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1)

康德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是不科学的,人的认识能力在理性高度面临着二律背反的窘境。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考察,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避免了人的过分狂妄。然而意义不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它为道德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基础。在康德以前,以沙浦慈伯利、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流行,社会道德面临一种虚无的价值真空。“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1]13。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使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这样,道德的根基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知识是有限的,人仅可能追求幸福。康德意识到,只有形而上学才能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只有重建形而上学才能避免人流俗于功利。
    一、形而上学与知识的划界
    考察康德形而上学的重建,首先要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这一理念要有充分的理解。公元一世纪,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编定了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的有关于宇宙本体理论的论文、讲稿和笔记,取名为《形而上学》又名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认为形而上学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从表意上看,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现象界,而是超验的本质,即追寻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这样,形而上学便成了专门研究世界本原的术语。“有”本身就是宇宙本体,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关于“有”(bEing)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追问“有是什么”,这就相当于“实体是什么”,按照他的理解,实体是神。由此可以推出,他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为“是其所是”。这种“是其所是”相当于“有是什么”中的“什么”,“什么”就成了宇宙的本体,这种脱离“有”的本体便成了西方哲学追求的目标。由于追寻一种绝对、永恒、抽象的本质,“有”作为主体反而被遮蔽了。
    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主张,形而上学知识的原因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外的知识。既然形而上学知识属于经验外的东西,那么何以能够认识形而上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感性、知性、理性等三种认识能力进行了考察。
    首先,感性是一种先天的认知形式。它有两种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观先天条件,但是,只有当时间、空间与现象物结合时才有存在的意义。“它们应用于对象时,只限于现象被当作对象。它们并不呈现自身,这就是它们有效性的唯一范围”[2]56。时间和空间适用于整理经验材料,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质。因而,人不能得到关于形而上学的任何知识。
    其次,知性是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具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知性只有借助于范畴推演才能认识现象。康德把范畴规定为人的基本思维形式,更为可贵的是,清楚界定了范畴之间的关系。范畴作为一种先天认识能力,不是来自现象,却能为现象界确定规律。“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中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3]。范畴虽然独立于现象界,但只有与自然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科学知识。自然界的一切法则都是人用范畴推演出来的,这种推演只有用于自然界才有意义。通过范畴联结感性世界而得到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然而,它们都是经验中的知识,不能认知 “自在之物”,也无法得到形而上学的知识。
    最后,康德对理性进行了批判考察。理性本身要求把握一种绝对的知识,但往往被置于二律背反的境地。“理性乃超验的且超越一切经验的界限,无一适合于先验理念之对象,能在经验中见及”[2]260。在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形而上学体系中,只须从一些抽象概念或范畴出发,遵循逻辑演绎推理,就可得出关于上帝、灵魂和自由的知识。康德从理性推理所需条件入手,分析了这一体系的弊端,认为,传统心理学、理性神学和理性宇宙论是不合法的,原因在于胡乱使用了知性范畴。比如,在灵魂问题上,康德认为,把灵魂看做一个实体,并将其作为灵魂不朽的基本依据本身行不通。实体属于知性范畴,只适用于感性对象,用知性范畴根本得不出关于灵魂的任何知识。同样,四组二律背反和上帝的无效证明能够充分说明,形而上学的知识不是经验范围内的知识。理性超越现象界,脱离经验去把握一种超验的东西,康德称之为理性越界。言外之意,理性得不出任何超验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可以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它不仅是思辨理性的认识问题,关键它还是实践理性的实践问题。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康德力图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改变西方传统哲学中将形而上学凌驾于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对立局面,把知识从信仰中解放出来,为信仰留下地盘。这样,康德就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把形而上学从独断论体系中解放出来,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就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应有之义。
    二、以“至善”为核心的道德哲学
    康德为形而上学和知识划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信仰留下地盘,为道德寻求一种根基。形而上学对康德来说已不是在认识论意义上追寻宇宙本体,而是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确立道德行为的普遍原则,从主观说明道德行为的客观必然性。康德要试图建立实践理性的最高原则,并阐明道德法则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原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