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浅析康德美学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2)

三、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的关系   
    康德将判断力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规定性的判断力从属于知性,它将自然中特殊的东西置于普遍的东西之下;反思性的判断力是要借助一个先验原则将特殊的东西上升为普遍的东西。“这样一个先验原则,反思性的判断力只能当做法则自己给自己确立,不能从别处拿来(因为若不然,它就会是规定性的判断力了),也不能指定给自然”[8]。因此,判断力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判断力应当有一个先验原则。“由于关于一个客体的概念,只要同时包含着这个客体的现实性的根据,就叫做目的,而一个事物与各种事物的那种惟有按照目的才有可能的协调一致,就叫做该事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所以,判断力的原则就服从一般经验性法则的那些自然事物的形式而言,就是自然在在杂多中的合目的性。”[9]由此,康德提出了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那么,康德在美的分析中的第二契机推论出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具有什么关系呢?   
    在审美活动中,知性和想象力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于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中的作用,在这里,想象力是自由的,它联系主体情感所构造的形式形成审美表象,而知性统一这些表象,促进想象力。由于康德区分了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和规定性的审美判断,所以知性、想象力和对象处于一种互不干扰、相互和谐的状态中。又因知性和想像力是每个人都有的认知能力,因此二者可以先天地协调一致。在审美活动中二者的协调则要求客体的表象与主体相互协调。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在这种协调的状态下,主体能够感受到一种对美者的愉悦,而且这种心灵状态具有一种普遍传达性,因此对美者的愉悦具有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由此可知,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与鉴赏判断中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具有因果联系。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想象力和知性先天地协调一致,使得客体的表象能够和主体协调一致,人们所感觉到的愉悦具有普遍传达性,因此鉴赏判断具有了主观的普遍有效性。   
    四、结语   
    康德关于“主观的普遍有效性”的论述,在他的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不是事物的内容,而是事物的形式才具有主观上的合目的性,因此他提出了“纯粹美”(pulchritudo vaga)和“依附美”(pulchritudo adhaerens),他的美学正是建立在“纯粹美”的基础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哲学之严谨。   
    有学者说:“康德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不是为自然立法,不是去寻求知识的普遍性,而是去寻求愉快的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像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论证了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联系。”[10]通过对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分析,他得到了“自然的合目的性”这一先验原则;因此,判断力能够联结知性的立法和理性的立法,沟通物自体和现象界、自由领域和自然领域,于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中取得了统一。 作者:张小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