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高铁又现霸座女:学识与人品之战何时休?


    文/杜炎玉
    日前,“高铁霸座男”凭借霸占他人座位并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胡搅蛮缠一事,成功刷爆微博、朋友圈及各大网站,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高铁里乘客很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今,“高铁霸座女”又接踵而至,霸占他人靠窗座位不说,与工作人员沟通时态度还无比恶劣,尤其是她“强词夺理”的功夫,更让“吃瓜群众”大跌眼镜。
    这还真是应了那句歌词:“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茫茫人海,狂风暴雨。”
    “高铁霸座”事件屡禁不止,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更为细思极恐的是,两个人都属于所谓的“知识分子”。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读的书多了,人也坏不到哪里去。”“那些做坏事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文化。”
    从古至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些说法只能“姑妄听之”,因为学识与人品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比如“文如其人”,它是古人在狭义上对学识与人品关系的一种矛盾观点,而事实上,这更像是对整个群体的一厢情愿。正面案例确实很多,反面教材却也不少。
    对此,元好问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人如其文,只是美好的幻想,现实总是很残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安仁”是潘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潘安)的字。无论是颜值还是才华,潘岳都是那个时代的翘楚:《世说新语》说他“妙有姿容,好神情”,所谓“貌若潘安”;《诗品》将他的诗置于上品,并云“潘才如江”。
    《闲居赋》是潘岳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官宦生涯的心灰意懒和对田园生活的不尽渴望,曾为无数文人所激赏。而现实中的他却是“望尘而拜”:等到贾谧(西晋权臣)出门,看到飞起的尘土就开始下拜。
    一个能写出《闲居赋》那样淡泊致远、脱俗超然的文章的人,居然会是如此的谄媚权贵、趋炎附势。只能说,“孤陋寡闻”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跳出文学范畴,再到其他领域看看。
    我们都知道沈括,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医药、经济、军事、艺术等众多内容,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罗织那场影响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也有沈括的“一臂之力”。
    沈括与苏轼既是同僚、也是好友,在他前往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时,宋神宗还嘱咐他要好好问候一下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
    沈括不仅好好问候了苏轼,还进行了检举揭发,说苏轼的诗“毁谤君相”、讥讽朝廷,而证据正是苏轼临别亲手抄录送给他的近作
    
    画龙画皮难画鼓,知人知面不知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这种近于“忘恩负义”的举动是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这几个人做出来的,那就不足为奇了;但它却出现在这位古今难得一见的“全能型”奇才沈括身上,不仅苏轼无法接受,就连千载之后的我们也觉得匪夷所思。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心理反差,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文化外饰冒充了道德主体。”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太习惯用一个人的学识来评价他的人品,总觉得一个人如果学识渊博,那他就会是一个主观意义上的好人。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因为沈括性格上的不可亲近而否定他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
    如今,文化知识、技能,学历、名校、专业等方面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但是这些再高、再好,也不能取代人格品行。
    《左传》中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首绝对不是偶然的。因为,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德行的学识是不真实的,没有道德的“知识分子”是不可理喻的。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承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让学识与人品握手言和、水乳交融,让高铁再没霸座,让道德不再滑坡,让高贵的灵魂与你我同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