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综述与评析(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15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4)社会矛盾的“激化”。网民与公民身份的统一,导致网络政治文化不仅影响着网民的网络政治行为,而且也左右着他们的现实政治实践。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网络政治文化的属性似乎都与现实政治体系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张力,容易引发社会与政治的不稳定。例如,2011年中东民主革命风暴中,网络传播的政治价值导向明显不利于各国政治当局,最终造成多国的政权更迭和长期的社会动荡。美国“占领运动”和英国的“大骚乱”事件中,网络政治舆论的走向极大地鼓舞了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一度致使社会秩序紊乱。在我国,2010年浙江乐清“钱云会交通事故”、2012年各地的“反日大游行”及近年来各地的“抗议PX运动”等事件中,网络政治文化酝酿的强大舆论诱发了不同程度的群体性事件,给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叠加了政治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双重进程,而现实政治发展的迟缓却面临着不断高涨的网络政治参与的严重挑战,致使网络政治文化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网络政治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取决于其自身的性质。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通过培育网民健康的政治心理,实现对政治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从而发挥其积极功能,而感性偏激的网络政治文化则会导致政治心理的失衡和政治行为的失范,降低了政治稳定的系数,增加了政治发展的难度。所以,如何建设网络政治文化,就成为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 随着网络政治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影响范围的逐渐拓展,学术界就如何建设网络政治文化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对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探讨大多集中在网民、网络媒体和政府三个方面。网民方面侧重于网络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政治素养的提高等,对网络媒体则要求其秉承新闻职业准则、加强自我监管,而政府方面则集中于政府自身建设和对网络的治理。 1. 网民:提高政治素养和规范网络政治行为 网民作为网络政治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载者,其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网络政治行为直接影响着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政治素养为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等“柔性”价值支撑,而网络政治行为则直接强化、重塑了网民的政治心理。 政治素养作为政治社会化塑造的政治品质,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的内容。远大的政治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客观的政治态度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等政治价值因子,是理想公民应有的政治品质,也是积极理性政治文化的产生基础和构成要素。而“一个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独立的政治人格、丰富的政治知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的群体不可能创造出先进的网络政治文化。因此,提高网民的政治素养是先进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33} 网络政治行为既是对特定网络政治文化的外显,反过来也会强化后者,尤其是那些达到预期目标的政治行为,更是会强化特定的政治心理。因此,规范网络政治行为将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是提高网民对网络政治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客观公正详实全面地看待网络政治信息,拒绝“标题党”的迷惑和偏激言论的诱导,进而理性地发表评论。二是提倡网民通过政府提供的渠道、平台及方式,在制度的框架内合理地参与政治活动、表达政治意见和进行政治监督。三是规范网民对有关网络政治信息的生产、传播等行为,鼓励输出正能量,杜绝制造和传播负能量。 2. 网络媒体:强化职业准则和提高监管能力 网络政治信息作为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认知对象,其自身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者的发展趋向。而网络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生产者、传播者和监管者,又直接决定了网络政治信息的种类、性质、形式和传播范围等。因此,应强化网络媒体的职业准则,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网络媒体从业者应坚守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如实地制作和传播信息;把网络信息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避免出于公司利益而制作虚假、不实的信息等。 网络媒体不仅要做好直接负责的网络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工作,而且还要加强对其所辖的网络自媒体的监管。网络不仅搭建起网络媒体的官网,而且创设了诸如微博、博客、BBS、个人空间及虚拟社区等形式的自媒体,这就打破了政府和媒体对信息生产权的绝对垄断。然而,由于网民能力的參差不齐和信息发布的审核缺位等原因,导致自媒体输出的信息性质各异、鱼龙混杂,积极偏少、负面居多,甚至出现了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等现象。因此,网络媒体应积极履行相关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失实、虚假、偏激和极端信息的治理,净化网络空间,为培育理性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提供积极的认知信息。 3. 政府:提高政治建设水平和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网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密切相关。相比网民与网络媒体而言,政府在网络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自治”与“网治”两大方面,其中“自治”是本、“网治”是标,标本兼治才能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 “自治”是本。网络政治文化产生的刺激源在于网络政治实践和对网络政治信息的认知,前者依赖于电子政府建设的水平,而后者来源于现实政治发展和政府行政的实践。因此,加强政治和政府双重建设就成为培育网络政治文化的根本所在。第一,加强政治建设。要不断加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廉洁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创新人民民主具体实施的形式;丰富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放眼国内外可见,优越政治制度的安排和落实,是理性网络政治文化的基础,而政治制度的残缺和不足,则会把公民推向“血雨腥风”的网络。第二,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要打造服务型、阳光型、高效型、网络型和学习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贯彻公正、公开、文明、透明的行政原则;优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思想道德高尚、政治立场坚定和业务能力扎实的公务员队伍,等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行政行为的逐步规范,将会避免偏激的网络政治行为和消除负面的网络政治信息,为培育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排除干扰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3)
- 下一篇: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综述与评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