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一年春色又杨花:清明、上巳时节的习俗流变


    文/止水
    如今,清明节的一些习俗,除扫墓祭祖之外都带有明显的游戏成分,诸如踏青插柳、远郊游宴等。不少读者对此产生疑问,如果想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回顾一下清明礼俗的历史。在古代,清明往往与寒食、上巳二节在时间上相近,但各为独立的节日。不过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三者逐渐融合。如今,寒食与上巳节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节日习俗却在清明节中保留了下来。
    本文重点回顾上巳节的演变流俗,这对更好理解“清明”的文化意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巳节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北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
    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唐·崔颢《上巳》)
    “上巳”即“上巳节”,又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是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所谓巳日,乃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称谓。这一节日最早是为了纪念黄帝的诞辰而设立的。
    
    清明上巳西湖好(资料图)
    农历三月三为黄帝的诞辰,所谓“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三月三祭拜黄帝,在唐朝以后成为制事,一直延续至今。此外,农历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诞辰、王母诞辰,是重要的节日。《搜神记》卷二,谓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谓:三月初三日,北方镇天真武诞生。
    修禊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是《兰亭集序》的开篇。
    
    佚名《兰亭雅集图》(资料图)
    修禊,又称祓禊,亦称禊祭,是远古时期的一种“除恶之祭”,此方式多于水边。《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祓,古代多指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把禊列为祀典,说:“禊,洁也”。《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沐浴,在古代是重要的习俗。西周时期,斋戒沐浴已是官方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有载:“沐,濯发也。浴,洒足也。澡,洒手也。”先秦时期,沐浴成为社会性的习俗。道教中,沐浴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术。
    郑玄所注所提到的“以香薰草药沐浴”,在道教中也多有体现,即“药浴”。药浴调配的草药,称作“香汤”。《沐浴身心经》中,有一味“五香汤”的介绍:“五香者,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避邪气;三者柏叶,能降真仙;四者零陵,能集灵圣;五者青木香,能消秽召真。此之五香,有斯五德。”
    
    《兰亭集序》摹本(资料图)
    王羲之所写《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王羲之的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兰亭修褉,也成为历代文人和清淡之士追求的雅事之一。白玉蟾在其《春词七首》中有:“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
    曲水流觞
    修禊,是祭祀仪式,而兰亭集留给后人玩味的风雅,当属“曲水流觞”。曲水流觞,顾名思义是人们沿溪席地而坐,盛酒的杯子置于流水里顺水而动,停至谁前便取而饮之,大有现在人掷骰而饮的方式,颇有趣味。
    觞,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多是木制。这种酒器很轻,可置于流水之上而不沉。好友之间,以此方式饮趣,是一件雅事。“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曲水流觞(资料图)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自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
    古代的上巳节,逐渐在历史进程中被清明节所吸收。在现代,人们常在祭祖之余,选择结伴出游踏青,感受“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的精神状态。在阳春之季,感天地万物灵气。
    “清明”,如今也超出了其节气、节日本身的文化意义,与道家“清净”、“天人合一”、“亲自然””等思想一样,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古老的上巳节,在清明节中找到了新的延续。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