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云台山记:阆苑仙境与顾恺之的“以形传神”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13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8月15日,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出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曾参与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守护人用现代插画的形式为观众讲述了千古画卷的前世今生。本文以顾恺之传世的以张道陵“七试弟子”故事为蓝本的画论《画云台山记》为介绍重点,带大家走进阆苑仙境,了解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艺术创作方式及其深厚的道学思想渊源。 阆苑仙境 傅抱石《画云台山记图卷》(资料图) 晋人多风雅,顾恺之擅人像、佛像、山水,世人称他“画绝、文绝、痴绝”。后人黄公望号“大痴”,我视二人同有大智慧、大格局。顾恺之无传世作品,以后人临摹传世,但留有三篇画论。其中《画云台山记》,以阆中的云台山为背景。 阆中古城(资料图) 阆中古城,至今建制2300年,自古为风水第一城。阆中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风水极佳。《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二》载曰:“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云台山位于阆中市东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壶里洞天”、“阆苑仙境”均在此处。据《阆中县志》:“云台山,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故名云台”。有诗云:“阆中绝胜是云台”。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 庐山(资料图) 现真迹已佚,亦无后世摹本存世的《庐山图》,是顾恺之以庐山为背景的画作,被誉为“中国第一幅山水画”。魏晋时期,人们崇尚自然,对山水之美付诸于笔端。谢灵运《游名山志》云:“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山水画,自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道心可鉴 张道陵(资料图) 《画云台山记》,是以道教故事“七试赵生”为蓝本,描绘的是张道陵以“跳入山崖取桃”来考验弟子,其中写到:“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据涧指桃,回面谓弟子。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倒)身大怖,流汗失色。作王良穆然坐答问,而超(赵)升神爽精谐,俯眄(盼)桃树。又别作王、赵趋;一人隐西壁倾岩,余见衣裾,一人全见,室中使轻妙泠然。” 马丹阳(资料图) 师父为试验弟子的诚意,往往会对其进行严苛的考验。全真道马丹阳入道之后,王重阳先指导丹阳乞食,旨为让丹阳抛弃世俗心。《重阳教化集》中《引丹阳上街求乞》有“玄机传向心中悟,妙诀授于性内知”、“行住坐卧,须要清清闲暇,气神和,结成珠,堪教化。”王重阳让身为贵族子弟的马丹阳回到家乡乞食,这样的考验放在很多人身上,实在太难。 张天师与王重阳,一位让弟子以身试险,一位让弟子乞食于乡,均为磨砺弟子的心性。面对师父的考题,弟子们也经受了重重考验,可谓“道心可鉴”。 以形写神 顾恺之(资料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传神”来表述一幅画作生动得刻画出人或物的神情。顾恺之在他的画论中,最早提出在绘画艺术创作中需要做到“传神”(“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是将源于庄子以及六朝以来的形神思想引入了艺术领域。 《管子》:“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庄子》:“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淮南子·原道训》:“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抱朴子·内篇·至理》:“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一作形)劳则神散……” 洛神赋 辽宁省博物馆 局部(资料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较人物画晚,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尚属于人物画。顾恺之擅画人物,将“以形写神”引入了艺术创作中。以形写神,就是用外部视觉的特质,如高低远近、高矮胖瘦,来反映艺术形象的神情及精神内核。张天师“瘦形而神气远”,即仙风道骨的形象来尽展张天师的神韵。我们在此次展出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也能在长卷之中,感受到“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美感。 道家思想为古代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艺术创作以及审美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诸如艺术展览、诗歌演绎、电影动漫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让现代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文化自信!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