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破除成见 知所以然 才能真正领悟道理


    文/道诚
    社会上各种新事物不断出现,需要我们去认知。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是一个从无知到知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因为作为认知主体的人,除了婴儿,我们在认知时总是带有“前见”的,以往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对我们产生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影响。
    
    理解并接受新事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而,固执地坚持某些“前见”不放,不利于我们去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有时认知前应先把一些东西破除掉,或者说应该不带任何成见地去进行新的认知。然后,我们根据新情况和新认知,领悟或对应与其相符的道理,去处理好事情。
    《格言联璧》:“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头,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有位大学者向南隐禅师问禅。双方坐下后,南隐什么都没说,一味请学者喝茶。
    南隐提起茶壶为学者沏水,水不断泻下注满杯子,但南隐视若无睹,继续倒以至于茶水溢出流到桌上。学者急忙阻止:“大师,请不要再倒了!”
    
    用虚怀若谷的态度,用心聆听别人的说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南隐顿时停止,放下茶壶,注视着学者说:“你的头脑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各种看法和念头。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不能装入哪怕再多一点儿的茶水。一个人的头脑中,如果已经充满了各种凝固的见解,就会排斥新思想的进入。由此可见,我们要领悟真理,必须先把种种的成见放到一边,用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用心聆听别人的说法。
    我们在没事的时候,保持虚静的心境。因其虚静,当遇事的时候,心能清晰地反映真相,我们能冷静地处理问题,待解决之后,心随即又恢复到虚静的状态。
    《荀子·解蔽篇》:“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当我们做事或者看人做事的时候,如果只是做或者看,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拘泥于事情本身,无法恰当地运用。把适用于这件事的做法,生搬硬套、强行挪移到另一件事上,会被牢牢地卡住,无法量体裁衣地解决问题。
    
    懂得变通与运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个人经过山林看见樵夫在砍柴。忽然一不小心斧头飞脱,掉下山谷。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做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此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一天这个人乘船过江,船至江中时不小心宝剑滑落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去打捞,他却笑着摇摇头,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小刀在船舷上剑掉处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停船后,此人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记号处跳入水中。捞来捞去,也捞不着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位刻舟求剑的人,虽然主观上很想处理好事情,但是没有注意到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了解江中掉剑与山上掉斧的原理区别,因而也无法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不知变通,只能坏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只有领悟了事理,当事情的具体情形发生了变化时,才能根据具体的变化去做相应地处理,否则不知变通,只能坏事。
    破除了内心中的成见,知道了事情的所以然,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道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