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积善之家庆有余:孩子的优秀 源于善心


    文/余柯嘉
    前段时间,武大三环宿舍发生了一起可怕的强奸案件。嫌疑人竟是一名正每天接受着学校教育的十七岁的少年
    
    大学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传统观念里,孩子一向是纯真善良的代名词,孩子的世界洁白无瑕,以至于没人相信一个孩子会“犯罪”,而只把一切当作无意识的行为。
    可是,不懂就意味着非恶吗?不懂就可以免责吗?这显然又与正确的是非观是不相符的。如果不严肃对待孩子的错误,可能后患无穷。
    二零一三年,重庆市就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案件:一名十岁女孩在电梯中对一岁的陌生男童进行摔打,并用脚踢孩子头部。最后电梯门开启,小女孩将男童扔出门外。此举直接导致男童全身多部位受伤,多次抢救,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但最令人后怕的,如此残忍的行为竟是出自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之手。事后,她竟然可以十分冷静地帮助男童奶奶寻找孩子,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
    可未成年的身份意味着她无法承担刑事责任,也意味着她不会为自己的行为直接付出代价。但没人会认为她是无辜的。据反映,女孩曾经对猫狗也有过类似暴力的行为,只是父母认为这是小孩表达爱的方式,未加以重视。
    最可怕的,是父母总习惯性的以“孩子太小”作为辩护词,企图替孩子脱罪,为自己推卸责任。
    这样的父母又怎么可能不教出“熊孩子”呢?在孩子得到的教育里,可以因为自己的年龄而免责,所以无论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但是单纯不一定是好的,也可能是单纯的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于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时可以随心所欲抢陌生人的东西,长大就可以抢劫;小时不用遵守社会公德,长大了也可以随意欺侮他人。
    孩子肆无忌惮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而他们自己本身,也未必真正懂得公共道德的含义。
    因此,孩子被告知行为的界限十分关键。而父母以身作则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是教育的起点。
    当父母把孩子带入公共场合,赋予了他与社会接触的可能,就要给他树立“社会人”的身份意识,教导孩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健康快乐的生存,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同时,既然进入社会,就必须给别人同等看待你的孩子的权利,没有资格以年龄为借口去逃避惩罚。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无法遵守正常的公共秩序,那就避免你的孩子过早进入社会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恶性事件发生,也请第一时间处理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这很严厉,却是对孩子的负责,是对他的将来负责。
    孩子的世界里可能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但绝不代表他们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社会和家庭教育需要同时为之负责。
    
    哺乳动物都有教育孩子的本能。子不教,父母之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个孩子懵懂的行为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为主观上的无知并不能阻止悲剧结果的发生。而具备健全人格和丰富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应该去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避免他们的错误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法律和道德,是我们必须教给孩子的。
    严格规范并处理青少年犯罪的责任,还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因为自身特殊性受到的伤害。减少有人去引诱或逼迫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诸如儿童乞讨,儿童偷窃等。因为对于任何罪恶,不纵容,不退让,是我们给孩子最大的关爱。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是保持善良。为善的路很长,生命里总有机会,何时开始都不迟。
    小时候,我们可以拾起脚边的垃圾,做到遵守公共场合的纪律,可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有需要的人;当我们老了,虽然行动力减弱,但起码做到能够尊重并谅解他人。
    给相处的人多一些包容,多一些温暖,可以做到避免高峰时期坐公交出门,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合理地享受优惠政策,而不是想方设法利用政策谋利;哪怕是将死之人,也可以通过捐献身体器官的方式去为世界留下自己的爱。
    这些都是善的体现,而我们毕生都不该放弃对善的向往
    
    余生很长,要多行善事,造福别人,也为自己积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年龄不会影响善恶的价值判断,也不会指使我们作恶或为善,我们要审视的,是自己的内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切罪恶都应为我们所鄙弃,善意总会开出灿烂的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