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网络政治文化研究综述与评析(2)

4.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场域塑造的主观意识   
    此意是指政治型网民通过对网络政治信息的不断认识、评价,进而对政治态度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政治情感趋向。在由网络政治信息构筑的虚拟场域中,网民借助网络优势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政治信息,经过长期的信息消费,会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作为国内较早从事该研究的学者,李斌认为:“网络政治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依托,存在于网络之中,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人类对自身政治价值、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思维方式的反思,与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政治现象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⑨ 笔者也认为:网络政治文化是指在网络政治环境下,网民(关注政治的网民)基于自身的价值偏好,在长期的网络政治环境感染下(或经过少量的网络政治参与),对特定类型的政治信息所承载的政治现实进行认知与评价,继而通过不断积累而内化于主观意识层面所形成的较为普遍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等精神产品的总和。⑩   
    以上基于源生性的視角,将对网络政治文化内涵的诸多认识归为四大类,但其真正含义依然备受争议。首先,网络政治文化应该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其他文化的延伸或者存在形式的变迁,现实政治文化的网络化“翻版”并非网络政治文化之意。其次,网络文化虽包含着丰富的网络政治文化的素材,但其宽泛的外延,致使其缺乏政治文化独有的理论规范与范式,所以不能将之等同于网络政治文化。再次,网络政治作为网民虚拟政治参与实践孕育的网络政治文化或为其本意,但毕竟网络政治还不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由此产生的网络政治文化比重较小。最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实践的低频率、零散性而言,网络政治场域的网民认知实践就彰显出高频率、持续性和选择性等特征,由此产生的网络政治文化成为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部分。   
    综上所述,目前论及的网络政治文化,应该是网络政治场域与网络政治塑造的意识产品,二者都是政治型网民虚拟政治实践的结果,只不过实践的对象不同而已。前者认知的对象是网络政治信息,而后者则是虚拟政治实践本身。{11}   
    二、网络政治文化的特征   
    网络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体系新生的一员,既具有后者的一般特征,又彰显出独有的特点。目前,我国学者虽然对网络政治文化特征的见解比较多,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李斌最早概括性地指出了网络政治文化的9大特征,即多元性、层次性、发展性、整合性、高科技性、高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及虚拟性等。{12} 其后,张筱荣分析了网络政治文化的互动化、匿名化、去权威化、高科技化等特征{13},王树平将网络政治文化的特征细化为平等性、知识型、高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多元性、层次性、融合性、个性化、权力分散化等11个方面{14},罗咏辉概括性地阐述了网络政治文化的主体特殊性、开放共享性、多元异质性、虚拟现实性及时代敏锐性等5个方面的特征{15}。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对网络政治文化特征的认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在互动性、虚拟性、多元性、去权威化及高速性等方面。   
    1. 互动性,抑或交互性   
    该特征源于互联网为网民交流提供便利的技术属性。李斌认为互动性是指“在网络中,任何人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发表观点”,张筱荣认为是指“网民……与信息的发布方和其他网民进行平等互动交流”,王树平认为是指“在网络社会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等等。概而言之,网络政治文化的交互性特征体现为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民等不同网络行为体之间有关观点、意见的多向度的交流互动,互动的主体是网民,互动的内容是政治观点。然而,政治型网民只有作为整体性概念时,才能作为网络政治文化的承担者,而作为个体时表达的政治观点实难与网络政治文化等同。另外,政治观点、意见及态度等作为深层次的政治文化的外显与表象,虽然是对政治心理的直接反映,但毕竟与稳定的政治文化不同。所以,将个体网民主体的政治意见所具有的交互性嫁接给作为整体性概念的网络政治文化,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2. 虚拟性,也即匿名性   
    虚拟(Virtual)意指“尽管形式上不被认可或承认,但实际效应上存在”{16},网络政治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形式虚拟的新型文化类型。梳理发现,学者们大都认为网络政治文化的虚拟特征主要体现在网民主体身份的符号化,网络空间社会的非物质性,以及网民之间互动的非实体性等方面。显然,这是嫁接了网络的特征。其实,网络政治文化形式上的虚拟并不能掩盖其超强的真实性与可视性。文化作为潜藏在主观世界中的意识,很难被洞悉,即便是传统阿尔蒙德式的实证调研方法,也难以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因而对政治文化的把握实难实现精准的目的。然而,网络的虚拟与匿名又使得网民摆脱了对现实利益的困扰,现实中的心口不一被直言不讳所取代,从而使得表达的政治意见和态度更具真实性。另外,网民借助文字、图片、跟帖、顶帖等符号工具表达的政治意见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长期性,因而更容易把握和便于研究。所以,与其说网络政治文化具有虚拟的特征,还不如说其更具真实性、可视性等特征。   
    3. 多元性   
    政治文化并非铁板一块{17},网络政治文化亦如此。李斌认为“任何国家、民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存在某种纯粹的、单一的文化”{18},王树平站在国际视角认为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在网络中出现了多元共存的态势。由于对网络政治文化内涵认识的差异,导致对其多元性特征的理解也不同。第一种,基于现实政治文化的本源性认识,认为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为不同民族、国家、职业、年龄及宗教背景等的现实政治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织与并存状态;第二种,基于网络政治行动与信息认识实践的双重视角认为,网民在长期的网络政治参与和信息消费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虚拟政治实践经历以及对网络政治信息的差异性消费,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络政治亚文化{19},致使其内部呈现出多元“碎化”的格局。目前,学术界大都倾向于第一种认识,说明还未将网络政治文化视为一个独立新生的文化整体对待,因而未能深入内部,进行解构性、系统性分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