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2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3]p97对象尺度即自然的外在尺度,就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的内在尺度是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本质力量,然后再以此作为尺度去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人类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外在尺度,人的内在尺度的形成要以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同时,由于人具有创造性的本质力量,人的内在尺度又不仅仅局限于对客观世界的規律的反映,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对象的形式来符合自己的需要,使人的活动既符合人的内在尺度的主体需要,又符合作为外在尺度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正是体现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的外在尺度,人类的内在尺度不是彻底征服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辩证统一。 2.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往往把人所具有的某些特殊属性如理性、自我意识、符号交流能力等,视为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依据,片面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看做是自然的绝对中心和主宰,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权,人唯一地具有道德地位,反对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抛弃了狭隘的、强势的以人类感性偏好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坚持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体性原则、生态原则、公平原则[4]p191-195。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强调人类利益的整体性、共同性、长远性。 第一,主体性原则。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突出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目的和作用。从实践维度看,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类作为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不像一般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主动地去改造外部自然条件,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认识维度看,人具有特殊的文化、知识、创造能力,具有理性、道德自律能力,掌握科学技术。只有人类才能认识到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只有人类才有能力去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价值维度看,人的价值是本位价值,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如果完全离开了人的利益谈自然界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因此,人类不仅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也是价值主体。 第二,生态原则。习近平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价值的承载。人类对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追求不得以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其他生物类种的存在为前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观念。因为人如何对待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保护自然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实质上是为了人类能更好、更持久地利用环境,为了人类利益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公平原则。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个未来”的倡议: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各国应该加强对话,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也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公平原则就是要体现在环境问题上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无论由谁、哪个地区、哪个环节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都会殃及整个地球生命系统,具有“蝴蝶效应”。因此在生态危机面前,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城门失火会殃及池鱼。因此必须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同国家、民族、信仰、肤色的人都应该具有平等享受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权利,没有理由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去损害其他地区人的利益。而且,贫富差距愈扩大,环境的破坏愈发加剧。国际关系中只有体现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对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当代人如果为了暂时的局部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消耗,势必会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剥夺他们发展的权利,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反对群体中心主义和个体中心主义,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 3.唯物辩证法在生态治理中的合理运用。坚持了系统论思维。系统在于“系”,即系统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系统在于“统”,即要素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本质上是系统。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拉普拉斯的《宇宙体系论》均提出了宇宙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5]p54习近平的生态伦理思想蕴涵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特点,以此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的设计,多种因素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偏颇,不顾此失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物质财富创造与人类精神价值获得的统一。而且,习近平指出环境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相协调,本地治理和区域协调相促进,多措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体现了以系统论思想来抓好环境治理的工作的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浅谈“道”与“和谐”的关系(2)
- 下一篇:重建文学的道德之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