    四、天文观测与历的诞生
    1.神指令的节令。《圣经·创世纪》开篇处第14节告诉世人,在创世的第四日,神指定了时令。原文如下:“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2.人创造的历。中华大地上的历,与神无关。无论是先秦典籍还是《史记》,凡是事关历的记载,都说是人的贡献。《尚书·尧典》中的历,是尧组织和、羲二氏制定的。《周髀算经》中的历,是立杆测影者制定的。《管子·五行》中的历,是蚩尤制定的。《史记·历书》中的历,是黄帝组织人制定的。总之,中华大地上的历,与人有关,与神无关。
    神制历,很好解答。神要有A就有A,要有B就有B。这里不允许追问,神就是终极答案。
    神解答的问题,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都是由人解答的。人制历,如何制?这里是允许追问的。历,是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
    3.多种观测方法多种历。天文观测,观测的对象是什么?观测的方法是什么?制历如何制?制出了几种历?认真回顾一下历史,看看智慧的中华先贤是怎样完成这一艰巨工作的。
    先谈观测对象。观测的对象主要有五种:一是太阳;二是月亮;三是北斗星;四是二十八宿;五是金木水火土五星。此外,观测的对象还有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太阳、二十八宿,是《尚书·尧典》所记载观测的对象。
    太阳、月亮、二十八宿,是《周髀算经》所记载观测的对象。
    日月、五星、九星,是《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所记载观测的对象。
    再谈多种观测方法多种历。天文观测,中华先贤采用了多种观测方法:一是山头观测法;二是房屋观测法;三是固定地点观测法;四是立杆测影观测法;五是月亮圆缺观测法。多种方法多种历。多种历告诉后人,中华先贤是那样地善于观察问题,解答问题。
    ⑴山头观测法与山头历。所谓山头观测法,就是利用自然之中的大山山头进行观测,《山海经》记载了这种方法。《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了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六座日月所入之山。六座日月所出之山,排列顺序从东南到西北,依次为:大言山、合虚山、孽摇頵羝山、壑明俊疾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六座日月所入之山,排列顺序从西北到西南,依次为: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山、常阳山、大荒山。
    《山海经》一直被视为是神话著作。云南天文台李维宝先生,在其大作《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研究》中说,《山海经》所记载的日月出入之山,不能单纯视为是神话,应该视为是确定季节、确定年长度的天文观测。
    利用山头为固定标志,观测日出日落的周期,观测月升月降的周期,以此来确定一年的时间长度。山头观测法,产生了“山头历”。逄振镐先生,在其大作《东夷天文史》中指出,东夷族群早期的历法,就是“山头历”。
    ⑵山头、房屋观测法与苗族古历。苗族先贤利用山头观测日出日落的变换,制出了以苗族古历。吴心源先生(苗族),在其大作《苗族古历》一书中介绍,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平岁365日,闰岁366日,四年一闰,一岁平均365.25日。苗族先贤以最简洁的观测方法,制出了以太阳回归年周期为依据的阳历,还以月圆月缺周期为依据制出了阴历,然后将二历合一制出了阴阳合历。
    利用透光成影的原理,苗族根据日影在房屋内外的位置变换,区分出一天的时辰变换。
    蚩尤、大尧,苗族尊崇的祖先。先秦与西汉的典籍中,有蚩尤、大尧帮助黄帝制历的记载。《管子·五行》有“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之说。《尚书·大禹谟》:“时乃天道。”天道即天时,天时即天道。这里的“五行”,是关乎天时的“五行十月历”。五行十月历,将一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季,一季72天。《管子》告诉后人,蚩尤与黄帝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辅佐关系。《吕氏春秋》与《史记·历书·索引》中,均有大尧为黄帝“作甲子”之说。甲子,是个历法。蚩尤、大尧,都是夏商周之前的远古贤哲。远古贤哲之贤,功绩之一就是制历。
    ⑶定点观测法与阴阳合历。定点观测法,是《尚书》所记载的。《尚书·尧典》中的尧,组织羲、和二氏,在东西南北四方的旸谷、交趾、昧谷、朔方,建立了四个固定观测点。观测的对象有四:太阳;二十八宿;活动的人民;活动的鸟兽。
    观测太阳,观测的是日出日落的在地平线上的位置;观测二十八宿,观测的是那一宿在黄昏时现于南中天;观测人民,观测的是何时出现在田野,何时进入了房屋洞穴;观测鸟兽,观测的是鸟兽何时繁殖,何时换毛。
    固定点观测法,产生的是阴阳合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尧典》中的尧,以帝王的身份,颁布了以阴阳合历为标准的政令。尧令百官以历为准,把各类事务办好。纯太阳历闰日,阴阳合历闰月。尧强调“以闰月定四时”。这里的历,应该是阴阳合历。
    ⑷立杆测影观测法与二十四气。立杆测影观测法,为彝族典籍所记载,为《周髀算经》所记载。
    李维宝先生,在《云南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研究》介绍,彝族先贤立杆测影,立出的是十根杆。一根杆为圆心,一根绳为半径,在宽阔的平地上画出一个圆。其它九根杆,分布在圆内圆外。十根杆的立杆测影,分出了冬至与夏至两个至关重要的日影长短转换点,分出了冬至到夏至的阳半年,夏至到冬至的阴半年。十根杆的立杆测影,诞生了彝族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以金木水火土五行论之,一行一季,一季72天,五季360天。
    一季分两月,以雌雄(阴阳)论之,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一三五七九月为阳,二四六八十月为阴。一季两个月,一月36天。一月两个节气,18天一个节气。一季分三旬,一旬12天,以12尼能(相当于汉族的12属相、十二地支)论之,12尼能轮三次36天,恰巧一个月。12尼能以虎为首,其它与汉族12属相相同。
    一年十个月,以天干论之。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月序与天干,一一对应。
    一年5~6天,为过年日。一年大小两个年,大年3天过年日,小年2天过年日。四年一个闰年,闰年大小年过年日均为3天。
    彝族经典《土鲁窦吉》告诉世人,十月太阳历,最早是用洛书、先天八卦表达的。
    十月太阳历之后,彝族同胞制出了十二月历。十二月历以太阳回归年为主,兼顾了月亮、北斗星两大因素。《土鲁窦吉》告诉世人,十二月历最早是用河图、后天八卦表达的。
    《周髀算经》中的立杆测影,立出的是一根杆。根据日影由长变短、由变长的变化,先贤创立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其一,确定了大年、小年的时间长度。小年365天,大年366天。四年之中,三个小年,一个大年。三小一大,周而复始。大小年平均365.25天。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其根本依据就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视运动周期。
    其二,确定了时令四点与天文三线。时令四点是冬至与夏至、春分与秋分。
    立杆测影,日影长到极点,这一天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太阳与南回归线的交点,就是冬至点。日影短到极点,这一天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太阳与北回归线的交点,就是夏至点。冬至与夏至,这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时令点。一年之中的寒往暑来,规律地变化在冬至与夏至之间。
    一年之中日影长短变换的两个中间点,就是春分点与秋分点。一年之中,昼夜的长度只有在这两天才是均等的。春分、秋分,阴阳平均。天文时令中阴阳平均,引入人文演化为公平、公正。历史之所以喻“春秋”不喻“冬夏”,其奥秘就在这里。
    垂直于日影最长点的直线,是南回归线。垂直于日影最短点的直线,是北回归线。横穿日影中间的直线,是赤道线。一年之中,太阳的视运动,循环往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两次跨越赤道。
    其三,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日影每伸缩9寸9 分,就诞生一个新节、一个新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一年之中12节12气,一共24节气。
    其四,确定了时间单位。何为日?何为月?何为岁?《周髀算经·日月历法》给出了答案:“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
    其五,确定了“六气”之说。天文变化决定着气候变化。太阳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一来六个月,一月气候一变化,六月六变化,气温一步步升高,一步步变热。同理,太阳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一往六个月,一月气候一变化,六月六变化,气温一步步降低,一步步变冷。热论阳,冷论阴。阴阳之气亦即冷热之气,每半年有六步变化。这里产生了“六气”之说。《周髀算经·日月历法》的界定是:“外衡冬至,内衡夏至,六气复返,皆谓中气。”
    《周髀算经》中的天文观测,既观测太阳,也观察月亮。以太阳论岁,以月亮论月。岁长365.25天,朔望月长29 天。《周髀算经》中历,为阴阳合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观测太阳,除了立杆的方法之外,《周髀算经》还记载有地平大圆观测法:“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日出巽而入坤,日出艮而入乾。”《周髀算经·日月历法》的这段论述,记载的就是地平大圆观测法。巽表东南,坤表西南,艮表东北,乾表西北,在地平大圆观测法中,乾坤艮巽四卦表达的是空间中的四个方位。
    地平大圆观测法,尧时代采用过。2003年,山西襄汾县陶寺镇附近,这里是尧之古都,发现了地平大圆观测法。这里以地平大圆为基准,观测日出的变化规律,太阳在地平大圆的东北、东、东南弧度之间出入。弧上两个基点:一个冬至点,一个是夏至点。太阳一年就出入在这两点之间。
    ⑸北斗星观测法与纯阴历。北斗星观测法,由《鹖冠子》所记载。《鹖冠子·环流》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星之斗柄,作3600的圆周运动。运动中的斗柄,会指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地面上会演化出春夏秋冬四季。《鹖冠子》告诉后人,北斗星斗柄的变化决定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地平大圆用十字坐标一分为四,再将每一象限一分为三,如此将地平大圆分为十二等分,十二等分分别用十二支命名。以子午贯穿南北,以卯酉贯穿东西。依次来观测一年之中斗柄的变化规律。依此方法同样会产生24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以北斗星斗柄变化为依据的24气。
    ⑹月亮圆缺观测法与纯阴历。月亮每月圆一次。以月圆月缺为标志,中华先贤制出了纯阴历。纯阴历一年一共12个月。月分大小,12个月六大六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354天。
    万物生长,太阳的作用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但是,月亮的作用具有重要性。所以,研究天人合一,研究天物合一,一要研究太阳,二要研究月亮。《周易·乾文言》曰:“与日月合其明。”合日也要合月,这里应该是阴阳合历产生的基本点。
    阳历一岁365.25天,阴历12个朔望月354天, 3年盈余33天有余,所以必须设立闰月加以平衡。阴阳合历从一开始实行的是3年1闰,5年再闰,19年7闰。阴阳合历闰的是月。据《史记》记载,闰是从黄帝开始的。
    3.与历法伴生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儒略历诞生时,并没有介绍伴生的其它成果。在中华大地上,历的诞生,伴随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本文这里,择其要者介绍几项:
    其一,阴阳十二律。与历伴生的第一大成果是阴阳十二律。阴阳十二律,最早是在《周礼》中出现的。《周礼·春官》曰:“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乐出自然,《礼记·乐记》中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原则之论。天地之间,一方一音,一月一声。东西南北中,五方有五音。一年十二月,阴阳十二律。《周髀算经·陈子模型》中有“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的具体之论。冬至之日,天地之间的天籁之音为黄钟之声;夏至天地之间的天籁之音为蕤宾之声。阴阳十二律,明世子朱载堉用历法、卦理解释了“所以然”,并由此传入西方。有多少学者知道,今天全世界所采用的十二平均律,是我中华民族阴阳合历的伴生物。
    其二,直角三角形。与历伴生的第二大成果是直角三角形。古希腊的直角三角形,是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中华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是立杆测影者发现的。立杆为勾,影长为股,杆影顶端相连为弦,直角三角形由此而生。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在东西方却又存在着两大差别:一是毕氏发现的直角三角形在平面的纸上,立杆测影者发现的直角三角形在立体的空间中;二是毕氏的直角三角形画一个是一个,立杆测影者直角三角形日影一动是一个,一天之中随着日影的移动,地面上会形成亿万个直角三角形。
    其三,勾股定理的证明。有直角三角形,自然产生了勾股定理。有勾股定理,自然产生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证明a2+b2=c2,用“因为,所以”的形式逻辑,运算步骤需要十步以上。在《周髀算经》中,用折矩的方法,运算步骤仅需要三步。
    其四,方圆规矩。与历伴生的另一成果还有方圆规矩。古希腊的直角三角形与方圆规矩无关,中华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与方圆规矩息息相关。直角三角形在形成的同时,日影的轨迹自然形成了圆。折一方,会产生两个直角三角形,换言之,两个直角三角形会合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
    其五,奇偶之数。在一切学科中具有基础作用奇偶之数,也是与历伴生而来的。历,产生于文字之前。最初的历,是用洛书、河图、八卦表达的。图书中的实心圆与空心圆,八卦中的阴爻与阳爻,即是奇偶之数。阴阳即奇偶,《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有答案:“阴道偶,阳道奇。”阴阳即奇偶,《周易·系辞下》有答案:“阳卦奇,阴卦偶。”
    其六,九九之术。“观阴阳之裂变,总算术之根源。”刘徽,这个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在《九章算术·序》中写下了这句话。刘徽告诉后人,算术溯源,应该追溯到阴阳这里。在这篇序言开篇处,刘徽说,九九乘法口诀,加减乘除的演算之法,均起于八卦。《周髀算经》与彝族典籍共同告诉后人,八卦首先表达的历法。
    笔者这里解释一个问题:文中进行中西比较,目的不是炫耀什么“老子早就有”,而是希望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方法之外还有方法,道路之外还有道路。中华先贤在解答问题时,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办法,有能力提出完全不同于人、而且还要优于人的方法。抄袭与模仿,这种作风在中华先贤这里是见不到的。
    五、历法基础上的哲理升华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化成天下”的人文,是在天文历法的基础上升华抽象出来了。
    1.阴阳。“化成天下”的人文,第一块基石是阴阳。天文历法,首先认识的是一阴一阳。阴阳可以解释一天之中的昼与夜,可以解释一年之中的寒与暑。自然界的一阴一阳,转化为图书中的圈圈、八卦中的两爻。天文与人文的转换,一阴一阳是第一落脚点。
    文字出现之后,阴阳可以论宇宙人文中的一切。请看以下几个论断:
    “阴阳之义配日月。”《周易·系辞上》告诉后人,日月可以抽象为阴阳。
    “阴阳之修,昼夜之象。”《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告诉后人,昼夜可以抽象为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水为阴,火为阳。”《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告诉后人,天地水火可以抽象为阴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第42章》告诉后人,万物可以抽象为阴阳。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礼记·礼运》告诉后人,礼仪之礼,源于大道,本于天地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四时》告诉后人,阴阳四时是立国之基、立政之本。
    从《周易》《周髀算经》《黄帝内经》与诸子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华先贤运用一阴一阳,解释了一系列基础问题:
    解释了宇宙的发生,即先天世界向后天世界的演化。
    解释了大到无外的宏观世界与小到无内的微观世界。
    解释了形下物质世界与形上物理世界。
    解释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解释了万物基本结构与基本成分。
    解释了立政之本、人生礼仪,以及养生治病之本。
    解释了雌雄、男女、气血、升降、清浊、轻重、律吕、形神、上下、加减……
    一阴一阳,永不重合,永不分离,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哲理由此衍生。
    关于阴阳的无限象征性,本文不再陈述。这里引用法国传教士白晋与与莱布尼茨的通信中一句话做为本节的结束:“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
    2.三才。天文历法,将天地人三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三者之间,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系辞下》指出,三才之说是从卦爻这里出发的。独立之人,并不能独立于天地。天人合一的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的哲理由此而生。
    3.五行。五行,从十月历的五个季节出发,最后演化为描述整个现实世界的简图。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解释时间中的春夏秋冬。长夏五季,可以解释空间中的东西南北中五方,可以解释与四时五方相关的万物。在五行这里,确立起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
    角徵宫商羽五音,酸苦甘辛咸五味,肝心脾肺肾五脏……凡是与四时五方时空相关的对象,均可以纳入五行的范畴之中。五行相生相克,一讲相互联系,二讲相互制约。现实世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哲理这里衍生。
    4.道器。上帝至高无上,在《圣经》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上帝并列并重。道至高无上,但是在《周易》之中,一个“器”字可以并列并重于道。《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一分自然之器,二分人工之器。自然之器,天地万物也。人工之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自卫武器也。仿照自然之器,可以创造人工之器。自然之器,日新月新年年新。人法自然,人法天地,也应该经常地、不断地创造出先进的器具。《周易》与《圣经》相较,多讲了一个“器”字。实际上,在人类先贤留下的根本经典中,唯我中华先贤留下的经典讲发明创造。重视器具的发明创造,是《周易》的特殊特别之处。器具之器,一可以捕鱼狩猎,二可以促进农耕,三可以保卫天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周易·系辞下》)有器具之利,才有威风凛凛之天下。试想一下,如果在“器”字,一直保持胜人一筹、胜人几筹的优势,会发生“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吗?网罟、耒耜、舟楫、弓矢、宫室,一件件先进器具,这是源头的中华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在源头处的一个基本差别。这一基本差别,被百年来文化批判者所忽略。
    5.以道论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周易·说卦》)自然之道、天道,由天文历法抽象而出。
    “像上帝那样去看。”这是罗素在《哲学的价值》一文中留下的重要观点。有上帝,以上帝论之;无上帝,以道论之。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在论证方式上的差别。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礼仪之礼、道德之德、兵法之兵、医学之医、解牛之技、养生之术,都是“以道论之”论出来的。“以道论之”的论证方式,发源于天文历法,延续于诸子百家。以道论之,这里有大智慧。早期中华大地上的一件件先进器具,一条条超越时空的哲理,一部部超越时空的经典,均产生在这种大智慧中。
    以道论之,所论出的领先于世界中华文明,最根本的优点,就是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实验室可以解答问题,精密仪器可以解答问题,但解答的都是精细之具体问题。精细之具体,割裂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利用自然而危害自然,这就是只要具体而忘记整体的恶果。
    六、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基点问题
    百年来的文化批判,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给出答案:如果说中华民族的落后挨打与文化有关,那么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先进与什么有关?认识了下面几个问题,也许有助于理性地重新认识源头的中华文化,这几个问题是:
    1.这里没有伊甸园。中华大地上,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神赐的伊甸园。这就决定了中华先贤一定要与亚当、夏娃有所区别。火,需要自己取;巢,需要自己构;网罟,需要自己织;耒耜,需要自己制……一切难题,必须靠人的智慧去解决。这里有智慧之人,而无万能之神。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点,不认识这一基点,就无法接近真正的中华文化。这一基点,被众多的文化研究者、批判者忽略了。
    2. 卦的无限象征性。最先表达历法的八卦,作为抽象符号,具有无限象征性。书不能尽的言,言不能尽的意,都可以尽在这里。简易到了极点,也博大到了极点。历史证明,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与卦对话,并在这里有所发现。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一书介绍,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从利玛窦开始,没有不研究卦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把卦图寄给了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并且说出了对卦图高度评价的、本文上面所引用的那句话。在白晋之前,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就把八卦、六十四卦卦图介绍到了欧洲。
    李约瑟博士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一书,在第六章《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中,李约瑟将将卦图视为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思想基础。
    今天的韩国国旗上,太极图周围分布的是天、地、水、火四卦。
    谈中华文化而不知卦,犹如谈江河不知源头一样,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与结论。
    3.中华先贤解答问题的智慧。几千年前,中华先贤手里,一没有先进的实验室,二没有精密的仪器,但是他们解答了一系列人类先贤必须解答的问题,而且是率先解答。中华先贤解答的问题,大都可以超越时空。例如阴阳合历,例如阴阳十二律,例如二十四节气,例如奇偶之数,例如时空物一体的时空观……有超越时空的成果,必有超越时空的智慧。可是,中华先贤解答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4.触类旁通、以一论万的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评价的那样,解答问题,中华先贤和西方走的不是一条路。在中华先贤这里,看不到系统的实验。看到的是触类旁通、观象比类、举一反三、以一论万、以道观尽的独特方法。详细讨论这一方法,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本文此处,向读者推荐关于这一方法的几段论述:
    其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系辞上》)
    其二,“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君(群)毕矣,”(《帛书周易·要》)
    其三,“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周髀算经·陈子模型》)
    其四,“言一而知百病之害。”(《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
    其五,“持一而不失,能君(群)万物。”(《管子·心术下》)
    其六,“以近知远,以一知万,微知明……以道论尽。”(《荀子·非相》)
    其七,“通于一而万事毕。”(《庄子·天地》)
    在这些论述中,笔者看到了一种独特的方法,看到了一种无人可比的自信心。笔者十分推崇这几段事关根本方法的论述,引用在这里,供读者鉴赏。
    5.容人的雅量。笔者高度注意到了这样两个史实:一是《管子》所记载的蚩尤辅佐黄帝制历;一是《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大尧辅佐黄帝作甲子。
    蚩尤、大尧,是苗族今天还在纪念的祖先;据有关资料,南韩人也认蚩尤祖先;这证明在中华文化的源头,融合苗族先贤的智慧。
    彝族的源头文化里有图书,有八卦,而且还有图书、八卦与太阳历关系的精美解释。图书、八卦,与中华文化源头的内容原则上完全一致。源头的中华文化,显然也容纳了彝族先贤的智慧。
    容人之雅量,是中华先贤的特征,也是源头中华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延续了吗?
    参考文献
    [1]苏勇点校,《周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
    [2]邓柏球著,《帛书周易校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张善文等译注,《十三经》,广州:广东、广西、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沙少海译注 《道德经》,贵州:贵州省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5]西汉张苍邓编撰,《九章算术》《周髀算经》,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6]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年
    [7]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8]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南京: 1996年
    [9]胡阳 李长铎著,《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0]彭文编著,《百子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
    [11]罗素著,王正平编,《罗素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
    [1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方在庆等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
    [13]王子国翻译,《土鲁窦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年
    [14]李维宝等著,《云南少数民族历法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15]吴心源著,《苗族古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