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真相求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53 大众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社交媒体时代,面对“大到不可知”的信息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更加尊重事实和真相,努力回归客观与公正。 进入21世纪,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一批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相继出现。当信息传播越来越依靠用户分享而非传播者的推送,社交媒体的时代到来了。 媒介技术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冲击了既有的信息体系与秩序,影响到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认知与意见表达。社交媒体平台上,公众面对的信息环境表现出如下特质: 首先,信息超载成为日常。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原本报纸的版面和广播的时长无法容纳的信息,以海量的规模呈现于网络之中。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更赋予公众随时随地生产信息、分享信息的能力,由此带来信息数量的进一步升级。2016年,人类互联网传输的数据量进入“泽字节时代”,这意味着网络中存在的信息量对于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来说已经“大到不可知”。 其次,多元信息并存。在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之前,一些传统渠道凭借信息优势,掌握对事实的解释权。比如在新闻领域,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是毫无疑问的权威,它们有新闻采集的垄断权利,并掌握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渠道。公众也默认媒体会以专业操守提供真实的信息,因而在与媒体的契约关系中接受一个事实与意义都较为明确的世界。然而社交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机构不再是公众唯一的信息来源。网络中,“把关人”的缺失让庞杂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每一种观点都能找到反对的声音。权威受到质疑,新闻随时反转,公众跟随事实的碎片摇摆,真相的确定从未如此困难。 最后,算法和社交机制成为信息过滤的有效手段,圈层化特质明显。面对大到不可知的信息规模和事实、观点的混杂,公众需要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以缓解信息焦虑。此时,基于算法的机器推荐实现了用户兴趣和信息的匹配,朋友圈或虚拟社区的分享提供了基于人际关系的信用背书和情感支持,公众凭借这两种方式更容易找到自己乐于接受的信息。然而,这种舒适是以信息流动的圈层化为代价的,其危害,一是形成信息茧房,舆论场分化割裂,对社会共识的形成造成障碍;二是导致真相进一步被悬置,因为圈层内的应和与共鸣往往取决于立场与价值观,而非真相如何。这两年的热词“后真相(Post-Truth)”,正意味着这种既有观念秩序崩盘后的无确定性、无方向性的价值混沌。 慎思明辨的公共讨论,从来都只能建基于事实与真相的基础之上;以个人情感和社群好恶发表意见,只能导致舆论场的进一步分化与混乱。因此,新时期的舆论引导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社交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设置跨越阶层的议题,促进社会共识的凝聚等问题,都亟需受到进一步重视。与此同时,公众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提上日程,这一原本由职业新闻人掌握的素养需要面对公众推广。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育公众对事实和真相的尊重,认识到社交媒体时代真相建构的规律。真相从来不会直接为我们敞开,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如此。现在的一些文章,常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我们且不管事实究竟如何……”由此展开的讨论往往被彼此对立的主观性判断主导。公众需要知道,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链条被拉长了。一种事实端上桌面,必定有另一个角度的事实随之出现去佐证或推翻它。探究真相,是一个逐渐接近的过程。因此,在事实的碎片拼凑起完整的真相前,耐心地等一等真相而非贸然评论,已成为当代公民越来越珍贵的品质。 培育公众对信息源的敏感。信源,是判断信息质量的捷径。一则消息来自权威媒体还是营销公号,来自官方账号还是“万能的”朋友圈,往往可以帮助公众形成最基本的判断。研究表明,不信任主流媒体的人更有可能接受虚假信息。当然,公众对权威消息源的信赖,有赖于权威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和权威媒体报道方式的转变。今天的新闻媒体面对的是各种信息并存的竞争局面和越来越“自信”的公众,这意味着媒体不只是端出结论,还要呈现收集和核验事实的过程,呈现得出结论的过程,告诉公众消息来源得自何处,甚至有勇气告诉公众自己尚不知道的或尚不确定的。这种做法将信息生产过程透明化,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是建立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培育公众对信息的识别与核验能力。在增加阅读量的驱动下,社交媒体中常出现带有争议性的虚假信息,比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等。这些编造出来的信息触碰到了城乡差异、乡村“空心化”等既有的社会矛盾和分歧,容易让社会舆论陷入无谓的纷争。除了查验信息源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公众判断事实的真伪。如果一则消息,基本新闻要素不全、事实前后矛盾、只煽动情绪而不说理,或是只给出结论没有论证,往往就具备了假消息的“气质”。对于这类消息,除提高警惕外,公众还可以通过搜索消息来源网址、搜索关键词或搜索其它媒体报道的方式自行完成信息核验。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现在越来越完善的辟谣机制,比如微信就有“微信辟谣助手”的小程序,如果一个用户在阅读谣言文章,就会收到辟谣提醒。钱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个性化: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 下一篇:“情怀”二字 成了烂片遮羞布