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哲学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2:11:57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陈云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先后阐明了一些重要哲学思想,在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其提炼总结出来的“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实”这一“九字诀”,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这一“九字诀”虽然是在其晚年最终得出,但却为其一生践行而得来。文章拟对陈云这一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于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人的意识也必须随时随地随条件而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时空与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来认识它而不附加任何人为的主观成分,从中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固有的规律,作为人类行动的向导;与此同时也要求人们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达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与办事情。 陈云于1990年既语重心长又言简意赅地指出:“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末,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这个“十五字诀”中的前“九字诀”,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阐释: 第一,“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首先要弄清实际情况。陈云强调:“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中写道:“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恩格斯也曾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材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毛泽东则十分重视通过调查研究来弄清事实,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陈云非常赞成这些观点,他经常说:“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只要弄清了情况,不难决定政策。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陈云把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真实情况,从而科学决策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调查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为了克服困难,纠正错误,中央开始进行政策调整,并首先从农村开始。陈云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住了15天,进行了农村调查,以期弄清农村实际情况。其组织实施过程是由三部分构成的。首先,陈云委派工作组进行一个星期的摸底调查。其次,1961年6月27日到7月11日,陈云亲自到青浦县进行了15天的实地调查。最后,1961年7月12日至27日,陈云带领调查组到若干个相关地方作比较调查研究,与各个层面的人士交换意见,避免调查者在获取信息和主观判断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青浦农村调查》,其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坦率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调研结论和政策建议,即“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调研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克服当时严重经济困难产生了良好效果,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陈云认为,调查研究弄清事实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而他通过调查弄清了事实,继而取得了真知,摸到了规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三个调研结论和政策建议,可说是前两个“违了上”,后一个“维了上”,总体上是“唯了实”。 第二,“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而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要看文件、要读书,同时,反复强调,最关键的是“必须善于去了解各种环境的不同,善于采取适合于当时当地环境的工作方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文件或书本不是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实际工作必须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他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求客观规律,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主张。陈云强调,我国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也是进不快的,因此,按比例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1954年6月,他就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情况向中央汇报时指出:“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此外,陈云始终强调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方针,既要反对建设规模小于国力所能容纳的限度的右倾保守思想,又要反对好大喜功、超过国力所能容许的限度的“左”倾冒进思想。1957年1月,陈云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因为物资多了,增加建设是比较容易的;而财力物力不够,把建设规模搞大了,要压缩下来就不那么容易,还会造成严重浪费。”历史表明,陈云的这些思想是正确的,这可以启示我们,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与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这对于我们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保守与冒进两个方面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以后,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原来大量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迅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如何从现实国情出发,采取正确的方针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刚刚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好地适合中国的实际,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陈云运用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主体”与“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我国出现的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很明显,陈云在这里阐述的“主体”和“补充”,其本质、地位和作用迥然不同。“主体”代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补充”从属于“主体”,并在“主体”领导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是结合我国实际,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一种新构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就有力地确证了他“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的哲学思想与工作方法。 总之,在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陈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九字诀”,这是陈云求实品格在其哲学思想上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今天,重温陈云这些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鲁寒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